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申報》為中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政俗關系視野下的民國“新年”之爭
——以《申報》為中心

2014-04-16 18:06:19
江蘇社會科學 2014年2期

忻 平 張 坤

政俗關系視野下的民國“新年”之爭
——以《申報》為中心

忻 平 張 坤

民國時期政府奉陽歷為國歷,民間則仍沿用陰歷,由此形成了新舊兩個新年并存的局面。社會上圍繞過哪個新年、春節存廢等問題產生了廣泛爭論,最終政府實行了廢除春節的政策并以失敗告終。新年之爭客觀上傳播了現代文明的要素,推動了傳統節日習俗的現代轉型。廢除春節政策的失敗,啟示我們在改造習俗的過程中應尊重生活的邏輯,采用漸進的方法,尤其要處理好習俗變遷與政治變革之間的關系。

新年 元旦 春節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后,正式通電各省,改用陽歷,以陽歷為標準紀年。然而,之后無論是在歲時節日的慶祝,還是民間商業款項往來,民間仍習慣用陰歷,由此形成了所謂的“歷法二元社會”[1]左玉河:《評民初歷法上的“二元社會”》,〔北京〕《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1914年,鑒于“國民心理上仍不能舉陰歷觀念盡行鏟除”,北洋政府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2]《四時佳節之新規定》,《申報》1914年1月13日。由此,在全國范圍內傳統農歷新年歲首被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則被安置在陽歷的1月1日頭上,形成了“新新年”和“舊新年”的并立。民國時期政治與民俗持續互動,在新年這個問題上有比較集中的體現。圍繞過哪個年、春節的存廢等問題,《申報》發表了大量的新聞報道和評論文章,形成了所謂的“新年”之爭,具體以1919和1927年為節點,分為了三個階段:

一、兩個新年并存局面的形成(1912-1919)

1912年至1920年總體上而言,“新新年”與“舊新年”并行不悖,“陽歷與陰歷并行,新年與舊年交錯”[3]《新歲時紀》,《申報》1917年1月1日。。“新新年”依據的是由西方傳入的陽歷,“舊新年”依據的是中國實行了幾千年的陰歷,正是由于存在陰陽兩歷,才有兩個新年。在這兩個新年前后,陽歷上又有光復紀念日,有統一紀念日,有云南起義紀念日,有共和恢復紀念日,陰歷上又有送灶日、財神日、元宵節等節日,在這段時期內陰陽歷節日連續不斷,形成了所謂“中原禮俗雜西東”[1]《陽歷新年竹枝詞》,《申報》1921年1月1日的局面。

無論是南京臨時政府,還是之后的北洋政府,都主張推行陽歷,把陽歷作為“民國正朔”,無論是政府公文、假日安排等都以陽歷為準,以顯示與世界文明諸國共同一致。1912年由于南京臨時政府在1月1日才宣布改用公歷,上海工商界以“倉促”為由,請求1911年年底結賬仍以陰歷十二月三十日為準。1月5日,上海軍政府商務總長王一亭發出通告書,宣布商戶暫準以陰歷除夕作為結賬之期,但“嗣后即照陽歷通行”[2]《宣布除夕結賬之電文》,《申報》1912年1月9日。。

從1912年起,“元旦”就開始從傳統陰歷新年的稱謂轉變為陽歷新年的指代。北洋政府時期,官方一直把陽歷元旦作為慶賀新年和慶祝民國成立的重要節日,舉行非常隆重的覲賀活動。以1917年元旦為例,大總統黎元洪在懷仁堂受賀,首先是段祺瑞和各部總次長、各局長、參謀部等文武百官分左右班向中恭立,在奏樂聲中,黎元洪進入禮堂,百官向黎元洪三鞠躬,黎元洪還禮;之后,載洵代表清皇室覲賀,內蒙古活佛進行叩賀;接下來,駐京各國公使帶領隨員分三班覲賀,整個過程非常隆重[3]《陽歷元旦之都門狀況》,《申報》1917年1月4日。。可見,北洋政府時期的覲賀禮不僅是慶祝新年的活動,而且作為一個國家的象征,具有非常強的政治意義。

在此背景下,也曾出現力圖以強制措施禁止過陰歷新年的個案,如1913年上海的混成第三旅李旅長曾訓令所屬水陸各營長,極言陰歷新年的種種弊端,認為舊歷新年期間“富者窮奢極侈,縱情任欲,酗之以酒,博之以財,嬉樂之余,釀出種種意外事件。貧者饑寒交迫,惡念漸萌,挺身走險,小而為竊,大而為盜,窘困之余,生出種種不法舉動。年之為害,豈淺鮮者”。并訓令所屬軍士不得有舊歷新年的種種舊習,“如有甘犯,定予重究”[4]《第三旅禁止軍士陰歷年興之文告》,《申報》1913年2月1日。。然而,雖然北洋政府在陽歷元旦慶祝新年,然而在民間則大多仍過陰歷新年,“新歷之新年系政治之新年,舊歷新年乃社會的新年。此社會之新年氣象乃較新歷不只繁盛十倍”[5]《新年發筆》,《申報》1915年2月21日。。因此,雖然說政府一直要求使用陽歷,“然卒不能以官府之勢力轉移一般人民之心理”[6]《舊歷新年之北京》,《申報》1919年2月7日。。

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民國初年常年戰亂,人民如何過舊歷新年不會成為政府關注的重點;另一方面,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對于兩個新年并存的情況采取了一種折衷調和的態度,并沒有用行政力量強制改變社會習慣。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根據孫中山的命令編撰的《中華民國元年新歷書》本來就是陰陽歷并行的。而1914年北洋政府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也明確提出,“乘時布令當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便民應從社會之習慣”[7]《四時佳節之新規定》,《申報》1914年1月13日。,認為在如何過新年的問題上不應采用行政強制的手段,因此建議大總統把陰歷新年改為春節。

于是,兩個新年從民國初年開始成為一種常態,當時輿論把兩個新年分別稱為“民國之新年”與“國民之新年”,或“法定之新年”與“自由之新年”。同時,在報道中往往還賦予這兩個新年超越民俗意義的價值標簽,把陽歷新年視為新習慣,視為維新,把陰歷新年看作舊習慣,看作守舊。“舊歷新年一旦逢,亦新亦舊說難通。維新政策風趨白,守舊人家色尚紅。”[8]《舊歷新年詩》,《申報》1913年2月12日。這首詩反映出,對待陰歷新年的態度甚至是當時輿論判斷維新還是守舊的一個重要標準。那些過陽歷新年的人家往往受到輿論的贊揚,比如“民國二年,魏塘鄒亞云眷妓曰張娟娟,于陽歷元旦強與亞云同赴城隍廟燒香,當時傳為美談”[1]《新年叢話》,《申報》1920年1月5日。。過陰歷新年則不斷被賦予負面的象征意義,甚至成為“我國民族重保守而不欲遽事更張之一種明驗也”[2]《北京特別通信:舊歷新年之政局》,《申報》1917年1月30日。。

總之,民國建立后的前十年兩個新年的并存是相安無事的,雖然人們把過陽歷新年的人視為維新派,把過陰歷新年的人視為守舊派,但此時“新舊非善惡之謂,而不能以新舊定其爭之是否也”[3]《新舊之爭》,《申報》1918年1月3日。。對于許多人而言,對于多出來一個陽歷元旦,雖然“欲定名詞費討論”,但是卻“又得浮生兩日閑”[4]《陽歷新年竹枝詞》,《申報》1921年1月1日。,并不是什么壞事。但1920年開始,新文化的強力浪潮已經滲入到了“新年”這個社會生活的領域,賦予了新年一種超出民俗范疇的象征意義,“蓋新者,非僅鞋新帽新衣褲新已也,腦筋新乎,言論新乎,胸腑新乎,未也”[5]《舊歷新年瑣屑談》,《申報》1920年2月28日。,可見新文化運動的影響。1920年之后,關于陰歷新年的陋俗說、迷信說、改革說、廢除說紛紛粉墨登場,批判春節、改革春節一時成為輿論主流。

二、對傳統春節習俗的批判(1921-1927)

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極大地振奮了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也影響到了人們對新年的取舍。作為政治意義較強的陽歷新年,在1920年也得到了社會的強烈響應,“蓋自改建民國以來,未有若今年元旦之盛者也”[6]《九年元旦日之上海》,《上海》1920年1月3日。。1920年以前“大家都注重陰歷的元旦,把這陽歷元旦丟在一邊睬也不睬。今年卻愛他起來,開會的開會,休業的休業,一般小孩子都歡天喜地嚷著年初一年初一”,簡直跟春節一模一樣,“所缺少的不過是恭喜發財的聲音”[7]《新年閑話》,《申報》1920年1月3日。。當時輿論對于這種現象表現的極為興奮,把這種現象認為是民國的大進步。甚至連一直很興盛的陰歷新年在1920年也多了一些政治意味,比如陰歷新年時“就那許多紅色春聯的旁邊,卻又添上了一張白色的揭帖,便是‘山東問題反對直接交涉’十個字”[8]《舊新年閑話》,《申報》1920年2月25日。。

從1920年開始,關于改革舊歷新年的討論文章在《申報》中大量出現,改革舊歷新年禮俗,大力批判傳統新年禮俗,成為輿論中的主流話語,因而討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傳統新年習俗的“污名化”過程。面對舊歷新年的種種“陋俗”,這些討論往往認為最佳方案仍是廢除舊歷新年,“既因民國已改用新歷,(舊歷新年)自無存在之理”[9]《習慣上之新年》,《申報》1921年2月3日。。這些文章的作者往往呈現出一種“先覺者”的姿態,改革舊歷新年被認為是對社會“從事指導,以冀變更舊習”[10]《舊歷正月賀年之可免》,《申報》1921年2月3日。,是這些“先覺者”社會使命的體現。如柳亞子就指出:“我們言論界,是擔負指導社會的責任的,我以為宣告廢歷死刑,應從我們言論界做起。”[11]中國革命博物館、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磨劍室文錄(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2頁。于是,從1920年到1927年之間,《申報》充斥著關于改革舊歷新年的呼聲,一面倒地批評春節習俗,傳統的舊歷新年似乎成為萬惡之源和所謂“先覺者”的公敵。

對于陰歷新年的批判,其內容主要涉及如下幾點:

1.祭神

在傳統的新年習俗中,祭神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無論過年的形式如何變化,“必于年終祭祖報神乃謂之過年”[1]《過年談》,《申報》1922年1月5日。。這一點尤為時論所詬病,認為這是迷信的、荒謬的。比如,有的文章經過考證后認為,灶神是什么神搞不清楚,甚至灶神是男是女都弄不明白,“灶君老爺的名稱姓名、衣服形體,隨時變化,宛如福爾摩斯”,不僅對于灶神的歷史、形體、品行、作為都搞不清楚,而且灶神老爺的形象與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相連,“好像妖怪的偵探,好像無恥的政客,好像昧良心的貪官及作惡的軍人”[2]《灶君老爺》,《申報》1927年1月27日。,因此應該摧毀而不必祭祀。

民間的財神信仰也受到了討論者的大力批判。“此所謂神,近于魔鬼,此所謂祭,近于行賤。姑無論于迷信,其居心之猥鄙,已不可問矣。”[3]《過年談》,《申報》1922年1月5日。因此,接財神的習俗必須廢除,否則的話,一方面會“養成惡劣思想”,另一方面也會“表現民性愚劣”,反映了中國人平時懶惰,毫無進取精神,通過祀神祈求發財的劣根性,甚至會有失國體,“外人聞之,豈有不訝為愚狂傳為笑談者哉”[4]《打破迎財神之迷信》,《申報》1921年2月3日。?

2.禮儀和禮品

古代上海拜年的禮儀,遇見長輩跪拜磕頭,平輩則是作揖,以表達新年的祝愿。這種禮儀很明顯不符合近代以來新文化的潮流,不少文章對這類禮儀的批判近乎刻薄,比如認為磕頭作揖這兩種禮儀呈現出的是“一種卑鄙齷齪的樣子,是奴隸式的”,新年在路上遇見朋友的時候,這種作揖的樣子“如同搖尾乞憐”[5]《賀年的禮式應當要改良》,《申報》1921年2月3日。。因此,拜年的禮儀無論是什么行業、什么社會地位的人,都應該用鞠躬禮。在新年的禮品上,民國前期春節期間的年禮,“總不外乎魚肉糕果等物”,批評者認為這類禮品“徒供一時之口欲”,并沒有紀念價值,并且從經濟上來講也是一種靡費。因此,在新年禮品的選擇上,應該選擇那些有意于身心健康的圖書、樂器、文具書畫等,以“增進學識……冶養性情”[6]《余之年禮改良談》,《申報》1922年1月21日。。

3.壓歲錢

長輩在接受晚輩的拜年以后,一般要給晚輩壓歲錢,這是春節的重要習俗之一,當時也受到批判,認為會導致“養成兒童不良之習慣”[7]《改良新年兒童贈品之商榷》,《申報》1925年1月29日。。1922年2月2日《申報》發表的一篇《新年賜錢小兒宜改良》的文章極言壓歲錢的五大危害:“一養成小兒卑鄙嗜利之性質,彼等不知敬禮尊長為分所當然,而直視拜跪為錢物之交換品。二小兒得錢既多,因而不知財物之艱難,養成一種揮霍性,長大時亦不知節省。三新年賣零食者到處皆是,小兒既積有金錢,勢必誤購不合衛生之食物以供其一時之大嚼,而疾病由此遂生。四即使所購食物未必不合衛生,而小兒以囊有余錢往往不時購買,遂至食無定時,有傷胃部。五小兒把玩銅元,當有納之口中以為戲者,倘滑入腹內危險殊大。”[8]《新年賜錢小兒宜改良》,《申報》1922年2月2日。雖然把所有的害處的原因歸咎為壓歲錢似有失偏頗,然而這卻是一時的輿論風氣。1922年上海有一個十歲的兒童因為用壓歲錢買爆竹燃放而導致左眼失明,時人也認為“按其禍源,實壓歲錢耳”[9]《以壓歲錢儲蓄之利益》,《申報》1924年2月8日。。正因為如此,給兒童壓歲錢“非親愛之道也”,應該“以欲贈兒童之錢購書畫或玩具以贈之”[10],才會有利于兒童的成長。

4.燃放爆竹

幾乎所有的改革春節的方案都認為燃放爆竹是沒有必要的。一是因為燃放爆竹從經濟上而言是一種浪費,“劈拍一聲,金錢立成灰燼”[11]《今年舊歷新年燃放爆竹實有節省與禁止之必要》,《申報》1925年1月19日。,二是因為燃放爆竹具有危險性,“際此風干日燥的時候,各種燃料都枯燥易燃……其禍可想而知了”[1]《革除放花炮的我見》,《申報》1924年2月8日。。1924年2月8日的《革除放花炮的我見》一文中還列舉了某兒童因放花炮時不小心而喪命的故事,作者認為爆竹當中“有很毒的火藥氣”,當把受傷的這個兒童送至醫生處治療時,醫生說火毒已入心臟,已經不治,該兒童“不及三日即畢命”[2]《革除放花炮的我見》,《申報》1924年2月8日。。

5.娛樂

娛樂是春節習俗的重要內容。近代上海由于城市化、現代化、商業化的發展,再加上春節是一年集中的休息期,娛樂活動非常興盛,自然也成為改革的重要對象,甚至要求改革的言辭非常嚴厲。比如春節期間,城鄉各處的小茶館中往往唱灘簧以招徠客人,這些小茶館中的灘簧往往“淫詞穢語,最易蠱惑人心,實為導淫之利器,傷風敗俗,莫此為甚”。對此痛心疾首的作者,建議給予嚴厲處罰,“應適用現行違禁律第七章第四十三條妨害風俗之違禁罰,處十五日以下之拘留或十五元以下之罰金”[3]《唱淫詞應處妨害風俗之違禁罰》,《申報》1924年2月8日。。民國時期,賭博是春節期間的重要娛樂形式,“舊歷新年,莫盛乎賭”[4]《賭道與國是》,《申報》1922年1月31日。。賭博的危害自不待言,賭博卜晝卜夜危害身體是必然的,而且“良家子弟安分店伙之因舊歷新年賭博之故,失業者有之,游蕩者有之,破家者有之,其流毒殆有不可勝言者矣”[5]《嚴禁賭博》,《申報》1921年2月3日。。因此,在改良者的心目中,賭博是殺人不見血的利器,也是“國民之勁敵,文明之障礙”[6]《新年娛樂之改良》,《申報》1927年1月9日。。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許多優秀的知識分子也以各種方式參與到論爭中來。如陳獨秀在1924年初寫到,“中國的舊歷新年,沒有絲毫歷史上紀念的意義,全國人竟有十余日事實上的休息,各社會一切停頓,真是世界上一件怪事”[7]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中),〔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421頁。。蔣夢麟在1928年為提倡國歷呈大學院的文中則把陰歷與專制聯系在一起,認為“袁氏(袁世凱)保持陰歷,欲為帝制之陪襯。”[8]《歷法淺談》,《申報》1940年1月1日。蔣夢麟的觀點雖然貌似極端,但無疑與言論界對春節的批判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舊歷新年主要有“三宗罪”:靡費財力、損害健康以及養成人民的劣根性。這些改革的提倡者透過春節習俗,看到的是中國人的愚昧,春節期間的中國人“無一人不荒唐”[9]《舊歷新年是荒唐節》,《申報》1927年2月9日。,甚至有“誤我聰明不用鞭,讓他兒女過新年”[10]《新春》,《申報》1925年1月30日。的新詞,這實際上是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新思想的余波及其持續發酵,也是新思想征之于民俗的表現。于是,變革春節,廢除陋俗的理念不斷得到強化。甚至有人把陰歷新年比喻為軍閥,如果廢除了陰歷新年,就像打倒了軍閥一樣,“則撥陰云慘霧而見青天白日”[11]《新年與軍閥》,《申報》1928年1月26日。,一個形象的比喻使得變革民俗與變革社會之間沒有任何鴻溝。

三、政府廢除春節及其失敗(1928-1937)

應該說,1920年代充斥著對舊歷新年的批評,然而,這些批評同時也存在自身困境,集中體現在批判者本身往往也是舊習俗的實踐者。比如對于賭博,有識之士紛紛把賭博作為陰歷新年的重要罪狀,不少報刊也譴責賭博對社會的危害,但“負有改良風俗之責者亦躬自蹈之,恬然不以為怪”[12]《娛樂與國民性》,《申報》1927年2月6日。。社會教育團的講演員周少英,在眾人忙著過年的時候,他拿著小旗子跑到十字路口去露天講演,演講內容主要是反對舊歷年俗,提倡過陽歷新年。演講結束后,他也收拾旗子離開露天講演場,到了自己的家,“放下小旗子接過豬頭臘肉”,依舊進行舊歷新年的各種準備,并在心里為自己申辯道:“我亦未能免俗耳”[1]《過年》,《申報》1928年1月28日。。甚至連國民黨的元老蔡元培,在國民政府禁止過陰歷新年的同時卻在家中“關門過年”[2]羅爾綱:《師門五年記·胡適瑣記》,〔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142頁。。改革的提倡者反而是舊習慣的實踐者,不能不說是這種改革的實踐困境。

1、不用拼爹竟找到好工作;2、不用獻身竟遇到好導演;3、不用買房竟娶到好媳婦;4、不用送禮竟遇到好大夫;5、不用鑒定竟有了親兒子;6、不用行賄竟得到好生意;7、不用裝逼竟交到真朋友;8、不用認爹竟遇到好領導。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作為一個提倡革命的政黨,變革社會,以政變俗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一種行為模式。在春節這個社會生活和民俗領域,南京政府迅速接過了改革春節的接力棒,并一度更加深入和徹底,實行了廢除春節的政策。

實際上,依靠政治和政府的力量來廢除春節,一直是民國建立以來改革者的理想和要求。越是提倡民俗改革,就越強調政府的介入,這也是東方型社會的一個典型特點。以1921年春節期間《申報》的文章為例,對于舊歷新年,有的提倡“官廳應出示布告,禁止一切”[3]《我之對于陰歷新年各方面之希望》,《申報》1921年2月3日。;有的認為要廢除陰陽歷并行的局面“只須由政府根據已定之法律,加以切實之施行,毅然決然將所售歷書不再添注陰歷,一切記載紀念等不許再用陰歷。二三年后即可一律”[4]《實行廢除陰歷應如何辦法》,《申報》1921年2月15日。。比較極端的甚至認為需要對堅持過舊歷新年的人“以不奉正朔論”[5]《習慣上之新年》,《申報》1921年2月3日。,直接把封建社會的罪名挪用過來,可見對政府介入廢除春節的呼聲有多么迫切!

到了1927年以后,由于南京政府形式上統一了中國,要求政府介入春節改革的呼聲得到了政府的回應,改革者千呼萬喚的理想終于變為了現實。從《申報》及節日期間的停刊可以看到政府干預的大致軌跡。從1928年開始,《申報》在元旦期間由1月2日停刊1天變為1月2、3日停刊2天。從1929年1月22日開始,《申報》日期中不再署陰歷,僅署陽歷。從1931年開始,《申報》在春節期間不停刊,但是關于春節的報道很少。1935年2月5日、6日(初二、初三)停刊兩天,至1936年春節則又從1月21日至1月26日(臘月廿七至正月初三)停刊6天。1936年1月27日,在經過了6天的休息后,《申報》在春節后的第一期報紙上找不到恭賀新年的字樣,新年的休假更像是偷偷摸摸,暗度陳倉。

《申報》的元旦和春節期間停刊的變遷反映了政府對春節的政策變化。如果說一開始民間希望政府對春節陋俗進行改革的話,那么,政權相對穩定的南京政府開始以行政強制力量干預甚至廢除春節習俗,一度比提倡改革者的要求走得更遠。從《申報》中的資料來看,政府為廢除春節實行的主要政策有:

1.厲行國歷,廢除陰歷。從政治的角度而言,陽歷是“民國正朔”,實行陽歷,廢除陰歷,代表了一種政治正確。中國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務指導委員會宣傳部1928年1月1日發布了《為實行國歷告各界民眾書》,極言實行陽歷的優點,并指出:“國歷,是革命的國府明令規定,頒布實行的,所以革命政府治下的民眾都應該一致遵行,不容非議的。同時也可以說,反對實行國歷的,便是違反國民政府命令,便是反革命。”[6]《為實行國歷告各界民眾書》,《申報》1929年1月1日。可見,政府把奉行陽歷作為維護其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在此邏輯下,陰歷的廢除,與陰歷相聯系的傳統歲時風俗理應不復存在。

在當時,厲行國歷,廢除陰歷也有一系列具體的辦法。如:規定房租按陽歷收取,1927年政府發布命令,“自十七年一月份起,以陽歷付租”[7]《市政周刊·編輯者言》,《申報》1928年1月5日。。在上海房租與百姓的日常生活關系尤為緊密,房租按陽歷收取,無疑抓住了日常生活的關鍵環節。又如:禁止發行陰陽合歷。“內政部前議廢除舊歷,曾擬辦法若干條,如禁止發行陰陽合歷等。”[1]《新年雜話》,《申報》1929年1月1日。廢除陰歷隨著而來的必將廢除與陰歷相關的各種節日,“實行國歷廢除舊歷要從奉行國歷的年節廢止舊歷的年節作起”[2]《廢除舊歷實行國歷》,《申報》1929年1月1日。,因此,廢除陰歷是根本,直接導致了廢除春節的一系列政策舉措。

2.對各界春節假期的控制。廢除陰歷,陰歷的年節不存,則春節放假的理由也不存在了。政府對春節期間各界的假期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進行了強力干預。對于商界而言,1930年上海特別市執委會、上海特別市政府會銜布告:“常務委員會提議,工商界向列于廢歷節令休息。自本年起,應一律廢止。”[3]《厲行國歷聲中革除廢歷消息》,《申報》1930年1月25日。但因當時“距國歷年終,為期迫促,誠恐不及施行,不得不略予通融”,因此暫時結賬日期延后一月,“以后絕對不得援以為例”。對于公用事業單位而言,以京滬滬杭兩路所屬各處所職員為例,“以廢歷年尾及年首,均不得放假,照常工作。并令不準隨時請假,或因病請假者,應由本路醫官驗明屬實,方能給假。如有擅自離職,一經查覺,從嚴處罰”[4]《厲行國歷聲中革除廢歷消息》,《申報》1930年1月25日。。對于學校,則“于新歷元旦,均皆放假,號曰年假,而以舊歷新年之假期,謂之寒假”[5]《新年雜話》,《申報》1929年1月1日。,陽歷元旦的假期才叫年假,是政府對以元旦為新年的合法性的確認。

至1931年則更為嚴格,上海市“奉中央通令,國歷新年,休業五天,舊歷新年,各界一律不得休業,以期提倡國歷,轉移人民習尚”[6]《重申禁止廢歷陋俗:嚴禁放爆敲鑼擊鼓休業賭博》,《申報》1931年2月15日。。對于社會各界春節期間借故休業由公安局負責查處。對于學校而言,“市教育局前奉市府頒發推行國歷辦法,內規定教育局選派職員于廢歷年初向各學校調查,現經先行訓令各校,并登報通告,禁止停課,及教職員學生請假。復于二月十七日派職員四十余人,分往市立及已立案私立各學校視察云”[7]《市教局遵照推行國歷辦法派員調查學校》,《申報》1931年2月18日。。春節期間學校不準放假,不管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可見對春節社會生活節奏的嚴格控制。

3.查禁陋習。春節習俗是陋俗、陋習,一直是春節的“罪狀”和政府廢除春節的重要理由。政府對于所謂的“陋習”進行查禁,是由公安部門具體執行落實的,其廢除春節的決心和嚴格可見一斑。1930年1月,上海市公安局發布布告,將“或為燃放花砲,售賣春聯,及施放手擲金錢砲,暨藉口消遣、任意賭博等情事”列為應查禁的內容,“凡此惡習迷信,均宜極力革除”[8]《厲行國歷聲中革除廢歷消息》,《申報》1930年1月25日。。1931年的市公安局的決定則更為具體,“燃放爆竹敲鑼擊鼓休業賭博等事,尤應嚴禁”[9]《重申禁止廢歷陋俗:嚴禁放爆敲鑼擊鼓休業賭博》,《申報》1931年2月15日。。1930年代初是政府提倡元旦、廢除春節的一個高潮。

從執行的過程和效果來看,首先,國民黨對其黨員的要求最為嚴格,國民黨員的自覺性也相對較高。上海某區黨部認為國民黨員皆是孫中山的信徒,理應奉行陽歷,因此,相約于春節期間若遇朋友戚屬等,皆不賀年。春節期間黨務等工作照常進行。1928年正月初一恰逢總理紀念周,國民黨員柴致和因路上遇見黨內同志楊道中,即拱手祝其恭喜發財,到區分部后,楊道中將此事報告,“諸同志遂議罰立總理遺像前十分鐘”[10]《賀年受罰之趣聞》,《申報》1928年1月29日。。因賀年而受罰,是特殊政策下的一段趣聞。其次,政府對一般民眾也執行了比較嚴厲的政策,但執行的效果參差不齊。1930年上海西門有一家人在家迎財神,兩個警察將主人及供奉財神的所有供品帶進公安局,“魚肉等不消說,連一只籃也充公在那里,再因為他有錢做這種靡費無益的舉動,又罰他十四塊錢”[11]《爆竹聲中兩趣聞》,《申報》1930年2月9日。。1931年,在上海的一名江北苦力春節在門口放鞭炮,被警察抓緊局里,“他到了警局里,說是替他父親做生日,故而放鞭炮,并不是過新年”,最終以罰款大洋三元了事[12]《這三天中》,《申報》1931年2月22日。。從這兩件事中可以看到政府對禁止市民過春節的嚴厲。但是,這種處罰是參差不齊的,1930年正月初二,有人“看見閘北有一地方,一般人都在干那告示上禁止的放爆竹打麻雀的勾當,警局就在面前,不見有一人出來禁止”[1]《爆竹聲中兩趣聞》,《申報》1930年2月9日。。因此,政府的查禁活動其效果最起碼并不如告示上所宣稱的那樣嚴格。

在廢除春節的努力中,政府把提倡陽歷新年作為重要內容,積極營造元旦的新年氛圍。1930年前后在政府的嚴格要求下,元旦的新年氛圍越來越濃烈。1930年元旦在政府的一再申令下,其盛況“為過去十八年所未有”,各機關均召集職員,行團拜禮。全市民眾,均休業一天,高揚黨國旗,或鳴放鞭炮,或開游藝大會。馬路上汽車游行,天空中飛機翱翔,“民眾耳目為之一新”[2]《本市各界慶祝十九年元旦盛況》,《申報》1930年1月4日。。1931年的元旦,由國民黨市黨部會同各機關各團體,組織了上海各界慶祝國歷新年籌備委員會,籌委會印發春聯一萬六千副,由市商會、市民聯合會和市公安局分送各商店和住戶,聯語中含有“伸張民權、奮發商業”等較強的政治內容。籌委會在老西門、小東門、寶山路等要道搭設電燈牌樓,“誠開民國成立以來慶祝新年未有之盛況”[3]《中華民國二十年元旦,全市各界熱烈慶祝》,《申報》1931年1月1日。。

1934年,國民政府要求“對于舊歷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于干涉”[4]轉引自伍野春、阮榮:《民國時期的移風易俗》,〔濟南〕《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然而從實踐來看,政府并沒有取消廢除春節的政策,只不過在執行上并不像30年代初那樣嚴格了,在元旦的提倡上,也沒有30年代初那么大的力度。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廢除春節的政策在機關始終存在,“機關不放假,有愛人的,多苦臉愁眉”[5]《廢歷新年的零碎》,《申報》1934年2月19日。。直到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官場,在機關里說,農歷新年已廢,不準有所形式上表現”[6]《上海春節風光》,《中美周報》1946年第174期,第19頁。。不過在民間,政府的政策悄然解禁了,節日習俗又回到了人民自身生活的邏輯,所謂的“廢歷元旦”,實際上從未真正廢除過,即使在1933年的“一二八”紀念日當天,市民聯合會通告“各游藝場戲院停止娛樂一天,以資紀念”,然而真正奉行者極少極少,“有許多商店門口懸著半旗,內里卻大敲年鼓”[7]《廢歷年頭的漫感》,《申報》1933年2月7日。。日歷由不準加印陰歷的新歷本,變為“老法新歷本”,即陰陽合璧的日歷,“否則就不會有主顧”[8]《國歷新年在上海》,《申報》1939年1月2日。。總之,國民政府廢除春節的政策最終以失敗告終,兩個新年又逐步“回復到陰盛陽衰之路”[9]《國歷新年在上海》,《申報》1939年1月2日。。

四、結語

新年之爭的起因是政府推行陽歷,奉陽歷為國歷,“自改行陽歷,于是歷有新舊之稱,而年亦有新舊之異矣”[10]《新年小釋》,《申報》1924年2月9日。。新新年和舊新年兩個節日一開始是并行不悖的,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社會輿論對于新年的選擇呈現了“破舊立新”的特點。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后,新年之爭從社會文化上的論爭轉變到政府的政策范疇,使得新年之爭一度成為當時的重大命題。

從上海的實踐來看,隨著民國時期上海城市化、現代化和商業化的發展,為歲時風俗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基礎和動力,總體而言,無論是元旦還是春節,都在上海的現代城市空間中取得了新的發展。元旦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賦予其較強的政治意涵,甚至一度將春節的許多舊有要素挪到元旦。春節則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空間的拓展,在生活方式、娛樂形式等方面呈現出比較明顯的現代化特征。在兩個新年并行和斗爭的過程中,形成了民國時期“新年不新,舊年不舊”[11]《新年》,《申報》1935年1月1日。的民俗文化格局。

對于春節舊習俗的批判,如對祭神等封建迷信的批判,在客觀上打破了舊有的迷信,起到了“祛魅”的作用,同時也傳播了現代文明。如1924年春節期間勵志宣講團所做的演講,主題分別為“人民對于社會應作之事業”、“各界對于提倡國貨應盡之責任”、“社會不良習慣將如何設法糾正”[1]《舊歷新歲中之通俗演講》,《申報》1924年2月9日。等問題,這些演講選題很明顯屬于對現代文明的傳播。從另一方面來看,在批判舊習俗的過程中,賦予了元旦和春節許多超越民俗范疇的文化及政治上的內涵,有過度思想化、政治化的傾向。實際上,歲時風俗僅僅是人民生活的一個方面,不應也無法承擔過重的時代任務,正如時人所講:“吾們也不必去管他勞什子的陰陽不陰陽,每年過二次年初一和兩個大除夕,卻是實在的……何必去管他陽歷年也好,陰歷年也好,這和吾們做人又有什么關系?”[2]《廢歷年關》,《申報》1934年2月13日。把新年的革新看做改造國民性、塑造新人的重要內容,無疑是民俗的不可承受之重。

從政府的視角來看,政府改造甚至廢除春節的政策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放在新年之爭的背景下,甚至可以說政府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順應了社會輿論的呼聲。恰恰在廢歷運動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著名民族學家、民俗學家楊堃在1932年發表了《廢歷年節之社會學的意義》,以現代社會科學的眼光重新審視了傳統春節習俗的社會學價值,告誡政府和知識精英對民俗變革時必須考慮傳統習俗存在的社會根基[3]楊堃:廢歷年節之社會學的意義,《鞭策周刊》1932年第1卷第1期。。對于政策失敗的原因,在抗日戰爭結束后《申報》中也有比較多的反思,如應尊重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在政策的推行上也要尊從生活的邏輯,不能拿西方的陽歷來硬送給中國人,“照單全收式的歐化中國,在這里又是一個大慘敗”[4]《兩個元旦》,《申報》1948年1月1日。。同時舊習慣的改革應該是漸進的而不是急進的,對于傳統的春節習俗,“不是一條政令能把他從萬民的腦子里輕易地‘廢’去的”[5]《“廢歷”與“費力”》,《申報》1946年1月29日。。當時也已經注意到了習俗的變革與中國政治整體變革的關系,“說來說去,政治未上軌道,來談一切改革,多是畸形的,也不是一蹴可幾的”[6]《廢年廢話》,《申報》1947年1月21日。。

〔責任編輯:肖波〕

The Argument on“the New Yea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and the Folk Peop le—Taking“Shen Newspaper”as the Center

Xin Ping Zhang Ku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government took Gregorian calendar as the state calendar while the folk peop le still used the lunar calendar,which turned out to be the coexistence of two New Year's Day.There were many debates about which new year peop le should celebrate and the abolition of Spring Festival in the society.The government abolished Spring Festival in the end, and the policy was failed term inally.The argument on the New Year spread the element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objectively,promoting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stom.The failure of the policy taught us that we should respect the life logic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 ing custom,using a gradual approach,especially hand 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 changes and political reform.

the New Year;New Year's Day;Spring Festival

忻平,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200444

張坤,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博士研究生 200444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重點項目“近代以來上海春節文化的嬗變與傳承”(項目編號:12ZS089)階段性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操操操综合网|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美女免费|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性视频网站|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久久久黄色片| 操美女免费网站|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色网站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一区| 综合色88|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色图另类|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久久男人视频|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欧美|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成人免费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久草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91亚洲精选|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免费啪啪网址|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亚洲天堂久久久|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在线免费a视频|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a天堂视频|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伊人色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在线毛片网站|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久久五月视频|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97在线国产视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超碰免费91| 一级黄色片网|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另类专区亚洲|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