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
(深圳中鉑金源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000)
商業性地質勘探的主要風險與對策
李光
(深圳中鉑金源礦業投資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000)
本文從商業性地質勘探的特殊性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分別從礦業權、前期準備、專業技術、資源量、市場與財務等方面進行了風險分析,并提出了控制風險的對策,以期在投資商業性地質勘探時慎重決策,盡可能減少風險損失。
商業性地質勘探 勘探投資方 風險 防范策略
商業性地質勘探是一種風險投資行為,投資人通過地質勘探獲得具有投資價值的礦產資源,進而創辦礦山企業,以獲得豐厚的投資回報。目前,地質勘探投資已經由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單一投資的格局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下多元化投資格局。國家將非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勘探投資市場放開,而使民營資本獲得了大量的商業性地質勘探投資機會。眾所周知,地質勘探投資大風險高,稍有不慎,就會帶來巨大損失。本文根據本人多年地質勘探實踐,就目前商業性地質勘探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風險與問題展開討論,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分析。
礦業權(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屬行政許可權,勘探投資方必須在取得合法探礦許可證或采礦許可證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勘探投資,否則就是違規勘探,會造成投資損失。常見的礦業權風險主要表現以下方面:
(1)探礦權過期、失效。很多商業性地質勘探投資獲得的探礦許可證的有效期限較短,不足以支撐勘探項目的完成。往往是經過艱苦努力,完成大量的勘探工作,在提交勘探報告時才發現探礦許可證已經過期失效,造成投資損失;(2)探礦權糾紛。投資方利用他人的探礦許可證進行地質勘探,在取得勘探成果后,常常會造成礦業權糾紛;(3)地方政府的越權許諾。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或局部利益,對勘探投資方進行越權許諾,結果造成勘探投資方無證勘探;(4)越界勘探。有些勘探投資方法律意識淡薄,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在自己擁有的礦業權范圍之外進行超范圍勘探。
防范策略:及時地掌握礦業權信息,在合法的條件下進行商業性地質勘探工作。
在礦業權轉讓過程中,有些礦業權轉讓方為了獲得高價,有意提供虛假數據誤導受讓方,諸如惡意隱瞞不見礦工程、虛報礦床平均品位,或以單個樣品的高品位作為礦床的平均品位,將所采的礦石樣品掉包,或摻雜高品位礦石以及用報紙或其它宣傳資料來欺騙受讓方,造成受讓方投資風險。
防范策略:不要輕信對方提供的任何資料,必須派遣自己的技術人員親自實地調查礦區地質情況,可能時將所有的探礦工程都考察一遍,特別是不見礦工程;重新親自采樣,特別是在對方不特別推薦的工程部位,并看管好所采的樣品;查閱采選廠生產日志,特別注意入選品位的變化及選礦回收率,考察礦石的可選性問題;著重調查礦區地質構造和蝕變情況,有無中大型找礦前景的礦床類型及成礦條件;有無未知的礦種或未知礦床類型發現的可能性;對轉讓、合作等形式的礦業權,必須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工作,包括是否具備法律保障、找礦前景、經濟價值、開發條件等等。對于招拍掛的礦業權,需深入了解有無歷史遺留問題、未來礦區是否存在環境破壞因素、資金投入能否保持良好鏈接。
在礦權轉讓過程中,有的探礦權和采礦權雖然經過了評估,但由于評估結果可信度不高而帶來投資風險,主要表現為:
(1)評估受各方利益的干擾,使評估過程和結果失去客觀公正性。如,評估由申請人委托,直接針對資源儲量定價而不是公布社會公允參數,或中介機構拼湊參數以符合期望的定價范圍等。
(2)技術的局限性。目前評價理論和方法尚不完善,缺少客觀公平、公正的指標參數體系,特別是探礦權與采礦權評估存在脫節,人為因素大,評估結果可信度降低。
防范策略:僅將礦業權評估結果作為參考依據之一,而不是作為市場交易或定價的唯一標準。
心理準備、技術準備、資金準備是商業性地質勘探必備的前提條件。地質勘探是資本密集與知識密集型行業,進入門檻頗高,非速成所能奏效,更無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可能。隨著地表、淺部礦的明朗,勘探的主要對象將轉為深礦、盲礦、潛伏礦等難以識別的礦產。
(1)礦產分布的特殊性,不同的礦產資源分布于不同的地質形態,需要較高的專業技術辨識。
(2)礦產勘探的專業性,勘探過程中對礦產資源識別、儲量評估等均有很高的專業要求。
(3)開采過程具有較高的專業壁壘。當行業外資本進入礦業投資領域時,要面對的是知識和專業人才的缺乏、資金投入量大的問題。
防范策略:投資商業性地質勘探前,有必要做好心理準備、人才準備和資金準備。遵循科學找礦程序,預查、普查、詳查,勘探等過程不能人為刪節。同時最大可能的進行技術整合,發揮系統優勢。
商業性地質勘探的專業技術性風險主要來源于靶區選擇、勘探思路、確定合理的勘探階段等方面。
地質勘探風險與礦床埋藏狀況有關,也與勘探靶區的選擇有關。更進一步說,即使發現了礦床,由于礦床內部地質情況的變化,地質風險仍然存在。
靶區的圈定是一項非常嚴肅、科學的工作,甚至是一個較為漫長復雜的過程,不是能夠簡單地通過物化探異常,簡單的地質描述,甚至依據幾個揀塊樣所能確定的。整個地質勘探工作的認知過程,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否定之否定;完成這個過程的鏈條較長,稍有疏忽或不按客觀規律行為,鏈條就很容易被打斷,導致投資失敗。
防范策略:謹慎選擇地質勘探的靶區,需要對前人資料做好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需要專家團隊的科學決策;需要現場實地扎實的基礎地質工作;需要對資金以及風險勘探的整個過程和運作系統的精心策劃。
目前,絕大多數勘探投資方對地質勘探任務沒有具體的要求,把辦理采礦許可證視為唯一目的。眾所周知,地質勘探的最終目的是為礦山建設設計提供礦產資源/儲量和開采技術條件等必需的地質資料,以減少開發風險和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絕大多數勘探投資方由于對地質勘探工作的性質和目的不清楚,不能對地質勘探單位提出具體的要求,而地質勘探單位由于種種原因也沒有向投資方說明地質勘探的目的與任務,致使較多的商業性地質勘探工作不能夠達到預期目的,給勘探投資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防范策略:勘探投資方與承擔方必須就勘探的目的和任務達成共識,勘探承擔方必須為投資方提供科學、客觀的勘測數據,以幫助勘探投資方分析和研究勘探投資的風險,提供決策依據。
為降低商業性地質勘探成本,要求在每個勘探階段的結果中可供選擇的最佳靶區(機會)盡可能地少。這就需要對非重點靶區盡快進行否決,以便把有限的經費投入到最有可能發現目標礦床的地區。
在商業性地質勘探中,有時在有些地區分布著眾多小礦山或礦點,這些看似有價值的小礦點消耗了勘探工作大量的時間和資金,使得尋找目標礦床的商業性地質勘探活動長期不能取得有效突破。
成礦預測是為了提高商業性地質勘探成效和預見性而進行的一項綜合研究工作。其主要過程是根據工作地區內已有的各種地質、礦產、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等方面的實際資料,全面分析研究區內的地質特點和已發現的各種礦產的類型、規模及其在時間、空間上與地質構造的關系,闡明其成礦規律,進而預測研究區內可能發現目標礦床的有利地段及控制條件,指出需要進一步工作的方向、順序和內容等,為下一階段的勘探工作提供依據。
防范策略:金屬在地殼內的分布具有“成群分布、成帶集中”的非均勻性特征。因此必須根據目標礦床形成的地質環境和礦化信息,選擇最有利于目標礦床形成的地區進行勘探。而成礦規律分析就是充分利用不同地質科學的最新成就和理論來達到上述目的的最有效途徑。通過成礦規律分析,查明礦床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分布規律,并利用這些規律組織和進行風險勘探工作。
有些勘探投資方為了減少商業性地質勘探投資的費用,不考慮礦床的實際情況和礦山建設設計的需要,盲目確定勘探階段,致使勘探階段確定不合理。一方面是勘探程度偏低,不能滿足礦山建設設計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勘探程度偏高,造成資金浪費。也有部分的勘探投資方,受短期經濟利益的驅動,以采代探或邊探邊采,加大了投資風險。
防范策略:商業性地質勘探階段的確定,要考慮礦體賦存的地質條件,礦體的復雜程度,礦床規模,生產能力以及勘探投資方的具體要求等綜合因素。
由于勘探資金投入不足或勘探周期過短等原因,造成商業性地質勘探質量達不到預期要求,給未來礦山開發建設帶來風險隱患。
商業性地質勘探質量達不到要求主要表現為:
(1)不按勘探規范的要求進行工作,地質綜合研究程度明顯偏低;甚至是虛報勘探工作量,偽造地質勘探資料,以假亂真,以次充好。
(2)不進行礦床的綜合評價,對礦石的工業利用性能只作粗略的研究和評價。部分勘探投資方僅從企業本身的經濟利益出發,在進行商業性地質勘探中只要求對主礦種進行勘探,而對與主礦體共生或伴生的,可以綜合回收利用的礦產資源不進行勘探工作,不進行綜合評價和利用,導致現有的、有限的礦產資源嚴重浪費。
防范策略:勘探投資方需要對地質勘探工作質量進行監督和檢查,以保證商業性地質勘探工作的質量。加強礦產資源的綜合評價與利用。
目前商業性地質勘探工作中普遍存在只重視礦石質和量方面的工作,而忽視礦床開采技術條件方面的工作。
目前,商業性地質勘探工作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程度普遍偏低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普查成果直接用于礦山開發,幾乎沒有開展水文、工程、環境方面的地質工作;二是在詳查、勘探階段,水文、工程、環境方面的工作,沒有達到勘探規范和礦山設計的要求。
忽視礦床開采技術條件方面的工作,其后果將是十分嚴重的,一方面其勘探成果難以滿足礦山設計的要求,另一方面會造成勘探投資方決策的失誤,更重要的是給礦山安全生產帶來極大的隱患。
防范策略:在商業性地質勘探工作中重視水文、工程、環境方面的地質工作,加強礦床開采技術條件方面的研究工作。
風險勘探的監理是目前商業性地質勘探工作中較為薄弱的環節。勘探投資方和施工方之間往往缺乏有效的協調、控制、監督。目前,相當一部份勘探投資方習慣聘請個別地礦專家作為顧問或者任職,或者由勘探投資方的業務部門承擔監理工作,以為這樣就可以解決商業性地質勘探中專業技術方面的問題。或者有的勘探投資方自組施工隊伍,監理工作缺失或形同虛設。地質勘探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完整性受到質疑。其實,風險勘探監理的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認識過程也異常復雜。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地質、鉆探、物化探、測量諸學科工種的合作,僅憑個人而不是專家團隊決策,其危險程度是相當高的。監理工作一方面可以幫助勘探投資方把好技術關、質量關、投資關、決策關;另一方面也可以與施工單位深層次交流溝通,提高探礦認識水平,協助施工單位優化施工程序以及施工技術等。
防范策略:從探礦靶區圈定、勘探工作設計、資金預決算、實物工作開展等諸多方面需要引入中介監理,尤其對于那些不是礦業內行的勘探投資方,監理機制的建立往往能夠事半功倍。
目前,在商業性地質勘探工作中普遍存在地質勘探與可行性研究相互脫節的問題。礦床開發是否能夠獲得經濟效益,不僅僅與礦床本身的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密切相關,還要涉及到國家的法律、宏觀經濟政策、礦山建設的內外部條件、礦產品的市場需求和價格、環境保護、勞動安全等諸多因素。只有通過礦床開發經濟意義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才能真正減少投資風險,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防范策略:充分認識進行礦床開發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做好礦床開發經濟意義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行性研究工作作為商業性地質勘探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和關注。另外,礦床開采和選冶技術條件的風險必須及早考慮,一般可以通過初步驗證、半工業性試驗等以降低風險。
由于礦床大多埋藏地下,有時哪怕是薄薄的一層泥土覆蓋也難以看清其全貌,通常,礦床的賦存狀況很復雜,主要表現在礦體形態、產狀、 礦石組分、品位的多變性,即使有大量的鉆孔和坑道對已發現的礦床和礦體進行了詳細的控制,但開采后可能仍然變化很大。另外,有些礦床隱蔽性好,難以識別,如微細浸染型金礦等。
勘探工作完成之后,礦產資源儲量的多少也可能還是一個不可知的因素。地質參數、礦床邊界等相關因素都會對礦產資源的儲量產生影響。即使是礦山的整套評估報告已經完成,也有可能在實際開采過程中出現與評估不相符的情況。
誠然,如果嚴格遵循勘探規范來計算儲量,出現的誤差在規定之內,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勘探部門按有利于資源量或儲量增加的方案連礦也是可以理解的。
防范策略:就我國的情形而言,一般333級別以上的資源量可信度較大,而334級別的資源量則僅供參考。
由于我國傳統的儲量分類原則不考慮可行性研究程度和礦床開發經濟意義,因此,一味地強調地質可靠程度,并且不論地質可靠程度如何,一概統稱為儲量;再加上多數勘探投資方不了解儲量的真正含義,誤認為只要是儲量就能開采,只要市場需要就能取得經濟效益。
新的資源/儲量分類雖然綜合考慮了地質可靠程度、可行性研究程度、礦床開發的經濟意義,但是由于受到過去儲量分類的影響,再加上多數勘探投資方對不同類別資源/儲量的含義認識模糊,仍然將不同類別資源/儲量等同看待,往往會造成投資損失。
正確認識和理解不同類別資源/儲量的含義對于勘探投資方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甚至會直接影響到投資決策的成敗。目前,有些勘探投資方甚至將勘探程度很低,所獲得的預測的或推斷的資源量作為礦山設計和礦產開發的依據,一旦資源/儲量等地質條件發生重大變化,造成投資損失時,又把全部責任推卸給勘探單位的爭議和法律糾紛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勘探投資方對不同類別資源/儲量認識上的模糊,對不同類別資源/儲量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不理解。而多數地勘單位則恰恰沒有向勘探投資方說明不同類別資源/儲量的真正含義和用途,這也是商業性地質勘探工作中法律糾紛不斷的真正原因。
防范策略:勘探投資方應該正確認識不同類別資源/儲量的含義和用途;勘探單位在承擔商業性地質勘探時,有義務、也有必要向勘探投資方說明不同類別資源/儲量的含義和用途,為勘探投資方的投資決策提供技術服務。
勘探投資方為了加快礦業開發的速度,不按照地質勘探的客觀規律辦事,過分要求地勘單位縮短勘探周期,而一些地勘單位為了取得商業性地質勘探的工作費用,也違背勘探工作的基本規律,盲目勘探。地質勘探工作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違反這一基本準則,一方面會造成勘探程度偏低,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勘探工作部署的不合理和工作量的浪費,使得商業性地質勘探工作不能達到預期的成果和目的。
礦業投資不同于一般的行業投資,是投資回報周期長、時間不穩定的風險投資。一般礦業投資行為中僅勘查大型礦產資源至少就需要2至5年的時間,后期的投資開采過程也需要相應的投資周期。因此,從整體上來看一個礦山的投資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獲得回報,在這個長期的運作時間里存在很多不可預知的風險因素。
防范策略:需要勘探投資方和勘探單位的共同協商和努力,并以地質勘探的客觀規律為準則,合理確定地質勘探工作的周期。
商業性地質勘探是一種市場行為,通常一個地質勘探項目往往有多家勘探單位參與投標和競爭。一方面勘探單位為了中標競相壓價,另一方面勘探投資方在確定勘探單位時只考慮價格因素,忽視設計方案、技術力量和人才優勢,由此造成商業性地質勘探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勘探投資方以最小的投入來完成地質勘探任務本身是無可非議的,但以勘探價格作為唯一的因素則是不可取的。地質勘探工作有其特殊性,必要的勘探投入是必須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勘探投入不足,地勘單位也只能是偷工減料,減少工作量,這就勢必會影響商業性地質勘探工作的程度、質量和成果,其結果也只能是增大礦產開發的投資風險。
防范策略:為了確保商業性地質勘探工作的成果,勘探投資方需要從多方面因素考慮,以確定勘探單位。地勘單位也應該從客觀地質條件出發,確定最佳勘探設計方案和合理的勘探費用。
隨著全球經濟低迷和需求減少,我國礦業行業以及商業性地質勘探投資也不可避免受到沖擊。一方面,礦產品市場需求下降,礦產品過剩,價格暴跌,礦業企業因此而失去重要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商業性地質勘探和礦山建設與開發的速度明顯放緩;迫使許多礦山關閉,許多初級礦業公司關、停、并、轉。就地質勘探而言,除金礦勘探仍然方興未艾外,其他許多金屬礦產勘探活動銳減。實際上,在全球礦業投資和礦產品貿易中,這種周期性的短缺和過剩之間的交替循環是經常出現的。
防范策略:在礦業全球化的趨勢下,認真分析世界礦產品市場的復雜變化,及時捕捉各種信息,研究礦石價格走勢和上游原材料供應的變化趨勢,進行開礦的經濟效益評估,對制定對策、確定商業性地質勘探路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商業性地質勘探存在諸多需要和注意普遍存在的問題與風險,但是,只要我們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借助于先進的地質理論、勘探技術手段和卓有成效的管理理念,就完全可以防范和降低這些來自不同方面的風險,實現商業性地質勘探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功及經濟意義上的成功。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礦產資源政策》白皮書[R].2006.
[2]劉法憲,賈朝蓉.淺談實現地質找礦突破[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8.
[3]鮑榮華.調整礦產開發戰略,保證資源安全供應[J].資源戰略,2002
[4]梁珂.我國地質勘查業與礦產開發業協調發展的途徑[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