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湯淼 楊德齊
(中央財經大學 保險學院,中國 北京 100081)
專業學位是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的需要,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而設置的一種學位類型。相較于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學術創新、原創精神與能力,專業學位更著重知識、技術的應用能力;學術學位培養的是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專業人才,專業學位則直接面向經濟社會產業部門,培養專業人才①。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國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力度也在加大。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2年底,在校碩士研究生人數已達171.98萬②,其中專業學位研究生占比已經達到研究生總人數的50%左右。應當說,專業學位在豐富我國人才培養類型,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提升我國社會現代化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③。但是,在專業學位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出現了部分專業學位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就業市場的結構性失衡,即碩士研究生畢業生供給過剩,碩士畢業生數量增長比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增長比例失衡;另一方面,則是碩士畢業生自身的可雇傭性不足。這就導致了“部分碩士畢業生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但有些企業也招不到合適人才④”的奇怪現象。對此,有學者指出:造成這種就業困境的真正原因恰恰是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即大學生的可雇傭性欠缺⑤⑥。
可雇傭性是一個多維度的、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可雇傭性概念將關注點集中在個體獲得和維持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特質⑦,并認為這些是可雇傭性的核心,如技能、理解力及個人品質等。例如,Yorke(2006)認為,可雇傭性是“個人獲得的一系列技能、理解力及個人品質,它使得畢業生更容易獲得工作,并且使他們在自己所選擇的職業上更容易成功;這些獲得的能力不僅對畢業生個人有利,也對工作場所、社會及經濟發展都很有利。⑧”而廣義的可雇傭性概念則不僅僅從個人特征的角度出發,而且將宏觀因素納入其中。如Hillage和Pollard(1998)認為,可雇傭性是“獲得最初就業、維持就業和必要時獲取新的就業所需要的能力。對于個人來說,可雇傭性依賴于幾個方面,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等資本存量;運用和部署這些資本的方法;對潛在雇主展示資本的能力;個人的運作空間,如勞動力市場、個人環境等。⑨”
參照上述定義,從我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角度出發,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可雇傭性可以理解為:基于有效就業所應掌握的專業技能以及必須具有的社會適應性和這種技能與雇傭者需求的適應程度。即在具備基礎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需掌握基本技能(聽說讀寫、計算機、外語能力等)和人際交往技能(領導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高層次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邏輯推理、分析解決問題等的能力等)。由此可見,可雇傭性能力是職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不僅是雇主的需要,也是個人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更是經濟發展的需要。要使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順利就業必須注重其可雇傭性能力的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的可雇傭性能力的培養包括:(1)專業的可雇傭性能力,即學生在某個專業發展需要的能力的培養;(2)通用的可雇傭性能力,即培養學生開發自己潛力學習新東西和適應新的變化的環境的能力。在以上兩個層面能力中以通用的可雇傭性能力培養為主。
可雇傭性本身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要將可雇傭性轉變為可實現的就業技能,就必須對可雇傭性的影響因素進行界定。英國的Yorke M.和 Knight P.(2006)在 Skill Plus項目中提出了USEM模型。他們指出,可雇傭性受四個廣泛且相互關聯的因素影響:“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效能信仰(Efficiency beliefs)和元認知(Meta-cognition)。⑩”該模型認為,高等教育的教學過程會改變效能信仰和做事方法。因而,可雇傭性的USEM模型可以為高等學校的教學活動提供理論指導。高校在進行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可雇傭性能力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對可雇傭性的認識與重視程度不足,在日常教學、管理及各個培養過程中還未將可雇傭性納入到培養體系之中。鑒于此,筆者認為高校亟需由以下幾個方面改革與完善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機制,全面提高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可雇傭性能力,從而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實現充分就業。
首先,要將可雇傭性中的通用技能貫穿于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因為它是碩士專業學位畢業生獲得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能力;其次,要針對可雇傭性能力的層次進行專業化研究,并在課程體系中予以體現;再次,要根據課程性質和課程實踐教學內容,注重對實踐技能的考核,分階段、分步驟、分等級設計量化考核標準,并體現在考核指標中;最后,高校要及時修訂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方案,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以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要培養高素質、具有可雇傭性能力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必須實現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二者的融合,全面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因此,高校既要重視課堂教學,也要重視實踐教學,更要重視二者的結合。在課堂教學中,要將可雇傭性技能開發納入其中,積極探索課堂教學中有助于促進可雇用性技能開發的教學方法,促使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可雇傭性技能的提升。在實踐教學中,要充分采用案例教學和實踐訓練,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校可通過校內的實踐課程、案例教學、課程作業、畢業論文(設計)、校園活動、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人際交往及邏輯思維能力;亦可通過校外實踐教學、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手段,引導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第二導師(社會導師)的帶領下強化專業能力,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高校還可組織安排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到實踐教學基地進行與專業密切相關的頂崗實習,提升綜合能力。同時,高校還要利用行業優勢,將企業政府等實務人員“請進”課堂,開展校企合作教學。
高校要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積極利用各種資源,搭建校企政互惠合作平臺,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做實可雇傭性能力培養平臺。高校通過在企業政府建立實習實踐基地,為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提供實習實踐,接觸就業環境,提升其可雇傭性能力。另外,這也可以為校企政在科學研究、技術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搭建良好的合作平臺,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緊密聯系,探索人才培養的動態調整機制。同時,高校也可以通過前瞻性的培養,引領行業的發展。
眾所周知,我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會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而變得落后,因此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除了知識的傳授之外,還應該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為他們灌輸終身學習的理念,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
建立研究生可雇傭性發展檔案可以使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了解自己優勢和劣勢,從而讓他們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為學習和就業做好充分準備。同時,建立個人可雇傭性發展檔案,有利于培養單位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完善可雇傭性技能評價體系,以便于培養單位進行人才培養質量方案的調整。
[1]李鋒.基于教學過程的大學生可雇傭性能力培養途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5):234-236.
[2]曾紅權,肖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可雇傭性技能內涵分析及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3(2):80-83.
[3]李躍軍,葉才華.試析大學生可雇傭性能力的培養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101-103.
[4]李躍軍,張詠華.基于可雇傭性技能開發的經管類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臺州學院學報,2009,31(5):65-68.
[5]金曉亞.大學畢業生可雇傭性技能內涵及開發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9.
[6]Yorke M.Employ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what it is,what it is not[J].2006.
[7]Hillage J,Pollard E.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M].London:DfEE,1998.
[8]Yorke M,Knight P 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J].Learning&Employability Series,2006.
[9]謝晉宇.可雇傭性開發:概念及其意義[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1(1):46-54.
[10]謝晉宇.可雇傭性能力及其開發[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
注釋:
①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gjjl/.
②數據來源:《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
③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碩士、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總體方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2010(9).
④李鋒.基于教學過程的大學生可雇傭性能力培養途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5):234-236.
⑤曾紅權,肖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可雇傭性技能內涵分析及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3(2):80-83.
⑥李躍軍,葉才華.試析大學生可雇傭性能力的培養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101-103.
⑦金曉亞.大學畢業生可雇傭性技能內涵及開發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9.
⑧Yorke M.Employ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what it is,what it is not[J].2006.
⑨Hillage J,Pollard E.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M].London:DfEE,1998.
⑩Yorke M,Knight P 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J].Learning&Employability Serie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