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低碳法律體系的架構及其完善研究

2014-04-16 18:06:19楊解君程雨燕
江蘇社會科學 2014年2期
關鍵詞:監督法律體系

楊解君 程雨燕

中國低碳法律體系的架構及其完善研究

楊解君 程雨燕

中國低碳法律體系是指由現行七個法律部門中以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主旨的法律規范形成的有機統一整體,目前尚處于初步形成階段而亟待完善。其完善思路應基于立法規律及客觀實踐,堅持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相結合;其完善內容既包括從低碳法律體系架構理性設計的視角出發著重填補空白——完善低碳消費立法、低碳法律監督體系,也包括從低碳法律體系架構經驗觀察的視角出發著重適時調整——完善低碳國際合作立法、低碳技術立法;應針對現行低碳法律架構中的核心體系、支撐體系、外圍體系,通過制定新法、修改舊法、整合滲透及立法協同四種途徑分層次實現法律體系的完善。

低碳 法律體系 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程雨燕,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博士后,廣東省委黨校法學部教授 510050

一、有待完善的低碳法律體系及其架構

法律體系是指“由一個國家的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1]《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版,第84頁。。至于法律體系的架構,我國學界有著多種不同的觀點,從五法體系到六法體系、七法體系、八法體系、九法體系、十法體系乃至十一法體系皆有論述。其中,較為權威的觀點是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的七法體系;國務院新聞辦2011年10月27日發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亦采用此種分類,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指以憲法為統帥,以法律為主干,由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

與上述法律體系界定相適應,低碳法律體系作為法律體系的下位概念,是指由現行七個法律部門中以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主旨的法律規范形成的有機統一整體。現行低碳法律體系的架構具體表現為:一是《憲法》。《憲法》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此為低碳法律體系建構的憲法依據和立法基礎。二是直接將促進低碳作為制訂動機的法律性或者法規性政策,此為當前低碳應對的核心舉措(這些政策規定尚有待轉化為法律)[1]參見楊解君:《面向低碳的法律調整和協同:基于應然的分析與現實的檢討》,〔北京〕《法學評論》2014年第2期。。例如《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等。三是經濟法下轄的環境法[2]在七法體系分類中,環境法被劃歸經濟法部門的分支。參見朱景文、韓大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研究報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4頁。(能源法亦屬其中)中間接涉及低碳的法律規范,此為低碳法律體系的支撐主干,涉及諸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可再生能源法》、《節約能源法》、《電力法》、《建筑法》、《煤炭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漁業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法》、《防洪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氣象法》等。四是其他部門法中更為間接涉及低碳的法律規范,此為低碳法律體系的外圍,諸如民商法中的環境侵權賠償及財稅制度、行政法中的法律監督機制及政府環境責任、經濟法中的宏觀調控與市場規制、社會法中的消費理念導向及勞動環境保護、刑法中的環境刑事責任、訴訟與非訴訟程序中的環境公益訴訟及環境侵權訴訟時效等。五是我國簽署的低碳發展及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條約,此為溝通國內法與國際法的橋梁,包括我國于1985年簽署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1991年簽署的修正后的《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1992年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及1998年圍繞該公約執行簽署的《京都議定書》等。

從我國法律體系建構的一般過程來看,普遍經歷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形成三個階段。而衡量法律體系是否健全的一般標準是“部門齊全、結構嚴謹、內部和諧”[3]李步云:《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北京〕《中國法學》1996年第2期。。依此標準來看,我國現行的低碳法律體系部門既不齊全,結構亦不嚴謹,內部疏于和諧,可見其尚處于初步形成階段而亟待完善。

二、低碳法律體系的完善思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相結合

基于我國低碳法律體系尚處于初步形成階段,體系架構的完善將是一項異常復雜而龐大的工程,要在短時間內實現低碳概念在法律體系的各個環節有所覆蓋,各個層面有機整合,并符合科學性、邏輯性和系統性的要求,而且能夠達到實現溫室氣體更低排放從而有效減緩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危害的目標,就必須選擇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相結合的基本思路。

一方面,理性主義是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一種哲學方法,我國低碳法律體系的完善需要遵循理性主義的思路,即樹立一定目標后依照規劃建構達成。其一,從科學規律的一般性而言,理性是法律的本質,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認為的那樣:法律是不受主觀愿望影響的理性[4]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63頁。。法律體系的建構和完善依賴于理性的指導,這是不言而喻的。其二,從我國低碳法律體系構建和完善的特殊性而言,由于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形勢日益嚴峻,而我國低碳法律體系的構建才剛剛起步,加之低碳問題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面臨時間緊迫、任務艱巨且綜合復雜的情況,因此迫切需要有理性的布局及推進。

另一方面,經驗主義是建立在認為人類知識起源于感覺,并以感覺領會為基礎的一種哲學方法,我國低碳法律體系的完善亦需要遵循經驗主義的思路,即根據低碳發展的經驗隨時加以調整。低碳法律體系的形成是低碳發展需求的立法回應,目標在于調整低碳發展的多元價值及復雜利益,并將國家行動法律化,從而滿足減緩及適應氣候變化的現實需要,因此低碳法律體系的構建必須建立在社會功效的基礎上并與實踐相吻合,隨著氣候危機嚴峻程度及低碳技術進展情況等因素而有所調整,是適應性較強而非穩定性較強的法律體系。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從法律調整和法秩序形成的原理來說,在社會生活關系生成之前,法律調整無從談起;在社會生活關系變動不居的情況下,法律調整和法律關系也難以成型。”[1]張志銘:《轉型中國的法律體系建構》,〔北京〕《中國法學》2009年第2期。因而,低碳的法律應對也需要依賴經驗主義,順應低碳發展的趨勢,水到渠成地建構我國的低碳法律體系。

其實,理性主義理論及經驗主義理論的提出者在當時并未明確區分二者,只是后續研究者根據需要對概念進行了區別解讀。因此,二者并非水火不容的對立關系,而是某種意義上相得益彰的對應關系。基于立法規律及客觀實踐,我國低碳法律體系的完善宜堅持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相結合的基本思路,二者相結合是我國低碳法律體系完善最佳思路選擇。

三、低碳法律體系的完善內容:填補空白與適時調整相配合

循著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相結合的基本思路,我國低碳法律體系的完善應當著重兩個方面。一是從低碳法律體系架構理性設計的視角出發,在法律體系的初步形成階段以“部門齊全”為中心,在基本形成階段以“結構嚴謹”為中心,在形成階段以“內部和諧”為中心。鑒于我國低碳法律體系目前正處于初步形成階段,某些重要領域尚付闕如,從而填補空白以不斷完整體系架構是當前建構和完善的方向之一,其中較為緊迫的是在低碳消費立法、低碳法律監督體系等方面。二是從低碳法律體系架構經驗觀察的視角出發,借鑒其他各國低碳法律體系建構的經驗,滿足低碳社會實踐要求,針對歷史形成的體系架構進行調整。鑒于我國低碳法律體系深厚的國際背景,以及低碳社會實踐的核心問題——技術直接決定了低碳法律體系的發展走向,從而在低碳國際合作與低碳技術立法方面適時調整體系架構是當前完善的方向之二。因此,筆者主要從填補空白——完善低碳消費立法、低碳法律監督體系,適時調整——完善低碳國際合作立法、低碳技術立法兩重向度、四個方面對我國低碳法律體系架構的完善內容加以論證。

1.完善低碳消費立法

生產與消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兩大主題,消費作為經濟發展的終點在低碳發展中的影響力已經逐漸顯現,學者們開始認識到“我們可能忽視了消費比其實際更大的破壞性力量”[2]〔美〕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頁。,“是最終消費而不是生產才是導致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氣候變化加劇的根本原因”[3]樊綱、蘇銘、曹靜:《最終消費與碳減排責任的經濟學分析》,〔北京〕《經濟研究》2010年第1期。。但是現有低碳法律規范大多是面向生產而鮮有涉及消費。究其原由,蓋因在兩大問題上面臨困擾。一個問題是:應該“限制消費以減少能源消耗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還是“鼓勵消費以擴大內需并刺激經濟發展”?即如何解決低碳消費與刺激經濟發展的矛盾。另一個問題是:個人消費行為作為自治領域本應由市場調控,是否還需要政府通過政策與法律予以規制?其實,這兩大問題源于對低碳消費的模糊認識。低碳消費并非等同于絕對減少消費,而是提倡不要過度消費,提倡減少環境資源和傳統能源的消耗,轉向消費新能源、低碳產品、低碳領域。這不僅不會阻礙經濟發展,甚至可以挖掘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低碳消費模式下實現的經濟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與過度消費帶來的短期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有著本質的區別。其中涉及對遠期利益與當前利益,環境利益與經濟利益的衡量,牽扯環境的外部性問題,已經超出了市場經濟理性,需要政府之手加以適度調控。然而我國目前對消費行為加以調控的立法幾乎為零,主要就是2008修訂的《消費稅暫行條例》,該法新增高爾夫球及球具、高檔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實木地板稅目,對部分奢侈品消費及不可再生資源消費課稅。從長遠來看,低碳消費法律應當在我國低碳法律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完善低碳消費立法可以針對影響低碳消費行為的兩大心理歸因入手:一是低碳消費行為的內部心理歸因——個體心理意識,二是低碳消費行為的社會心理歸因——社會參照規范。一方面,通過對個體環境認識、責任意識、消費知識的培育形成對低碳消費的心理偏好從而促成低碳消費行為發生,具體包括通過立法將低碳消費理念納入國民教育規劃,樹立環境道德,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化,培養低碳消費文化,摒棄消費主義。另一方面,通過營造社會風氣及樹立榜樣形象標桿,使個體行為符合社會規范的要求,從而刺激低碳行為的發生,包括通過立法對廣告、商業電視、購物中心的過度消費宣傳進行適當約束、制定低碳消費的扶持政策、低碳消費品的國家標準和認證制度、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替代高耗能的私人消費品等。

2.完善低碳法律監督體系

健全的法律監督體系是保證法律實施的必要環節,然而我國現有的低碳政策法律體系尚未對此環節予以足夠的重視,只有2010年《中央企業節能減排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令第23號)淺涉相關內容,但是面向狹窄,僅針對中央企業,層次不高,僅為部門規章。因此,我國的低碳法律監督體系仍然基本處于真空狀態,立法缺失現狀與其在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程度完全不相匹配,相關體系的建構迫在眉睫。我國的法律監督體系由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兩大系統構成,其中國家監督包括行政機關監督、司法機關監督、權力機關監督;社會監督包括社會組織監督、社會輿論監督和公民個人監督。低碳法律監督體系伴隨低碳法律體系的形成而形成,屬于我國法律監督體系的一部分,其構成格局與之并無二致,但需要結合低碳法律體系的特征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

其一,在原有法律監督體系的框架下提高監督主體的低碳知識及意識,在原有的監督工作內容中增加低碳審查事項。法律監督有依申請的被動監督如訴訟、復議等,但更多為依職權的主動監督,需要監督主體發揮能動性主動發現問題,然而能否及時發現問題則取決于監督主體是否具有相關的知識及意識,監督對象是否被納入常規的監督事項,尤其當低碳法律體系還屬于監督體系中剛剛興起、較為陌生的法律領域時。

其二,注重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這是由低碳法律體系的市場性、促進性、公益性及技術性特征所決定的。低碳法律體系的市場性、促進性在于相比其他傳統法律領域更多的引入了市場機制,以及以鼓勵為目的的具有促進性功能的法律規范,因此強制性的法律責任相對較少,啟動國家監督系統的機率隨之降低。低碳法律體系的公益性在于低碳法律規范實施的重要標準之一是必須符合社會公共利益,而是否符合公益性的相關指標則要由公眾進行判斷與監督。低碳法律體系的技術性是由其與低碳技術的緊密聯系所決定的,此時掌握相關技術的行業團體最具對其進行監督的專業知識。不論公眾監督還是行業團體監督,都屬于社會監督的范疇,他們在低碳監督體系中具有著最為廣泛和有效的監督功能。

其三,完善低碳法律監督的依據。作為低碳法律監督依據的低碳法律體系必須明確責任義務,這是監督法律規制對象履行責任義務的基礎;明確監督主體以及監督的方式方法,這是監督合法性的保證;明確監督對象包括政府、企業和個人,這是全面監督的前提;明確責任義務不履行的法律后果,這是監督有效實施的強力后盾。

其四,加強對低碳行政規范性文件的監督。低碳行政規范性文件在我國現行低碳法律體系中占有相當比重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如果據此進行法律監督卻又恰恰存在諸多障礙。例如,依據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不能對行政規范性文件進行合法性的審查。那么,在短期內低碳行政規范性文件不可能大幅減少、行政訴訟制度尚未修改(即使修改,通過法院對之進行監督也是極為有限的),即在權力機關監督及司法機關監督乏力的既定背景下,就必須在行政監督方面通過上下級隸屬關系加強對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在社會監督方面通過信息公開等制度和手段落實社會監督主體在行政規范性文件制定過程中的參與權、監督權。

3.完善低碳國際合作立法

低碳是一個國際環境問題,因此國際合作立法是低碳法律體系不可或缺的內容,現有相關規定雖然已經具備,但是既不規范也不完整,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調整。

其一,妥善解決低碳國際條約的國內轉化問題。低碳國際合作的順利展開以國際條約的信守為前提。但是我國憲法或憲法性法律并無關于國際條約與國內法關系的規定,目前采取的是逐個就某一國際條約或某類國際條約的適用問題做出規定的辦法。低碳國際條約在我國國內的適用情況如下:1985年簽署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在1989年方以國務院批復的形式認可;1992年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于當年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形式認可;2000年《大氣污染防治法》的附則中并無類似《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與……有關的國際條約與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這表明我國適用低碳國際條約的方式并不統一。有的國際條約存在簽署與批準時間差距大,甚至國內轉化環節缺失等問題,從而導致其國內適用有可能處于不確定的狀態。今后隨著低碳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入,我國簽署的相關國際條約還將繼續增加,因此極有必要統一低碳國際條約的國內轉化方式。

其二,以效力層級較高的立法明確規定參與低碳國際合作的具體內容、程序、方式及方法。盡管《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作出了“要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的宏觀指導,但是現有低碳法律體系中國際合作的具體規制尚付闕如。然而,低碳國際合作涉及國家主權、核心利益等問題,亟需通過國際合作的法律化增加行為規則的透明度,從而增進互信以加強戰略合作。

其三,立法引導、鼓勵并規制新型的低碳國際合作形式。一方面,關注地方政府在低碳領域的國際合作潛能,因為地方政府作為次國家政府相較國家政府參與國際合作具有靈活性、先導性、專業性及低政治敏感性特點,可以成為國家政府國際合作的有益補充。另一方面,關注私人行為體參與低碳國際合作的制度化問題,因為越來越多的私人行為體開始制定自己的規則和標準,并且隨著私人管治在全球范圍內的滲透,逐漸對國際低碳合作產生影響。正如有學者指出的:“能夠提供問題解決方法的權威不再僅僅是來自于政府以及它們所組成的國際組織。在許多不同的背景中,權威確實已經發生了轉移,這些權威涉及公私關系以及純粹的私人行為體構型。”[1]〔德〕馬丁·耶內克、克勞斯·雅各布:《全球視野下的環境管治:生態與政治現代化的新方法》,李慧明、李昕蕾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54頁。

4.完善低碳技術立法

低碳技術是指在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領域研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這些技術直接決定了人類低碳行動的能力,并作為物質基礎亦決定了作為上層建筑的低碳法律體系。因此,低碳技術立法必然成為低碳法律體系的核心。然而我國現行低碳法律體系中的低碳技術內容仍差強人意,亟待充實和進一步的調整。

其一,完善低碳技術轉移法律制度。掌握先進技術是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取得優勢地位的關鍵要素。而新技術的研發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時間成本,通過技術轉移獲得新技術則是一種較為快捷的方式。但是,低碳技術轉移在實踐中還面臨諸多障礙從而產生了法律上的需求。我國現有的低碳技術轉移立法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雖然出臺了《專利法》、《商標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但只是對技術轉讓的某幾個過程如技術產品的進出口等環節進行規范,對于其他重要過程如技術的吸收和發展等環節則沒有規定,更缺乏對于技術轉讓連續環節的整體規范。因此有必要效仿美國20世紀80年代制定《技術創新法》確認國家政策支持技術轉移,制定《杜邦法案》統一規范聯邦專利制度從而大力催發本國技術轉移發展的做法[1]參見李傳軒、肖磊、鄧煒:《氣候變化與環境法:理論與實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76頁。,制定以低碳技術轉移為主要規制對象的法律,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成果分享的法律機制,并輔之以配套的法規及實施細則。

其二,完善促進低碳技術自主創新的立法。技術轉移是低碳發展的捷徑,但技術自主創新才是最終的核心力量,可以確保國家在低碳國際合作中掌握話語權。從技術轉移的成效來看,技術轉移必須與技術創新相結合。技術轉移并非單純的轉交移送,能否實現新技術的有效吸收而獲得預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基礎條件及技術人員的水平,即必須以技術自主創新的能力為基石。舉例說,“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頁巖氣儲量,如果能夠解決頁巖氣開發的技術問題,那么,天然氣在中國的使用范圍將被大幅拓寬”,極大緩解低碳發展與能源需求之間的緊張關系,然而,“頁巖氣開發困難重重:中國的頁巖儲藏深度幾乎是美國的2倍,這對鉆探技術是個極大考驗。”[2]〔美〕蓋爾·盧福特:《中國治霾有心更要有力》,〔北京〕《中國能源報》,2013年12月23日第09版。因此,必須在低碳法律體系中加強促進低碳技術自主創新的立法。具體包括通過立法鼓勵低碳技術的研發、創新與應用,約束高能耗技術,建立技術創新制度、低碳技術及其產品的稅收抵免制度、低碳技術補貼制度、低碳技術專項基金制度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強相關低碳技術立法為技術轉移與創新保駕護航的同時,必須堅守法律適度介入、為技術發展留有空間的底線。因為,法律重點關注的是人文價值,而技術重點關注的是科學理性;法律具有滯后性,而技術的發展則是日新月異。法律對于技術的過度干涉可能因影響市場自由競爭機制引發行政壟斷風險,反而阻礙技術的創新及發展。因此,低碳技術的法律規定應當以鼓勵性為主,約束性為輔,慎用強制性規定。

其三,完善低碳技術標準的制訂。低碳技術標準是指重復性的低碳技術事項在一定范圍內的統一規定,是當前減緩及適應氣候變化的一種重要技術途徑。唯有合理制訂和建構低碳技術標準才能有效規范及推動本國低碳技術的發展,在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聯的國際低碳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然而,我國目前的低碳技術標準存在系統規劃不足、專業覆蓋面不夠、透明度不高、實效性及適用性不強、強制性標準過多且市場機制不彰顯等問題。因此,必須在低碳政策和法律體系中完善低碳技術標準的制訂,在這一過程中尤其要關注國內利益表達以及國際技術擠占兩大問題。一方面,我國現行標準體系往往無法及時充分反映市場規律、技術更新、公民需要及企業訴求,因此應當在低碳標準制訂環節保證在公民、企業、專家與政府之間建立通達順暢的利益表達及整合機制。另一方面,技術標準在全球經濟市場中同時飾演著邊界和壁壘的角色。相較發達國家,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較為滯后,低碳技術標準也相應落后,從而遭遇污染轉嫁,高污染技術及設備輸入、綠色貿易壁壘、自然資源被掠奪等風險的幾率大幅攀升。因此,必須注意防范中國低碳技術市場被國際技術擠占,盡快完善相關技術標準,以將中國標準推進為國際標準的目標作為戰略導向,迅速建立低碳產業的中國技術標準平臺。

四、低碳法律體系的完善途徑:制新修舊與滲透協同相補充

我國現行低碳法律體系架構的完善可以分別針對本文第一部分提及的架構中的核心體系、支撐體系、外圍體系,通過制定新法、修改舊法、整合滲透及立法協同四重途徑分層次實現。

1.制定新法

制定新法構建低碳法律的核心體系。低碳發展是晚近出現的新概念,短期內即對人類的生產及生活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必須制定新法對相應的社會關系加以調整。具體包括:一是引領型法律,規定低碳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具體內容、促進措施、法律責任等內容的立法,如《低碳促進法》、《氣候變化法》等;二是骨干型法律,調整低碳發展某關鍵領域的立法,如《能源法》等;三是專業型立法,即規制低碳技術、低碳標準,我國所承諾的國際公約下的國內機制等低碳專門領域的立法。

2.修改舊法

修改舊法與制定新法并行不悖,以完善低碳法律的支撐體系。低碳發展雖然是新興概念,但只要求國家法律體系增加或調整相關內容對其作出回應,而非從根基上推倒重來。因此,在通過制定新法建立低碳法律的核心體系之外,修改舊法即可完善低碳法律的支撐體系。修改舊法的優勢在于,可以節約立法成本、充分利用原有法律資源并避免出現新的法律沖突。從我國現有的低碳法律體系來看,這部分需要修改的舊法范疇主要是指原有的環境法及能源法體系。

3.整合滲透

整合滲透以協調低碳法律的外圍體系。低碳發展關系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低碳法律的邊界也很難厘定。某些領域的法律并不以低碳作為直接調整對象,但仍可為低碳法律提供相關支持和配合,對于低碳發展的間接貢獻亦不容小覷。例如,通過《政府采購法》優先將低碳產品列入政府采購清單,通過《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倡導低碳生活,通過《教育法》推進低碳理念的宣傳教育,通過《稅法》啟動低碳行為的經濟杠桿等。因此,必須將低碳理念整合滲透至這些較為外圍的、間接相關的已有立法,使低碳法律成為一個開放而非封閉的體系。

4.立法協同

強調立法協同就是在更為宏觀的層面及時理順法律規范之間的銜接問題。法律得到有效執行的前提之一,就是不同部門及不同層次的立法對同一管理對象的規定能夠協調一致,如果立法本身相互矛盾,勢必影響法律的實施效果并最終折損其權威。然而,低碳法律體系是一個涉及不同部門、不同層次,兼具面向國際國內,并且需要及時適應氣候變化新形勢、新技術作出調整的,適應性多于穩定性的復雜體系,從而成為漏洞頻出、矛盾高發的典型。因此,必須堅持在共同的低碳目標指引下,不斷通過立法協同整合不同部門及不同層次的法律規范,動態調整舊有法律體系,使低碳法律體系成為一個動態發展而非僵化不變的體系。

〔責任編輯:錢繼秋〕

The Architecture and Im provement
of the Chinese Low-Carbon Legal System

Yang Jiejun Cheng Yuyan

The Chinese low-carbon legal system refers to a system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im ing to control the em ission of greenhouse gas,which currently remains in a prelim inary stage in great need of improvement.The improv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including not only improving low-carbon consumption lawmaking and low-carbon legal supervis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ational designing of the low-carbon legal system architecture but also improving low-carb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lawmaking and low-carbon technology legi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of the low-carbon legal system architecture.The improvement can be achieved by such four approaches as establishing new laws,revising old ones,integrating laws and cooperative lawmaking.

low-carbon;legal system;rationalism;empiricism

楊解君,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教授 510420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0AFX011),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3M540650),中國法學會部級課題(CLS[2013]D222)。

猜你喜歡
監督法律體系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突出“四個注重” 預算監督顯實效
人大建設(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監督見成效 舊貌換新顏
人大建設(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夯實監督之基
人大建設(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1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讓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
監督宜“補”不宜“比”
浙江人大(2014年4期)2014-03-20 16:2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女主播| 欧美激情伊人|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熟女AV|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1级黄色毛片|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成人午夜天| 午夜色综合| 国产女人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aaa国产一级毛片|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日本在线亚洲|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网址| 91啪在线|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婷婷六月在线|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网| 亚洲综合18p|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国产一级片网址|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熟妇无码人妻|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网址|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色亚洲成人|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www.youjizz.com久久|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一二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精品色综合| 欧美另类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91精选国产大片| 一本综合久久| 日本黄色a视频|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国产毛片基地|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拍在线|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亚洲第一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