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慧/黑龍江省航務勘察設計院
黑龍江水系內河航運發展分析
周明慧/黑龍江省航務勘察設計院
黑龍江水系江河湖泊眾多,水網密布,流域內資源豐富,水運歷史發展悠久,條件得天獨厚,水運對流域內人類的進步繁衍和沿江經濟發展起到了很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腹地運輸結構也在積極調整中,內河水運在腹地內的運輸體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黑龍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和嫩江,地跨中、俄、蒙三國,橫貫并圍繞黑龍江全省及吉林、內蒙古省區的9市、55個縣旗和70多個農場、林場,總通航里程長達5630公里,其中與俄羅斯共管的界河(湖)通航里程為2936公里。水系內河航運具有以下特點:
1.水運條件良好。黑龍江水系是我國重要通航水系之一。主要通河流通航期水量豐沛,河流含沙量少,水位變幅小,河道較穩定,適宜發展航運。由國家高等級航道松花江、黑龍江上中游構成的“ㄒ”型區域水運較為發達,洪水期可通航千噸級船舶,高等級航道占全國六分之一左右。而且還可通過俄羅斯境內的黑龍江下游出海,直達日本、南韓、東南亞各國(地區)以及我國東南沿海。
2.水運資源豐富。流域內盛產木材、煤炭、糧谷、石油和礦建等。水系航道途經市縣人口占水系全域的38.86%,耕地面積占51.35%,糧食產量占54.05%。流域內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兩個糧食主產區,松花江沿岸的鶴崗、雙鴨山、七臺河、依蘭等煤炭基地,大、小興安嶺豐富木材資源,以及沿江的大量沙石礦建材料等資源。
3.區域經濟環境良好。主要通航河流沿岸有哈爾濱、佳木斯、齊齊哈爾等重要工商業城市,“哈大齊”工業走廊、東部煤電化基地、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及經濟區和沿邊開放帶四大板塊建設,為水運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托。沿江有19個水運開放口岸,形成沿江開放帶,有其獨特的對俄、對外貿易的區位優勢,已成為發展對俄貿易的前沿陣地和對外運輸的重要通道。
4.內河航運建設的發展思路不斷探索創新。航道建設模式正由單一整治向以電養航、滾動建設、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建成投運,除庫區形成永久性深水航道、為下游航道補水外,還具有改善水環境、發電、交通、旅游等多方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創了我國在平原、封凍性河流建設航電樞紐的先例。江海聯運糧食、超大超重件航線已開通運營,有效緩解了“北糧南運”壓力,解決了超大超重件運輸難、成本高等問題,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主要港口功能逐步得到調整,拓展了服務領域,開始向物流中心方向發展,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水平,擴大了企業經濟效益,增強了航運競爭力。
1.航道、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航道大多處于天然狀態,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建成,改善了松花江局部航道條件,但受河道外用水量增加等因素的影響,省航道通航保證率依然較低。港口規模小且分散,泊位功能趨同,港口設施落后、機械化程度及裝卸效率低,集疏運通道不暢,港口通過能力不足,不能滿足作為水路與公路、鐵路運輸節點發展現代物流和區域經濟增長的需要,特別是界河港口不適應對俄經貿發展的需要。
2.船舶老化嚴重,更新困難。船舶老化嚴重,平均船齡超過20年,船舶老舊、技術落后,安全性能差,缺少現代化的高檔次客船。水運運輸企業普遍效益不佳,后續船舶更新投入不足,水生產難以為繼。目前,中方水運企業在中俄水運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中方船舶在中俄外貿運輸市場中的份額由已下降到25左右%。
3.支持保障系統不健全、保障能力弱。運輸專業化程度較低,受通航條件的限制,運輸服務質量、效率、效益不高。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保障能力薄弱。如航道疏浚能力不足,水上救助能力較弱,衛生監督、科研和專業技術、技能培訓等設施設備有待加強。
內河水運是綜合運輸體系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和建設小康社會,要求水運進一步發揮優勢,為物資交流運輸,特別是重大件運輸提供便利條件;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實施“北糧南運”,需要水運配合提供穩定的運輸保障;中俄經貿合作升級,進一步加大對水運的需求;流域內產業布局規劃和沿江資源不平衡需要水運提供有力支撐;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進一步加大客運需求。建設黑龍江、松花江高等級航道,發揮內河水運優勢、提高運輸效益,將有力地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提高能源和外貿運輸的保障能力,對發展綜合運輸,建設節能、綠色交通十分有益。
黑龍江、松花江作為我國內河北方重要的高等級航道和國界河流,應抓住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和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發展理念上,應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在港航工程布局上,更加注重與水資源條件及相關行業相協調,構筑水系科學、完整、系統的港航工程體系。在功能定位上,更加注重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在航道治理方式上更加注重渠化航電樞紐建設,拓展深水航道,實現航運滾動發展。在港口建設在上,更加注重港口功能向商貿物流中心、加工基地、商貿信息平臺方向拓展。在投入渠道上,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效應,廣泛吸納各類資金投入航運建設,鼓勵民營資本、外資、金融資本投資航運,支持民間和外商以各種形式投資參加經營性為主的航運項目建設和運營。在管理方式上,不僅采用行政手段,而且更加注重經濟、法治和科學手段。
積極倡導發展內河水運,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現代航運是傳統航運的拓展和延伸,是可持續發展的航運,是布局合理、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航運,是管理科學、技術先進、體制機制完善的航運,要為此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