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福軍 劉曉娟
(1.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 北京 100070;2.廣西師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隨著信息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信息、知識已成為最重要的社會資源,成為社會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信息爆炸與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要求科研創新必須充分全面獲取已有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要具備很強的信息素質才能實現創新。在網絡時代,誠信是創新的生命線,只有通過信息素質中信息道德的約束才能保證真正的創新。
研究生作為國家培養的高水平人才,是即將步入社會的知識精英和知識創新主體的中堅力量,在科學研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的學習具備學習內容專業性、學習目的探究性、學習手段多樣化的特點。因此,研究生需要掌握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具備敏感的信息意識、全面的信息知識,強大的信息能力,良好的信息道德才能順利完成學業,高效從事科學研究與創新。總之,信息素質的提高有助于研究生將更多的潛在信息需求轉化為現實信息需求,進而采取有效方式全面獲得所需信息來服務科學研究與創新。
談及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首先需明確信息素質的定義。“信息素質”(Information Literacy,IL)一詞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給美國政府的報告中提出來的。他認為信息素質是人們在工作中運用信息、學習信息技術、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圖書館協會(ALA)于1989年將信息素質定義為“能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評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以馬海群、沙勇忠、徐涌金、范慶瑜為代表的學者認為信息素質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要素。其中,信息意識在信息素質結構中起先導作用,信息知識是基礎,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證信息素質發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調節器。[1]
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是對研究生的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進行教育,以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質,使能夠有效地獲取、評價、利用和創新信息來服務科學研究。
其中,(1)信息意識是指研究生為進行科學研究,在學習與生活中有著明確的信息需求目標,能夠持久地、自覺主動地觀察、評價和揚棄與本學科緊密相關的信息,它體現的是研究生對信息的敏感性和重視程度,它的強弱直接影響信息行為的效果。(2)信息知識即信息理論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的結合,包括信息的特性、信息傳播規律、信息系統的構成及原則、信息技術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它是形成信息能力的基礎和前提。(3)信息能力是研究生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結合不同學科恰當采用合適高效的方式來發掘、利用相關學術信息資源的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評估處理能力、信息交流表達能力、信息創新能力等,它是信息素質的主要方面。(4)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動的全過程中,以規范研究生的信息行為與活動為目的的,調節信息創造者、信息傳播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具體包括保護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尊重個人隱私,抵制不良信息,沒有信息犯罪行為等內容。
信息素質教育是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下社會發展進步的客觀要求,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基礎,是研究生整體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研究生群體是我國高校中最為活躍的情報用戶之一,雖然他們有些人在本科階段已學過文獻檢索課,但都過于簡單。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中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在讀研究生,一方面授予他們專業知識;另一方面鼓勵他們從事科學技術研究;把學習、研究及科研開發的過程作為獲收知識的主要途徑,要求他們具有較專深的專業文獻檢索和信息分析的能力。但是由于受傳統學校教育觀念的束縛,在一些專業的研究生教學過程中,少數導師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方法的傳授。加上有些研究生信息意識薄弱,利用信息的能力較差,使得有信息資源卻不知道利用,想利用又不知道檢索的方法;科技查新意識不強,重復勞動嚴重,導致有的研究成果無效,浪費了時間和精力。[2]
另一方面,根據一些高校圖書館所做的研究生信息素質調查分析的結果,研究生的信息素質狀況不容樂觀。通過對北京師范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寧夏大學3個學校的狀況,但結果表明無論是地處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地區大學、地處教育大省的西安地區大學,還是地處西北地區的大學,他們具有共性,反映出當前研究生整體在信息素質方面的欠缺。由此可見,研究生的信息素質培養仍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只有加強研究生的信息素質教育,才能帶動研究生學習、科研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國科研隊伍在國際科技舞臺上的競爭力。[3]
在我們對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必要性有了明確認知后,我們需要從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不同主體角度出發,構建出全方位、深層次、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實踐模式。
要把握與遵循信息素質教育應遵循的原則:研究生信息教育以全面反映研究生信息教育思想理念,求真務實,注重實踐,客觀展示信息教育實施思路,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有利于打造研究生反思的探究品質為原則。[4]
結合高校實際情況與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筆者提出以下實踐模式,見圖 1:

圖1 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實踐模式圖
建立本校信息素質教育委員會。從校級層面重視信息素質教育,建立一個統籌全校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監督、評價的組織。以校領導、圖書館館長、各二級院院長、研究生代表為委員,頒布本校的信息素質評價標準,做好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的活動部署。
3.2.1 加大信息素質教育宣傳力度
信息素質教育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的支持。圖書館可采取以下措施:聯系學校宣傳部、網絡信息中心、各院系、校研究生會等部門,在學校主頁、研究生部網站、圖書館、校園張貼板等媒介上進行信息素質宣傳,為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創造良好信息教育環境與氛圍;創設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研討小組:傾聽研究生信息需求、接收研究生建議與反饋、提供個性化信息咨詢服務;借鑒亞利桑那大學的做法——開設“信息素質角”——在學校主樓、圖書館、自習室等學生密集的場所,用于存放和信息素質相關的傳單和小冊子,或一組運行信息素質指南的計算機終端。
3.2.2 圖書館學科化知識服務
信息素質的教育培養必須和實際的信息需求結合起來,逐步深化和發展,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學科化知識服務以“學科館員制”為主要運行機制,在學科范圍內實現最大程度的知識服務,具有資源集成、服務集成、交互性、動態性等特征,使高校圖書館學科資源、用戶需求、信息素質教育、學科館員、知識服務做到無縫鏈接,形成良性循環的學科知識服務動態交互系統,有力地支持高校的學科建設與發展。[5]
3.2.3 開展豐富多樣的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活動
例如,開設信息素質通識講座、以課題(或項目)為專題的培訓、信息素質知識競賽等活動,使研究生生廣泛參與進來,真正動手實踐提高信息素質。其中,專題項目的培訓,要做到任課教師與研究生一同參與,使任課教師了解研究生信息素質水平及亟待解決的問題,最終成為既具備某一專門領域知識又及時更新與掌握信息素質教育技能的榜樣。
開設(或改進)研究生信息檢索課程。正所謂“授之以漁”。首先,研究生部應將研究生信息檢索課程納入研究生培養方案,使成為新生的必修課。其次,研究生部要與圖書館共同開設此課程,特別需要注意:要按照研究生學科大類進行區分,信息檢索課程的內容要與不同學科專業知識相結合并且要使理論與實操結合,而不是單純地傳授“死板”知識,以使實用性增強;學時不必過多,但為了確保課程效果,事半功倍,不流于形式,應明確要求授課內容全面,嚴格課程考核,如參照國內外關于信息素質的評價指標設置教學大綱與內容;期末考核要求不同專業同學,結合所學專業按照課程方法完成期末作業,并做好精簡實效的PPT課件上交等。再次,將信息檢索課教師的授課進行錄制,通過網絡平臺向全校學生開放(包括本科生),使廣大師生能夠在網上學習與回顧,不受時空限制。最后,研究生部要求教師與學生雙方對課程進行科學評價以總結授課經驗、收集學生建議、改進本課程。
研究生作為高校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對象,更是學習信息素質的主體,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信息意識、熟悉信息道德,積極認真參與學校組織的信息素質教育活動,在學習中養成專業敏感度,做到能結合自己的專業方向與研究領域高效獲取與利用信息資源,進行科研創新。
[1]李曉新,吳娛.中外信息素質教育比較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3(3):83-89.
[2]王清香.論高校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140-141.
[3]王愛霞,王鴻信.從三所高校問卷調查看我國研究生信息素質教育[J].現代情報,2008(9):207-209.
[4]張海燕.研究生信息素質培養及意義[J].圖書館學研究,2004(5):78.
[5]吳鳳玉.面向學科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05(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