尹軼
(中共齊齊哈爾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
生態哲學視角下把握“美麗中國”建設
尹軼
(中共齊齊哈爾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
從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并第一次明確提出當代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目標,到“五位一體”,再到十八大建設“美麗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足以看出黨和國家是站在民族未來發展的高度,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嚴重生態問題進行理性反思后,做出的重大決定。我們如何走一條既可持續發展,又綠色發展之路呢?從生態哲學的視角來把握“美麗中國”建設就將具有理論價值。
生態文明 生態自然觀 生態經濟觀 生態價值觀 生態消費觀
2013年持續大規模的霧霾污染范圍涉及了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影響人口約6億,這再一次的凸顯出我國經濟發展與工業化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矛盾沖突,也引發了要建設生態文明的覺醒。十八大報告首次專章論述生態文明,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從而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一方面我國要走向富裕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另一方面又要走向子孫萬代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之路。那么以生態哲學的視角來把握“美麗中國”建設就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自然”是一個古老的哲學范疇。人們對于自然的認識是不斷發展和深化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甚至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1](P228)唯物主義是這樣,自然觀也是這樣。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蒙昧階段、效仿階段、征服階段后,當人們在盡情的享受文明所帶來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卻恰恰忘記種種享受背后產生的嚴重后果。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并且當這種破壞足以影響到經濟的發展時,人們才不得不予以關注,所以生態危機的日漸嚴峻使人開始認識到自然的價值時,就步入到和諧階段,形成一種生態自然觀。這種價值觀的轉變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只有在這種價值觀指導下,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也有利于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
因此首先要遵循最小化原則。人口的增長對資源的消耗、對財富的追求,力求最少增長、最小消耗、最低奢求,其界限在自然界自然化的限度以內。實際上也是一個最大原則,一旦超過這個界限,自然界就無法自然化了,生態平衡就會遭受破壞,人自身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因此最小原則就是供人正常生存、生產和生活的最低消耗,所對立的是過度奢侈和無計為生。其次要遵循綿延原則,人類要減慢人化的速度,以提供足夠的時間讓自然恢復生態平衡,正所謂“一張一弛,生生息息”。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2013年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自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消耗可再生資源的速率開始超過再生能力,出現生態赤字,與全球及大部分國家類似一直處在生態赤字之中。2008年,中國人均生態足跡為2.1全球公頃,盡管只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0%左右,卻已接近中國人均生態承載力(0.87全球公頃)的2.4倍,即中國對生態資源的消耗實際上要通過約兩個半中國才能滿足。2008年,我國的人均生態足跡在105個國家中排第74位,遠低于很多發達國家。如果全球都以中國目前的人均生態足跡水平生活和生產,我們需要1.2個地球。如果全球以美國的人均生態足跡7.2全球公頃來生活的話,我們需要4個地球才能滿足供給。最后要遵循整體性原則。自然環境是由各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自然地理的單一成分組成的綜合體。正如黑格爾說:“譬如一只手,如果從身體上割下來,按照名稱雖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實質來說,已不是手了。”人們在開發和利用自然時,必須從整體出發考慮和評價人類的實踐活動,決不能從某一組成部分或者從某一自然資源的優勢出發,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作出評價。總之,樹立生態自然觀就要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探索人類社會正確的發展道路。
關于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當今主要有三點觀點。以《沒有極限的增長》為代表的經濟樂觀論、以《增長的極限》為代表的環境悲觀論,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而第三種生態經濟論則從系統論出發,認為社會經濟系統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生態系統決定了社會發展的最大限度。主張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經濟增長和技術發展本身不是解決問題的保證,而是社會發展的量度;經濟增長如何發生,技術朝什么方向發展,決定著能否實現生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一個框架,社會應該在這個框架中采用最有效的方式來管理資源,使所有的資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首先要遵循協調發展規律。生態與經濟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能否協調發展,關鍵取決于人類經濟活動干預生態系統的程度與方式,把握一個合適度,堅持一個平衡度。既可使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利用,以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又不超越生態系統自我穩定機制所允許的限度,維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持續生產力。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這就是人類干預、改造、利用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的“最適度”,人類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經濟行為為遵循或接近生態的“最適度”,建立起生態經濟系統的協調機制,實現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其次要遵循生態位規律。用生態學中生態位規律的觀點看,任何一個經濟實體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時間與空間上的生態位,以及有其特殊的生存與發展的土壤和條件,以及它在這一狀態下的特有行為和作用,很少有兩個經濟實體能長期占有同一生態位。應用在企業經營上就是,同質產品或相似的服務,在同一市場區間競爭難以同時生存。每個人都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態位,即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經驗、行業趨勢、社會資源等,確定自己的位置。最后要遵循生態經濟最小量規律。科學家在研究了各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的影響后發現,當一種植物所需要的某種營養物質,降低到該種植物最小需要量以下的時候,這種營養物質就會限制該種植物的生長,這被人們稱為最小量規律。在一個系統中,不論是生態系統、經濟系統、還是生態經濟系統,系統功能的發揮不取決于系統中最強最優的環節,而是取決于最薄弱的環節。由此可見生態系統的重要性。生態經濟觀要求要充分考量資源環境的實際承載力。
自然界具有價值不?德國哲學家尤納斯認為,對生命的肯定就是內在價值。所有生命存在皆追求生存。“每個生命有機體皆通過呼吸與吸收營養在肯定自我,否定虛無。”這里所表現的對生存的渴望與肯定,及對生命的肯定,是“所有價值的基本價值”,是生命“本身的善緣”,是生命的內在價值。[2]所謂自然界價值有兩層含義:一是它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二是它滿足其他生命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維持地球基本生態過程的健全發展。
1997年5月14日路透社以《研究發現,我們每年欠地球33萬億美元》為題報道說,美國國立生態分析和綜合研究中心,一個由生態學家和經濟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估算了地球的生態價值,包括空氣、海洋、河流和巖石的價值,例如,森林為人類提供新鮮空氣每年每公頃的價值141美元,氣候、氣流、水、土壤形成與營養物質循環,以及垃圾處理、生物控制、糧食生產、原材料、消遣與文化娛樂每年每公頃的價值969美元。這個研究小組在美國《自然》雜志發表文章說:“就整個生物圈來說,每年它向人類提供物質的價值估算在16萬億至54萬億美元之間,平均每年為33萬億美元。這肯定是個最低估算。這些物質大多數是在市場上沒不到的。”33萬億美元,這是一個什么數字?全世界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30萬億美元,幾乎是地球生態價值的貢獻。上述研究小組的文章說:“如果沒有生態學生命保障系統的貢獻,地球的經濟就將停滯。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地球對經濟貢獻的總價值是無限的。
自然是非常寶貴的。它具有價值,而且是終極的價值。美國學者羅爾斯頓在《哲學走向荒野》中說:“如果我們是在擁有了整個世界后很快又會失去他的話,這樣的擁有又有什么意義呢?我們可能會在經濟價值上有所得,但如果我們會因此失去很多科學、美學、娛樂、宗教等價值,會失去自然歷史的一個仙境,失去一個既超越我們又支撐我們的完整野性的領域,甚至在這交易中會失去我們靈魂的一部分的話,獲得一點經濟利益又有什么意義呢?”生態價值觀要求我們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既然資源是有限的,經濟運行過程中也秉承處理好與自然的關系。而消費也是經濟運行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消費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從社會當中的重要個體的角度來講,不當的生活消費方式不僅浪費了大量能源,而且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西方國家的傳統的發展模式是建立在1/5的世界人口占用和消費了3/4的世界資源的基礎上的。占世界1/5人口的中國不可能效仿西方國家工業化模式,重復他們的經濟增長過程。雖然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還要看到,我們還屬于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需要社會從整體上步入小康,經濟也開始由短缺經濟向剩余經濟轉變,由“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以促進經濟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果,但這里的“消費”絕不是奢靡的炫耀似的消費,也絕不是那種不正當、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種積極消費、是一種適度消費。中央的八項規定也是規范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帶頭摒棄奢靡之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所以樹立生態消費觀首先要面向全體公民要提倡更為公平的適度消費模式,不鼓勵少數人的高消費、超前消費、揮霍消費及畸形消費。國家、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財政援助也應更多地用于旨在減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差異上,減少城鄉貧困人口上。其次提倡面向未來的更加可持續的消費方式,從“高消耗資源、高排放污染、高物質化”的類型轉向“低消耗、低排放、非物質化”的類型。提高資源與能源利用率,保護和補充可再生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可以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做起,從衣、食、住、用、行等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做保護生態的實際踐行者。最后要提倡以廣大消費者為中心的發展政策,政府應從保護生產者轉向保護消費者,包括為消費者提供商品與服務的信息、產品健康和安全標準,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同時也要使消費者在市場上獲得低價、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總之,生態消費觀就以適度消費為特征。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文潮.技術倫理與形而上學——論尤納斯的責任倫理:[A].中歐科學、技術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2.
from the report of the Seventeenth Party Congress proposed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first time put forward the basic goa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to the "five one", and then to the eighteen building "beautiful Chinese", eighteen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to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enough to see that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level,r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major decisions. How do we go a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green development path? From the view of eco philosophy to grasp the "beautiful China" for u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of theoretical valu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natural view of eco economic view of ecological values of ecological consumption concept
尹軼(1977-),女,河北省饒陽人,中共齊齊哈爾市委黨校副教授,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