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耀忠
(中共南平市委黨校,福建 南平 353000)
2012年8月28日,中共南平市委四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快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議》,提出了“打造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的戰略目標。加快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著重發展綠色經濟。南平市作為一個生態資源、區位環境獨具先天優勢的不發達地區,發展綠色產業,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是實現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既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又適合南平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是南平未來發展模式的重要選擇。
南平市地處閩江上游,福建省北部,地勢總體上西北高、東南低,順地勢發育了一江三溪七十二條支流,在南平市市區匯入閩江干流,最終在福州流入大海。南平市閩江水系不但流域面積較廣,而且其生態保護狀況對南平市乃至閩江下游經濟發達地區的生態建設有著控制性的影響。
南平市多樣地貌形態、發達的水系與良好的水熱條件三者相互疊加,形成了類型多樣、差異顯著的多種多樣生態系統,因此南平市境內生態多樣十分復雜,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條件十分優越,在建設生態省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獨特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南平市得天獨厚綠色經濟資源。南平市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林木蓄積量1.18億立方米,竹林面積583.5萬畝,動物品種多,有獸類近百種,鳥類近400種,爬行類73種,兩棲類33種,各種昆蟲200多種,素有“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世界”之稱。另外食用菌、螺旋藻菌、發酵菌微生物資源也十分豐富。豐富的資源條件是發展綠色經濟的潛在優勢與后發展優勢。
多年來,南平市委市政府在保護生態環境,打造區域生態優勢的道路上,摸索出一條從注重生態保護到全面協調經濟發展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特色道路。此外,南平綠色經濟發展態勢強勁,綠色產業可望成為主導產業,政策支持不斷加強,發展綠色經濟的機遇難得,也是南平建設綠色經濟示范區的顯著優勢。
南平市食品加工業形成了以畜禽產品加工、酒類釀造、茶加工、果蔬加工為重點的資源深加工產業集聚;旅游業形成了以武夷山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的“旅游、生態、人文”三位一體的海西休閑養生帶;新興產業形成了以生物工程等為重點的發展方向。特別是一批以縣域為單元的綠色特色產業逐步做大。
“十一五”以來,南平市綠色產業有了長足發展。尤其是近3年來,緊緊圍繞綠色發展、綠色產業、綠色城鄉、綠色生態“四綠”發展思路,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積極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經濟呈現后來居上發展態勢,財政收入增幅保持在18%以上,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產業興”。
綠色農業、綠色種養殖業和林地產業優勢很大。農業產業化發展較快,以林、果、畜、等地方優勢資源為主的生產、加工產業初現規模,培育出一批骨干企業和優勢產品,已成為區域經濟的主要支撐。如我國規模最大的自繁、自養、自宰白羽肉雞的生產企業,圣農集團去年宰殺肉雞1.2億羽,實現總產值78億元,目前公司擁有飼料廠、現代化孵化場、熟食品廠等145個生產項目。到2015年,圣農集團將完成飼養加工肉雞7.5億羽,實現總產值超500億元。
盡管南平市綠色產業發展速度較快,發展潛力較大,但目前仍存在較多現實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南平市經濟總量偏小,工業化程度不高,主導產業不夠突出,產業鏈不完整,區域比重處于逐年下滑的態勢。南平市產業發展層次低,發展方式依然粗放,資源能源和環境消耗型產業占比偏高,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科技含量較低,產品后續深加工不足。
綠色產業結構不合理,在當前閩北綠色產業中,綠色農業所占份額較大,綠色旅游業發展勢頭較好,但綠色工業則發展緩慢,成長速度慢。綠色市場培育滯后,綠色產品市場不成熟,市場流通組織化程度低。
新上項目特別是產業拉動力強、綠色效應明顯的大項目不多,產業發展缺乏后勁,缺少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有力支撐。資金投入不足,企業技術創新意識不強,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綠色產業的科技含量低,核心競爭力較弱,參與對外競爭能力不強。
受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南平市的綠色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例如綠色農業、食品加工業等產業發展基礎較好。但受當地經濟發展條件制約等因素影響,上述優勢產業的產業化程度不高,對應產品的品牌知名度較低。南平市綠色產品的質量保證體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是部分綠色產品生產企業僅僅是通過認證了事,沒有在提高質量和加強管理方面下功夫,綠色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第二是雖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綠色產品生產程序及質量標準體系,但執行力度不夠;第三是對不合格產品、侵權行為、假冒偽劣產品的依法打擊力度不夠。
南平市人才隊伍建設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著不適應綠色發展要求的突出問題:一是,高層次人才總量不足;二是,人才專業結構和地域分布不合理;三是,存在人才外流現象;四是,人才開發投入不足;五是,培養人才的意識不強、觀念不新;六是,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解除,人才集聚功能較弱。在投資環境方面,一是,積極主動服務不足;二是,合力聯動服務不強;三是,人人參與服務不夠。
綠色農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強化農戶與市場的關系、匹配市場需求、拓展市場腹地。
3.1.1 扶持綠色農業品牌化發展
依托綠色基礎設施,加強對農產品市場的監管,制定統一的綠色農產品標準,推廣農產品綠色認證系統,整合優勢農業發展資源、企業,建立南平市綠色農業品牌,穩定農業市場范圍。以流域為單位整合綠色農業資源,形成“一縣一特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特色農業示范基地。
3.1.2 建立綠色農業服務體系,在流通環節實現農業生產服務化發展
依托三網融合平臺、智慧供應鏈系統等綠色基礎設施,連接南平農產品與市場消費,通過農產品的分揀、物流運輸、批發等環節,實現產品與用戶的直接對接,把南平綠色農產品的市場目標區域擴大到沿海地區。
3.1.3 引導綠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以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為龍頭,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以龍頭企業為依托的帶動綠色農業商品基地模式的建設,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和市場組織方式來進一步合理化農業生產;特別是培育地方有傳統、市場有需求的特色農業,如竹筍、茶葉、禽畜、菌類等。
3.1.4 促進農業技術科技創新,形成綠色農業增長的源泉
依托農林生態資源,與臺灣合作成立農業研發機構,鼓勵農產品加工業、禽畜疫苗研發等下游產業環節發展,通過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促進綠色農業向有機農業發展,獲得更大的附加值。
3.1.5 發展農村金融,支持綠色農業發展
發展農村小額信貸,把金融延伸到基層,解決綠色農業生產與銷售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問題,發展農村科技金融,解決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1998年《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4]以及2009年發布的《兒童腹瀉病診斷治療原則的專家共識》[5]制定。
南平傳統工業比較優勢并不突出,要把握綠色消費市場的崛起,利用地方資源,發展綠色經濟,引導工業形成綠色產業集群,成為地區核心產業動力。
3.2.1 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應用綠色新技術、適用技術,加快以本地資源為基礎的加工業的規模化市場化,通過品牌戰略標準化戰略整合不同層次的同類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引領資源加工工業產業鏈的升級,形成產業集群,形成新的比較優勢。
3.2.2 培育綠色新興產業,形成優勢產業集群
根據未來市場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加強政策配套和產業引導,以南平優質環境,豐富的生態要素、智慧的基礎設施和綠色需求為依托有選擇地培育與地方資源關聯性強、市場前景廣闊的綠色新興產業。
3.2.3 實施園區化戰略,引導綠色產業集群向綠色產業園區集聚
南平市具有武夷山“雙世遺”品牌,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扎實工作,打響武夷山“雙世遺”品牌,以綠色旅游為核心,帶動綠色服務業的發展。
3.3.1 依托武夷山“龍頭”,推進大旅游戰略,帶動各縣市旅游產品差異化發展
樹立旅游產業是一個開放性、復合型的復雜巨系統的觀念,立足于強化旅游業產品吸引力,在傳統旅游六要素基礎上,推進社會化拓展,優化支持系統,拉長產業鏈,依托旅游業實現三次產業聯動。武夷山地區周邊縣市結合自身旅游資源的比較優勢,打造差異化的旅游產品,依托綠色基礎設施的宣傳、推薦作用,以及科學合理的旅游路線,主動融入武夷山旅游市場的發展,在南平地區形成以武夷山為龍頭,周邊旅游產品為支撐,多樣化,差異化的旅游產品發展格局。
3.3.2 優化旅游產品結構,實現多樣化發展
轉變武夷山觀光旅游單一旅游產品發展的狀況,依托“雙世遺”品牌,拓展休閑養生、農業觀光、購物旅游、工業旅游等旅游產品。
3.3.3 發掘傳承以茶文化為代表的養生文化
將制茶“天時、地利、人和”所表征的理念,融入到休閑養生旅游發展中去,形成具有地方性的休閑養生文化,促進休閑養生旅游業發展。
3.3.4 推動以智慧城市為基礎的新型服務業的發展
通過技術創新形成以本地優質環境為消費對象新的服務行業,如遠程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