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波
(云南省昭通市昭通電視臺,云南昭通 657000)
淺議災害性突發事件電視媒體的應對體制
黃慶波
(云南省昭通市昭通電視臺,云南昭通 657000)
電視媒體建立災害性突發事件的應對體制,對及時全面報道、爭取各方支持、維護社會穩定、彰顯媒體責任至關重要。在彝良9.7地震災害報道中,昭通電視臺由于事前制定了應對突發性事件應急預案并經過多次演練,成立了應急指揮部和采訪、外聯、直播、播音主持、編輯、安全播出、輿情監測、后勤八個應急工作組,整個報道體現出全臺的快速反應能力、應急處理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開展宣傳報道,為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爭取社會各界支持營造了強勢的輿論氛圍。經過彝良9.7地震災害報道的洗禮,結合電視媒體實際,筆者就如何應對重大災害報道,提出“五項機制”和“六個確保”。
突發事件 電視媒體 體制
當自然災害發生后,電視媒體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成立前后統一協調的指揮機制。首先成立后方指揮機關,再組織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在災區成立前方指揮部,圍繞災情報道、抗災救災、領導活動、黨組織作用發揮等協調各方開展報道工作。在應急階段后方要密切配合前方,收集整理相關職能部門抗災救災動態信息,前方及時把災區情況收集回傳,形成系統、有序、全方位的報道格局。前方后方要統一指揮,后方要及時開通直播類節目,前后方協調做好直播和內宣策劃。為更好地整合資源和調集力量,一把手要靠前指揮,當出現重大傷亡事件時,如死亡10人以上時一把手必須親赴災區。
災害性突發事件報道工作千頭萬緒,必須建立網格化管理機制,以明確各組及采訪編輯人員的任務和職責。在應急預案和平時的演練中,要將目標任務劃分為一個個的“網格”,對網絡內的人、地、事、物等進行信息的監控、采集、管理、應對和完成上下雙向溝通,當災害性突發事件發生后,對平時設置的網格化表格做適當調整就能明確各自職責,確保災害性突發事件報道的及時性、全面性和系統性。
災害性突發事件報道工作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電視媒體平時就要做好物資儲備,包括輕型采訪設備、照明設備、藥品、衣被等。要提前做好現場食宿安排,提前與受災地宣傳部門溝通聯系,為采訪報道創造條件。要想盡一切辦法服務好中央臺和省臺,提供第一手資料、圖像和新聞線索,并協調安排好中央臺和省臺記者的食宿,盡可能創造好的工作條件,并派熟悉當地情況的同志做好后勤和協調服務。
在災害性突發事件報道工作中,電視媒體的宣傳報道屬大規模作戰,參戰力量包括領導、記者、攝像、編輯、技術人員和后勤人員,能檢驗一個電視臺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能展示電視媒體在大災面前的責任擔當和良好形象。因此,捕捉本臺一線記者抗災救災的精彩瞬間,記錄他們抗災救災的千辛萬苦,是電視媒體痕跡資料管理、提升形象、回應社會關切的需要,應安排專門的文字、攝像、攝影記者來記錄,并要在自己的新聞節目里加強報道。
做好災害性突發事件報道工作,科學調度、協調各方是關鍵。一是每天對接整理抗災救災各組在應急時期的情況,發布權威信息。二是要根據報道需要,隨時與有關機構和部門核實災情。三是每天新聞要有綜述,面行結合。既要有抗災救災的綜合消息,又要與各職能部門經常保持聯系,反映行業和社會各界抗災救災動態。四是做好工作小結和工作匯報,前后方信息的收集傳送必須安排專人負責,統一口徑、統一上報。每天召開一個總結會議,查找不足,謀劃次日宣傳報道工作。
災情要分應急、一般安置和恢復重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報道重點不一致。在應急階段,要突出速報災情,快報舉措(態度),慎報原因。在應急階段:第一,圍繞災情的變化和醫療救護、善后處理、后勤保障、宣傳報道等工作進行報道。第二,突出“生命線”,圍繞“路、電、水、通訊、廣電”“五通”來深入報道。第三,堅持以人為本,救人是第一要務,重點關注救人、災區群眾臨時安置和傷員救治;第四,報道好黨委政府制定和安排救災抗災的策略和工作布署以及領導活動,凸顯黨和政府關懷,體現人性情懷,穩定社會人心。第五,根據抗災救災指揮部成立的工作組分類報道,系統報道抗災救災情況。第六,由于電視新聞直觀,每天晚上對當天新聞進行“夜總匯”,發布權威、全面信息,會應社會關切,傳遞正能量。
災害性突發事件報道有利于鍛煉隊伍。在高強度的工作面前要輪換隊伍。首先送派第一批有膽識的先鋒隊,他們對黨和人民忠誠,作風扎實,沖進災區掌握第一手鮮活資料。二是平時要加強培訓,努力提高應急報道水平。三是堅持輪訓。確保這支隊伍政治上過硬、有膽識、有能力、有經驗。
災害性突發事件報道是否成功,設備支持是關鍵。一是爭取有衛星直播車、衛星站、海事衛星等先進設備,讓社會各界及時直觀掌握災情和救災情況,要提前籌備小高清攝像機,方便記者在一線攜帶采訪。二是前方要有統一的回傳系統,確保畫面的質量和高效傳輸。三是骨干技術人員要在一線,為記者提供技術服務。
在災害性突發事件報道中,黨組織最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一是在平時及應對災害性突發事件報道的演練中,要組建成立(黨團員)突擊隊,確保關鍵時候派得出去;二是發揮好黨員退伍軍人吃苦耐勞、作風過硬、敢打硬仗的優勢;三是發揮好中層干部策劃強、業務精、會統籌的優勢;四是黨、團員亮出身份,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五是火線入黨,在大災大難面前考驗入黨積極分子;六是在災區召開臨時黨支部會議,動員廣大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電視媒體作為傳統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影響范圍廣影響力強,特別是在大災大難面前,承擔著不可替代的社會責任,其責任不斷外延擴大。電視媒體要發揮優勢,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開展“溫暖災區行”、“賑災演出”等媒體公益活動,打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公益大行動,為災區爭取社會各界支持搭建平臺、貢獻力量。
在報道災害性突發事件中,電視媒體需要統一一種聲音、統一一種口徑、傳播一種能量,以達到“眾志成城抗災救災、災區社會人心穩定”的目的。首先要發揮總編室的作用,第一時間拿出規范熒屏的方案,制作統一的宣傳片花和角標,打破傳統編排流程,集中、滾動、強勢宣傳各級電視媒體報道抗災救災情況,為災區爭取支持營造有利的輿論氛圍。二是指揮機構、采訪車輛統一標識,記者統一著裝,體現媒體形象。三是統一評論,制作配發系列新聞述評,發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聲音,傳遞抗災救災正能量。
筆者在無災不成年的昭通市工作,多次經歷和參與過泥石流、滑坡、冰雪、地震、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宣傳報道。正因為區域的特殊和工作的重托,十分重視災害性突發事件的應對體制建設,經過多年的探索,提出了“五項機制”和“六個確保”的體制,希望能給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電視同仁一定啟發和思考,做好災害性突發事件的宣傳報道工作,為黨委政府分憂,回應群眾關切,擔當社會責任。即使不是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電視媒體,建立災害性突發事件的應對體制,也能科學、有序開展宣傳報道工作,較好完成主流媒體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也能體現主流媒體的高端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