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霞
(西藏日喀則江孜縣氣象局,西藏日喀則 857400)
西藏地區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探究
楊霞
(西藏日喀則江孜縣氣象局,西藏日喀則 857400)
目前,西藏地區已成為我國受到氣象災害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筆者結合自身實踐工作,在本文中分析了西藏地區的主要氣候特點,探討了西藏地區的主要氣象災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的對策措施,供廣大業內同行借鑒參考。
西藏地區 氣候特點 氣象災害 研究探討
可以說,西藏地區由于其比較特殊的氣候特點,已經成為我國受到氣象災害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這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據統計,由于氣象災害,每年給西藏地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億元以上,這嚴重制約了西藏地區經濟的正常發展。筆者結合自身實踐工作,在本文中分析了西藏地區的主要氣候特點,探討了西藏地區的主要氣象災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的對策措施,以期對做好當地的防災減災工作有所借鑒幫助。
西藏地區的氣候可以說是多種多樣,垂直氣候帶十分明顯。但就主要氣候來講,日照多、輻射強是最顯著的特點。由于西藏地區日照較多,太陽輻射十分強烈,致使日出以后地表升溫比較快,所以在寒冷的冬季仍然顯得比較溫暖,晚間氣溫也只有零下幾度。這種日照多、輻射強的特點造福了當地百姓,他們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幾乎每個村落的院子里都安裝了太陽能灶,方便群眾燒水做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活成本。
由于西藏高原的地形十分奇特,受到地貌以及高空空氣環流的影響,西藏地區便形成了十分復雜多樣的獨特氣候。一般來講,西藏地區的氣候西北較為嚴寒,東南溫暖濕潤,呈現出從東南到西北的帶狀更替。在氣候分布上,由東南到西北表現為:亞熱帶—溫暖帶—溫帶—亞寒帶—寒帶;在植物生長上,由東南到西北表現為:森林—灌木叢—草甸—草原—荒漠。
西藏地區的晝夜溫差較大,干濕比較分明,夜雨比較明顯。冬春兩季十分干燥,風大,氣壓低,氧氣含量少。以八月份為例,在西藏地區,一天之內的最高溫度可以達到28—30攝氏度度,最低溫度可以降到攝氏8—10攝氏度。
西藏地區的土壤侵蝕十分嚴重,主要表現為: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凍融侵蝕三種。在這些受侵蝕嚴重的地區,泥石流比較容易發生。在西藏東部地區的“三江”流域,由于降水較多、土地濕潤,水土流失面積可以達到整個“三江”流域面積的80%左右。再加上這個地區山高坡陡,土層的礫石含量較高,而表層的巖石已經被破碎,當地表的地表植被降水破壞后,造成了大面積的水土侵蝕,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嚴重災害的產生。
由于常年受到風沙災害,西藏地區的土地沙漠化面積已到達總面積20%左右。僅僅在“一江兩河”這個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區域,就將近有4000平方千米的沙漠化土地。在全區21萬平方千米的沙漠化土地中,中度沙漠化達52%,輕度沙漠化占30%,這充分的說明西藏地區的沙漠化正處在強烈發展的態勢中。受到風沙的危害,西藏地區的耕地面積日益縮小,耕地質量急劇下降。風沙危害對農業發展造成了種籽吹跑、幼苗拔起、根系吹露等災難性影響,影響了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降低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由于受到西藏北部冷空氣和南部暖濕氣流的共同影響,西藏的暴雨天氣出現頻繁。西藏地區的昌都、林芝、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市經常出現中雨、雷陣雨、暴雨等天氣。暴雨天氣導致西藏很多地區遭受洪澇災害,連續的強降水會造成部分村莊出現泥石流災害,農田被淹,道路、水渠、農橋等基礎設施都受到影響,嚴重制約了當地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
做好氣象災害的隱患排查工作,是防御西藏地區氣象災害的基礎。要切實熟悉西藏地區的氣象災害種類,了解各季節的主要氣象災害,分析由哪些因素引起、災害的強度以及災害的頻率和造成的損失,為在防御氣象災害中采取相關措施,奠定堅實基礎。要把氣象災害的普查和隱患排查等基礎工作作為科研課題來抓,把這些基本數據整理,錄入數據庫。同時,要做好西藏地區氣象災害的規劃,真正做到有據可查,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準確的依據。要進一步完善薄弱環節,把防御氣象災害的道路防護、水庫、防風林河堤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加牢加固。
做好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警信息發布,是防御西藏地區氣象災害的關鍵。要充分利用新一代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等現代化探測手段,對西藏地區的氣象災害進行有效監測。尤其是在一些氣象災害的頻發區,要強化重點觀測,全面提高對氣象災害的警報能力。同時,要加強氣候預測能力,提高天氣預報準確度,積極對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分析,利用可視化平臺更加直觀、清晰的把預測結果顯示出來。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載體,全方位、多渠道的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確保廣大農民群眾第一時間做好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
加強對氣象災害應急處置機制建設,是防御西藏地區氣象災害的保障。氣象災害在將要發生的情況下,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后,最關鍵的就是要做好防災工作,也就是要強化氣象災害的處置。要健全部門聯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積極主動的采取有效措施,為抗災救災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當氣象災害發生后,要將氣象災害信息及時報告相關政府部門,確保第一時間啟動應急處置機制,以便充分調動部門力量,按照災情的實際情況,及時有效的處置氣象災害,防止災害蔓延,減少廣大農民群眾的損失。
總之,做好西藏地區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是一件造福當地人民群眾的重大工程。筆者相信,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到西藏地區存在陽光充足、氣候多變、溫差較大等主要氣候特點,了解當地經常發生的泥石流、風沙、暴雨等主要氣象災害,在此基礎上,加強氣象災害普查,做好氣象災害預警,強化氣象災害處置,就一定能夠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1]袁琳.氣象災害應急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年.
[2]彭云峰.我國氣象災害及其應急管理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艾俊峰,曹仲華.西藏農業氣候資源特點及主要氣象災害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1(2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