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樂樂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 北京 100083)
當前高校學生多元化,高等教育大眾化,對于英語標準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然而許多大學生的英語發音并不能達到標準水平,相伴隨的是濃重的鄉音,對英語語音的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這正是語言負遷移的一種真實的體現。語言負遷移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是語言學長久以來一直重點研究的課題,眾多學者紛紛探究其中原委,但是就如何應對語言負遷移對二語學習的影響的探究并不多見,方言對英語語音的負遷移影響在這其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復雜。了解、分析、研究方言對英語語音學習的影響,并提出有效改善方言對英語語音學習負遷移影響的有效方法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英語的學習和進步。因此本文將就對方言對大學生英語語音學習的影響進行研究并積極探究語音實驗室糾音模塊的建設。
心理學最初使用了“遷移”這一術語,指已獲得的指示、技能等對學習新知識、技能的影響。[1]隨后,這一術語被應用與語言學領域,許多語言學家認為學習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母語來幫助自己第二語言的學習,但在這其中也會或多或者少的產生許多副作用而影響了二語的學習,Lado于 1957年首次提出“語言遷移”概念“當目的語學習者在理解二語語句及其文化或是進行二語練習時,他就會不自覺地將其源出語的形式和意義以及其本土文化帶入目的語學習之中”。[2]隨后Terence Odlin對語言遷移下了一個更加明確簡易的定義“學習者以前所學的任何語言與目標語之間的相似和差異給二語帶來的影響”。語言的遷移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如果某個外語結構在母語中有對應結構,或母語對外語的學習起促進作用,在學習中就會出現正遷移;反之,就會產生負遷移。[3]
Lado提出的對比分析假說表明母語中與目的語有差異的地方對學習者習得目的語產生障礙和阻力,差異越大,困難越大。[2]這一理論驗證了漢語方言與英語語音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長久使用方言將對英語語言的學習產生障礙和阻力。即使這種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學習者最初和之后遷移中所涉及的物理的社會情境通過與學習者的相互作用,情境也會成為完整的有一個意義的組成部分。D.P.Ausubel的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為通過客體的主觀能動性的練習可以改善語言負遷移提供了有利的理論基礎,暨建立語音實驗室對方言致使大學生英語語音產生的錯誤進行糾錯并促進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可行性。
方言在我國分布廣泛,錯綜復雜,是民族語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區人們使用的語言,方言區的學生由于受方言影響深遠,在當前教育以筆試為主的情況下大多沒有經過系統的語音訓練,因此將方言中的語音遷移到英語語音中來,由此造成的語音方面的錯誤時非常突出的。研究大學生方言對英語語音的負遷移影響對于大學生聽到正確的英語,提高口語水平,增進英語學習信心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采取問卷調查方式來調查大學生方言對英語語音的負遷移影響,涉及的對象為北京各高校本科(大一新生為主),樣本容量為1100份,實際有效1027份,隨機采取1000份數據進行有效數據分析。學生生源地主要為:山東53河南64湖南65甘肅23山西62陜西42河北79浙江51四川67湖北36遼寧31黑龍江39天津31云南26海南13江西28北京107安徽50江蘇62西藏2內蒙古40吉林29。
我國流行漢語方言分七區是現在的主導: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閔方言。根據調查對象的生源地分布,集中選用中國七大方言區中的北方方言區、吳方言區及湘方言區進行研究。因課題組研究范圍廣泛,此論文主要以北方方言為例進行詳細研究。
2.2.1 英語的元音有松緊、長短的區分: /i://i//e//?//?://?//a://?/
/?://?//u://u/,而北方方言中并無松緊長短之分,發音偏長,偏緊,經常無法發出短元音,如北方方言區的同學無法區分sheep[?i:p]與ship[??p]的音。這不僅在聽音的時候會發生誤差,讓北方方言區的同學無法辨別聽到的音是“綿羊”還是“輪船”;在表達時由于發音沒有長短音的區別,也會弄得聽者十分困惑,如北方方言區的同學想說“有一艘船在海上”本想表達“There is a ship on the sea”但是由于無法發短元音就會說成“There is a sheep on the sea”,表達出錯誤的語義,造成笑話,影響溝通與進一步的學習。
2.2.2 英語中輔音群較多,漢語中沒有輔音群,北方方言區同學由于方言習慣經常在兩個輔音之間添加一個元音。
如當英語第一個音位是爆破音或清摩擦音時,會在兩個輔音之間添加一個元音/?/
將 play[ple?] 發成[p?le?] 將 grow 發成[ɡ?r??]
有時會在兩個輔音之間加一個[u]
將 please 發成[puli?z] 將 brother 發成[□bur?e?r]
由于方言的影響,北方方言區的同學習慣性的在輔音群中增加元音使得英語發音不標準,造成聽著和說話者的溝通誤解,也不利于方言區同學的英語學習。
2.2.3 英語中多數單詞是閉音節的,以輔音結尾,而北方方言區同學說話拖音,口型不緊,經常會在輔音結尾處增加一個元音
如在以輔音結尾的單詞后加一個元音/?/
將 but發成[b?t?] 將 put發成[p?t?] 將 luck發成[l?k?]
如在以輔音結尾的單詞后加一個元音[u]
將 room發成[ru?mu]
2.2.4 北方方言區同學口型偏扁小,習慣性的張不開嘴,沒有滑動音,這導致無法準確的發出英語中的雙元音[ei]
如將wait發成“位特” 將name發成”內幕”
這種純中式的英文發音會在英語學習中阻礙學生的正確發音,在一定情況下還會引起別人的嘲笑導致方言區同學學習英語的信心喪失。
2.2.5 北方方言區中少有咬唇音,但是英語中經常需要咬唇的音,這致使了英語發音的不準確性。如英語中[v]需要用上牙尺輕咬下嘴唇以準確發出這個因,北方方言區同學經常將這個音錯發成[u]。
如將 love 發成[l?u]。
2.2.6 英語中的[s][z]是齒齦摩擦音,發音時舌頭尖靠近上齒齦,而漢語中的s雖然與[s]音相近也是摩擦音,但是發音時舌尖靠近齒背,為舌尖前音。英語中的[z]是濁音,需要摩擦,而漢語中的z ts s是塞擦音。
英語中的[θ]/e/是北方方言區同學經常發錯的音,這對音發音要點是將舌尖放置兩牙之間,而北方方言區同學習慣性將舌頭放在口內。
方言區同學發音位置不同導致了英語語音的不準確性。
2.2.7 北方方言區的同學經常平翹舌音不分,沈陽,鞍山,撫順的同學尤其突出,這對英語發音產生了很多的影響。
如將zoo發成“住” true發成“粗”
sit發成sheet
(1)您是否希望自己有更標準的英語發音?
A.很期待 854 B.無所謂 14
(2)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使用過針對以上發音問題進行培訓的學習平臺?
A.有 57 B.沒有 943
(3)您認為這樣的一個學習平臺是否具有現實意義?A.有 832 B.沒有 168
(4)如果有這樣的一個學習平臺您是否會使用?
A.會 803 B.不會 197
(5)如果有這樣的平臺,您有怎樣的期待?請簡單說明
主要答案整理如下:可以免費使用;內容全面;針對性強幫助英語及其他語言的學習;簡單易操作;指導具有專業性;互動性強。
由調查結果可知,方言區學生有很強的學好英語的訴求,但是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具有針對性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平臺來幫助他們學習。如今的課堂教育,一名英語老師要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不能一一的對其方言對英語的負遷移影響進行糾正,那么就急需一個可以有針對性,有效的,全面的,方便使用的平臺來解決這一現狀。
經過對各高校語音實驗室調查研究顯示,各高校語音實驗室一般通常用于上課PPT展示,老師上課數字化展示。而語音實驗室原本的聽音,錄音,辨音的功能基本沒有利用上。因各學校基本全面覆蓋語音實驗室,創立語音實驗室糾音模塊具有物質基礎,無需大成本投入,這使得語音實驗室糾音模塊的建設具有物質基礎。
語音實驗室糾音模塊是此次研究課題要創立的一個基于方言對英語語音負遷移影響的糾音網站。ATC理論研究顯示,不斷的正確的練習可以改善原語言對二語的負遷移影響。語音實驗室糾音模塊通過對英語語音的正確聽音,錄音,辨音對方言區學生進行訓練。方言區學生通過語音實驗室可以自由登陸該網站,進行自主學習,有針對性的進入自己的方言專區進行糾音學習,從而提高同學的英語發音,增強同學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北京各高校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需要有針對性的方言糾音訓練。該語音實驗室糾音模塊將模擬建立7大方言專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閔方言。
每個方言區設立針對各方言負遷移至英語語音易錯的語音,學習者經過聽音、錄音、辨音、進行綜合測試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語音糾音訓練。
語音實驗室糾音模塊還將設立影音資源專區、學習者互動區來促進方言區學生的學習。方言區學生在進行了糾音訓練之后,基本掌握了標準的英語語音之后,將進行一次系統的語音測試,試卷將由北京高校老師聯合推出。在語音測試之后方言區學生需要的是更多的聽說訓練,通過影視資源專區的學習,方言區學生會聽到標準的英語發音和正確的英語用法。通過互動區的參與,方言區的學生通過語音視頻軟件可以進行對話交流,從而促進方言區同學口語的學習。
“聽音,錄音,辨音,表達”四位一體的自主學習與互動學習相結合,將有針對性,有效的促進方言區學生對英語語音的正確學習。
方言對英語語音的負遷移影響是真實存在的,方言區學生應該做的是對現狀進行正確的認知,挑選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來調整和克服方言帶給英語學習的負作用,從而才能正確、有效、有信心的學習英語,提高英語水平與應用能力。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3.
[2]Lado,R.Linguistic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7,2.
[3]戴煒棟,王棟.語言遷移研究:問題與思考[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