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武
(云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21)
云南省流域面積1000km2以上的河流103條,100km2以上河流306條,分屬長江、珠江、紅河、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水資源主要以地表水為主,徑流靠大氣降水補給,僅滇西北有少量融雪補給,由于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云南省地表徑流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大部分地區汛期(5月~10月)徑流量占全年的61%~86%,枯季僅占全年的14%~39%。在農業生產用水最大的4、5月份,地表徑流量僅占全年的2%~16%。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258mm,但降水地區差異較大,金沙江河谷局部地區最小降水量300mm,伊洛瓦底江的昔馬平均年降水量4000mm,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冬春連旱比較嚴重。云南省水資源總量豐富,但由于時空分布不均,特別是河谷、壩區水資源匱乏,部分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昆明市滇池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僅有167m3/人,低于全國有名的京津唐缺水地區。總體而言,呈現以下幾個特點:①現狀云南省的人均占有地表水資源量約為全國平均值的2.3倍,但地區分布極不均勻,總的分布趨勢與年降水量基本一致,南多北少,西多東少。②水資源與人口、土地及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云南省內西部地區水多地少,東部水少地多;壩區地多水少,山區地少水多,水資源與人口、土地及生產力布局極不協調。③地表水資源量的年際變化不大,大體趨勢是北部大于南部,東部大于西部;愈是少水的壩區及河谷,豐枯年際間的水資源量相差越大。
以流域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為根本措施,優先滿足流域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促進流域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持續發展,做到人水和諧;水資源配置的原則[6]從宏觀上看,根據稀缺資源分配的經濟學原理,水資源合理配置應遵循高效性與公平性的原則;在水資源利用高級階段,還應同時遵循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即高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從微觀上看,水資源的配置還應遵循優水優用原則、資源短缺下的最小破壞原則。總體而言,水資源配置思路為:①可承載原則: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求不允許破壞地球上的生命支撐系統(如空氣、水、土壤等),即處在可承載的最大限度之內,以保證人類福利水平至少處處在可生存狀態。②堅持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原則:水資源開發利用要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規模、水平和速度相適應。③全面規劃和統籌兼顧的原則: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管理等作出總體安排。④堅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通過水資源配置,以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更新能力和持續利用,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不僅考慮到當代人,而且顧及后代人,體現可持續原則。⑤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根據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特點,就者流域的缺水問題進行重點研究,妥善處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集鎮與村寨、流域與區域、開發與保護、近期與遠期等關系。⑥堅持“三先”原則:在規劃中體現節水、治污和本地水資源開發利用優先的“三先”原則。⑦水資源利用和水患防治相結合原則:在配置水資源的同時,也要注意與歷史、現在和將來出現的水患治理相結合。既考慮水資源的分配需要,也要顧及可能的水患防治需要。⑧開源與節流并重原則:在建立水資源優化模型時,要兼顧考慮“開源”途徑和“節流”途徑,“開源”和“節流”是解決水資源需求的兩條基本途徑。在水資源相對貧乏、水資源利用率已經很高的地區,主要靠節水技術方法,實施節水措施,提高人們節水意識,建立節水型社會。
(1)堅持集中配置和分散配置相結合的方式,以區域骨干水源工程為主,云南省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總量較豐沛,但時空分布不均,工程調蓄能力差,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為工程性缺水。該類缺水地區的水資源配置重點應放在增加蓄水工程,特別是控制性骨干工程的建設上,就近解決城鎮用水和以農業為主的用水,解決水資源的時間分配不均矛盾。
(2)堅持水量與水質同等對待,以往研究多側重于水量的調配,忽視水的生態環境保護、水環境容量、水質調配的在水資源配置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水和諧的今天,應更加重視水質問題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地位。
(3)水資源配置不僅要考慮全年的水量分配,對年內不同季節的水量,特別是干旱期的水量也要進行分配。2009年以來,云南省發生特大干旱,在特殊干旱期,應實行特殊的水量分配制度,以保證流域的基本生活用水和重要部門用水,盡量減少由于干旱缺水而造成的損失,水資源配置規劃中,應適當考慮建設一批臨時應急工程,制定在特殊干旱期不同時段的水量分配方案,以及供水水量分配應急預案。
(4)充分挖掘節約用水的潛力和加強水資源的保護,對水資源問題較突出的地區,在興建水利工程時要把保護生態與改善環境放在重要位置上。
(5)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區域,本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超過40%,水資源利用已達上限,只能依靠外流域調水工程解決,應利用小流域間調水工程充分研究水系連通的條件,通過水系連通充分利用水量,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
(6)堅持水資源配置與全省、區域制定的“三條紅線”相協調。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云政發[2012]126號)文,到2030年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227億m3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m3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以上,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總量控制在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范圍之內,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5%以上。區域水資源配置應與全省制定的“三條紅線”相一致,嚴格執行全省制定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1)根據規劃區水資源分布、調度方式、取水情況,分水源或行業類別進行現狀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同時考慮節水、水資源保護措施,進行規劃水平年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研究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通過系統的水資源優化配置,提出解決流域水資源問題的方案,基于水量和水質的統一配置結果,論證分析新建水源工程對解決規劃區缺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確定工程的供水任務,擬定新建水源工程的規模。
(2)合理安排生態環境用水,維持生態系統平衡,注重節約用水,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3)實現水資源統一管理,加強水資源立法和規劃工作。建立和健全高效的水資源管理機構是實施高效水資源管理的基本保障,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以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水資源權屬與開發利用權屬分開,實現城市與農村、水量與水質、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與需水在內的水資源統一管理。
(4)盡早實現初始水權的分配,發揮市場機制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在一定范圍內開放水權交易是加強水資源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市場的要求。另外國內學者對水權分配的研究還沒有達到國家統一的模型應用到實際的水權配置中。針對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一些學者提出應用虛擬水戰略進行水資源配置,探討基于虛擬水理論的水權交易,是我國水資源配置制度改革的新思路。
(5)建議健全系統的后效性評價機制,迄今云南省仍未建立起較為完整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建立系統的水資源配置合理性評價體系(社會合理性、經濟合理性、生態合理性及效率合理性四大方面)是水資源配置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1]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大綱[R].北京: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2002.
[2]云南省水資源綜合規劃編制領導小組辦公室.云南省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細則[R].2002.
[3]馮尚友.水資源持續利用與管理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4]左其亭,陳曦.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5]王浩,王建華,秦大庸.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的研究進展與發展方向[J].水科學進展,2004,15(1):123-128.
[6]程國棟.虛擬水—中國水資源安全戰略的新思路[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3,(4):26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