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云
(中國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吉林長春 130000)
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徑與對策研究
——以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為例
沙龍云
(中國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吉林長春 130000)
中國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面對“三農”和縣域的省情、行情,致力于有效提升“三農”和縣域金融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價值創造力。本文回顧了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近年來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的成效,通過對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的機遇、方向和挑戰的分析,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農業產業化;金融服務; 信貸
農業產業化是新時期促進農業發展、實現中央提出的“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戰略部署要求的有效手段。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對于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就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發展戰略要求,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應及時面對“三農”和縣域的省情、行情,致力于有效提升“三農”和縣域金融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價值創造力,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當前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支持,破解發展資金“瓶頸”,是農業銀行發展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自2007年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成為農業銀行總行“三農”金融服務事業部改革試點行至今,在吉林省委、省政府和農業銀行總行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人民銀行、銀監局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行上下堅持上市不改支農方向,轉制不減支農力度,堅持服務“三農”不動搖,認真落實中央惠農強農富農政策措施,強化金融創新,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六年里,累計向“三農”和縣域投放貸款827億元,貸款余額248億元,涉農貸款年均增速35.82%,高于全行貸款年均增速6.8個百分點,服務“三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吉林省是產糧大省,人均占有糧食、糧食商品率全國第一,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市)前10位中,吉林省占據6席,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吉林省三大支柱產業。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在強化金融服務方面,緊緊圍繞國家“四化同步”和全省“三化三動”發展戰略,堅持以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重點,強化對“三農”基礎建設、縣域優勢行業、支柱產業等的重點營銷,加大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項目、農產品深加工項目、特種養殖、林業產業、工業園區、優勢產業集群和縣域優質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突出支持民營企業,努力支持農村城鎮化建設和民生事業發展,促進了縣域經濟良好發展。到2013年9月末,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累計投放“三農”法人貸款429.43億元,為全省31戶國家級和212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金融服務,覆蓋率分別達到65%和52%。
以產業龍頭和集群為抓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圍繞主導產業,積極推進“千百工程”建設,對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發展壯大起來的各類龍頭企業,均給予了重點支持和幫扶。目前,全省已形成了三大主導產業:一是糧食產業。圍繞玉米、水稻、大豆等精深加工,以大成集團、中糧生化、東佳糧油、博來德工貿等加工企業為龍頭,形成了糧食生產、加工一體化的優勢產業帶和產業集群。2012年,全省加工糧食300多億斤,占全省總產量的40%以上,比2011年增加80多億斤,增幅為32%。二是圍繞生豬、肉牛、禽類屠宰加工。形成了皓月、德大、長春眾品、金輝瑞等一批加工企業,形成了規模化養殖、加工一體化的優勢產業帶和產業集群。三是特產品產業。圍繞中藥材、參茸、林蛙、水果、食用菌、山野菜等精深加工,以敖東、修正、紫鑫藥業等一批制藥加工企業為龍頭,形成了具有吉林特點的特產品生產、加工產業帶和產業集群。人參、山葡萄、五味子、食用菌、藍莓果等特產品加工率達65%以上,特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吉林東部山區和半山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目前。全省已培育各類農業產業化企業3120戶,比2011年增加148戶,農產品銷售收入從10年前的400多億元猛增到2012年的3000多億元,年均增幅63.6%,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其中,龍頭企業資產占農產品加工企業資產總額近60%,銷售收入占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總額的65%。一大批龍頭企業成為農業銀行的黃金客戶和優質高端客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三農”領域重大改革的方向和路徑。農村深層改革即將啟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將加快構建。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等。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下,吉林省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一大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也陸續建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實力不斷增強,農村商品流通體系不斷健全,新型城鎮化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深入推進,這些都將為金融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從當前情況看,吉林省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優勢: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利于農、林、牧、水、農產品加工及特產業發展;優越的區位條件、便捷的交通運輸條件以及省內豐富的自然、科技、人力資源,給農業發展帶來巨大的合力。
然而目前農業產業化也存在多種制約因素:首先,農產品加工力度不夠,產業鏈條短,附加值較低;其次,農業產業化發展與農民聯系不夠緊密,農業銀行與龍頭企業聯系較多,與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戶聯系較少;再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企業科技含量不高,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防范市場能力較弱,而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發展不完善,規模較小。加上農村金融環境欠佳,信用評價和擔保體系尚不健全,制約了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
1.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關鍵,農業銀行要加大支持力度。
通過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發展,這樣既有利于形成“三農”服務本身的規模經濟,也有利于農業銀行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有效控制和管理風險。
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發展優勢,重點支持一批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鼓勵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建立專利合作社等組織形式,建立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生產,通過“訂單+期貨+保險”的模式,在建立有效風險轉移機制的基礎上實現農業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發展之路,并且形成市場牽動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帶動生產基地、基地聯結農戶的有機產業鏈。
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多樣化貸款需求。一是對以土地為入股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廣土地流轉等多種經營權質押信貸產品;二是對龍頭企業帶動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推廣“公司+合作社+社員”的信貸模式,提供企業為社員擔保、訂單質押和倉單質押等組合貸款;三是對專業大戶和科技人員帶動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推廣以大戶帶頭人為核心的農戶種植養殖業訂單貸款、聯保貸款和組合擔保貸款。
2.支持農業規模化生產,形成規模經濟優勢,規范和創新農業組織模式;支持農業生產力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實現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對接,形成有機的產業鏈;支持與農業產業化企業相關聯的種養殖產業鏈。要在支持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形成新的高端產品,著力支持高端產品、綠色產品,重點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
3.做好新型城鎮化金融服務。對接國家新型城鎮化總體規劃,以大中城市衛星城、縣域重點小城鎮和農村社區建設為重點,支持跨城鄉、跨區域轉移的縣域落地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項目,不斷加大對縣域資源開發型、新型產業型、農產品龍頭企業配套型優質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努力構建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渠道體系建設,推動農村物理網點轉型,探索搭建“惠農社區銀行”服務渠道,推進“金穗惠農通”工程,開展流動金融服務,構建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著力打造“五位一體”的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渠道體系
加快農村信用工程建設,將金融生態縣、信用村和文明示范戶和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根據信用等級評定貸款額度,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1.農業銀行助推農業集約化經營,要在尊重民意和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適度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在貸款投向上要抓住幾個關鍵:一是要著力培養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二是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為農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務;三是通過政府引導,村民主導、逐漸打破一家一戶、零星地塊等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同時,還要對特色農產品基地,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園區建設給予貸款支持,對種糧大戶采取相應的貸款優惠政策,引導優勢產區生產大宗農產品,實現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區域化、規模化和經營集約化。
2.努力形成“四個特色”品牌。
一是立足糧食和畜牧大省資源優勢,圍繞創建糧食銀行和畜牧業保險公司,著力打造服務糧食和畜牧業發展的特色品牌;二是立足產業化龍頭企業持續發展優勢,著力打造服務農業產業化的特色品牌;三是立足吉林特產優勢,圍繞人參、林蛙、鹿茸、中草藥、食用菌、藍莓、雜糧、林木、苗木“八大特色產業”,實行信貸傾斜政策;四是立足全省加快城鎮化進程,以九臺、撫松、梅河口、公主嶺等四個縣市級特色示范城鎮為重點,有效跟進,大膽探索,努力形成服務城鎮化發展新模式。
3.以品牌建設促進農業產業化。現階段從吉林省來說,農產品供應充足,消費者的品牌意識逐漸增強,品牌已成為市場的通行證。發展農業產業化必須突破傳統農業的束縛,像辦工業一樣辦農業,生產標準化產品,培養市場認同度高的獨特品牌。同時也要挖掘和弘揚特色農業蘊含的文化,提升特色農業品牌價值,從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4.注重整體協調,完善農業產業化發展配套政策扶持體系。建議通過開展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座談會、農業項目推介會、金融聯席會議等,形成以政府為主導,財稅部門、涉農部門、人民銀行、涉農金融機構之間加強協調合作,不斷增強農業銀行發展的內在激勵與政策支持合力的工作機制。建立完善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正向激勵機制。合理運用財政杠桿,對農業產業化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涉農金融機構進行考核獎勵,實行財政貼息、稅收減免等措施。對不同類型農村金融機構探索制度更加靈活的信貸管理和責任考核機制。對于支農成效顯著、風險控制能力較強、創新成果突出的農村金融機構,政府可實施單獨考核獎勵。
5.完善擔保體系,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融資抵押擔保機制。建議由地方政府出資支持成立農村信貸擔保基金或農業擔保公司,避免因信息不對稱等制約信貸投放。推動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和農村產權確權機構,為農村資產抵押貸款的推進創造條件。盡力拓寬抵押物的范圍,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穩妥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收益權、農村房屋所有權、農村集體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養殖水面使用權、水權及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等的抵押貸款業務。
6.建議地方財政可出資部分風險補償資金作為融資增信手段,農業部門和金融部門共同篩選有融資需求的種養殖大戶和企業組成一個池子,繳納一定比例保證金,開展融資增信貸款業務。對資金池內企業和農戶貸款額度制定一個比例;以繳納的保證金為上限相互提供保證擔保,即使池內某一企業或農戶出現貸款風險,其他成員代償責任的上限為其繳納的保證金,也可有效避免連環擔保風險。
The Selection of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Jilin Province
SHA Longyun
Facing the situation of three rural and the county in Jilin province, Jilin Branch of ABC devotes itself to improve financial service of three rural and the county, and enhanc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value creativity. This paper reviews its suppor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giv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restriction, direction and challen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inancial Service; Credit
F830
A
1009 - 3109(2014)03-0001-04
(責任編輯:何昆燁)
沙龍云,男,碩士,中國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