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上海交通大學 研究生院,中國 上海 200030)
“執政方式現代化”一詞自黨的十六大開始逐漸成為黨建理論研究的熱點,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立“服務型”執政黨,預示著中共執政理念和方式的轉變,也為執政方式現代化明確了一個具體目標,理論界對于執政方式現代化存在各個角度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實現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民主執政。而其中依法執政是執政的底線,也是科學民主執政的基礎。全面實施憲法,運用憲法思維執政對于實現權力的制衡、十八大提出的“服務型”政黨等黨的執政現代化具體路徑具有重要的作用。
政黨現代化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國家,但顯然是一個世界政黨普遍面臨的問題。有學者認為“黨的執政方式現代化是指政黨適應客觀環境及其變化的需要,適應整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使自身執掌政權,控制公共權力的途徑,手段和方法不斷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以促進黨的執政方式的自我完善”[1]。也有學者認為,黨的執政方式現代化就是“黨的執政方式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所達到的一種較高的水平狀態,是傳統執政方式在現代社會的轉化,是包括治國方略在內的執政方式形態的整體轉換運動,是包括黨與人大之間的關系,黨與政府之間的關系,黨與司法機關的關系全面進步的過程”[2]。簡言之,一個國家的政黨,為順應客觀社會發展,對自身執政理念、執政機制、執政行為所作出的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調整的過程即“執政方式現代化”。
政黨執政方式或大或小的自我改變、自我調整存在于其執政的每個時期,如何評價這種改變和調整是否屬于所界定的“現代化”范疇,學者有不同的評價標準。有學者從中國共產黨的實際出發,提出“黨執政方式現代化的程度決定于黨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多大程度上為民執政”[3],也有學者從宏觀角度提出“合法性和科學性共同構成了黨的執政方式現代化的支點,合法性指的是一種統治被公民認可的程度,科學性指的是邏輯一致與實踐驗證的統一,指一種方式,方法的合乎規律化的信度和效度”[4],因此以合法性和科學性的水平來衡量執政現代化的水平。結合以上標準,筆者認為,“現代化”本身是一個流動性的定義,根據時代和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對于執政的現代化水平評價應當結合政黨的性質、所處的階段以及社會發展狀況來綜合考量。
關于執政方式現代化的實現問題,理論界雖有各個角度的研究,但在本質上基本與此一致,即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在多數理論研討文章中,發現該三者的順序均為科學、民主在前,依法在后。但個人認為,依法執政應當是第一位的,最基礎的。從“人治”到“法治”是世界各國執政早已達成的共識和不爭的趨勢,首先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這是“依法執政”,而科學執政、民主執政應當是更高一個層級,即“善治”,“依良法”,從執政方式調整的過程我們也可以清晰看到,政黨首先是修改完善憲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然后通過執行修改后的法律,來進一步實現科學、民主,所以依法執政是執政方式現代化實現的基礎和抓手。
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先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了要堅持黨的領導,更加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5]。憲法在黨的執政方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可見一斑,這種關鍵作用取決于憲法本身的性質和特點。
首先憲法是執政權的依據,憲法“人民依憲賦權是執政的法律依據”……“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權是中國人民通過憲法賦予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武裝斗爭推翻前政權,建立新中國,獲得了執政的事實基礎。但事實不等于價值,只有求助于人民的制憲權才能解決執政的合法性”[6]。其次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從法律位階來看,憲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需要遵守的最高行為準則。再次,憲法是政黨思想轉化為國家意志的載體。改革開放以來,黨確定的很多方針政策都通過修改憲法的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變成了國家意志。
無論是學術界對于執政方式現代化實現途徑的理論剖析,還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實踐措施,“人民利益”均是核心和關鍵。這一點與憲法的本質是統一的。“憲法的核心價值是保障人權”[7],1982年憲法“公民基本權利一編置于政權組織形式一編之前……體現出對憲法調整對象的回歸,從而宣示憲法的最重要任務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體現了根本法思想最重要的內涵”[8]。從執政方式現代化角度來看,為民執政是基本方向,是概念是目標,而與此核心統一的憲法則很好的提供了具體的評價標準和操作抓手。
一方面,憲法是利益的調和結果。“憲法是制憲過程中人民共識的產物,是社會各階層相互妥協的結果,體現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并為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表達提供渠道”[9],依憲法執政,能夠保證各方面利益關系仍處于平衡的狀態,可以很好的滿足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需求,避免和減少社會矛盾,達到“和諧”的狀態。另一方面,憲法是權力的制衡機制。“憲法是通過劃分國家權力、明確各國家機關的權限范圍的方式來規范國家權力運行的。在橫向上,憲法把國家權力劃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審判權和檢察權,規定不同的權力由不同的部門行使,各部門各司其職,而且互相監督”[10]。而黨和國家政權機關之間的關系、權力監督制約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民主參與等權力制衡方面的問題正是執政方式現代化關鍵需要解決的問題。
[1]王麗.黨的執政方式現代化研究[D].河北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院,2005.
[2][3]楊小強.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現代化研究[D].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06.
[4]劉功潤.關于黨的執政方式現代化若干問題的思考[D].復旦大學,2006.
[5]習近平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2-12-4.
[6]唯憲法至上是依憲執政的客觀要求:訪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焦洪昌教授[OL].法制網,2012-12-17.
[7]韓大元.關于依法執政與依憲執政關系的憲法學思考[OL].人民網,2006-9-7.
[8]王奕元.淺談憲法的根本法特征及表現形式[J].法制與社會,2011,11.
[9]周葉中.關于我黨運用憲法思維執政的思考[OL].人民網,2008-5-12.
[10]韓大元.關于依法執政與依憲執政關系的憲法學思考[OL].人民網,200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