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東金橋金藏路的一個工業園區內,中科新松有限公司國內頂尖的機器人公司正在陸續調試產品。技術人員介紹,互動式體驗中心將展現一個由新松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組成的微型“數字化智能車間”,其中不乏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10 余種產品將呈現新一代工業機器人的多樣化和系統化。
傳統工業機器人市場井噴將至。從機器人體驗中心可以想象未來的工廠什么樣:指令首先傳到控制中心,由這個“大腦”給各臺機器人分配工作,像手臂一樣的六軸機器人能完成搬運、焊接工作;像腿一樣的AGV 移動機器人能自主規劃路徑移動,并且可以動態調整;象眼睛一樣的并聯機器人能將物品分揀……能夠實現自動化生產、智能識別、系統操控的工業機器人,正成為不少裝備制造企業解決人力成本上漲壓力的利器。
據全球機器人產業聯盟 (IFR)披露的數據,2013年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但國內機器人使用密度非常低,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較大差距。中國勞動力成本正在上升,傳統工業機器人成本降低,當兩者的費用趨同時,消費市場將呈現井噴現象。
核心技術還需打場“攻堅戰”。大好市場在前,國產機器人也開始發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機器人產業園規劃49 個,到2015年工業機器人產值可達2 302 億元。許多企業半路轉行“殺進”機器人領域。以前做數控機床、自動化裝備的企業大多數采用的是集成創新——即采購國外關鍵零部件在本土企業完成組裝,這樣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另一方面容易形成價格惡性競爭,長期來看,這并不利于整個機器人行業發展。想真正占領市場,最終比拼的還是核心技術。
機器人細分市場時代來臨。2013年被稱為機器人的新元年。據IFR 統計,全球工業機器人的總市場價值高達1 800 億元人民幣,今年銷量仍可能保持12%左右的高速增長,但未來細分市場增長動力強勁,對機器人呈個性化需求,一種機型“通吃”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更大的市場版圖在民用領域。隨著自動化進程的推進,智能制造進入千家萬戶,機器人有望替代人工去做那些日常性、服務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