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檢察院 曲 磊 郭宏波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金融犯罪風險前瞻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檢察院 曲 磊 郭宏波
比特幣作為一種新興的虛擬電子幣,目前已經具有了貨幣所具有的五大職能,其誕生給貨幣的發行、流通帶來了新的理念。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全球流通的特點也給當前的貨幣體系帶來巨大挑戰,只要獲得國家認可,就能成為真正合法流通的貨幣。比特幣所具有的相對于傳統貨幣的突出優勢對金融管理秩序造成重大沖擊,也增加了金融犯罪的風險。本文通過對比特幣特征的研究,結合法學理論對比特幣流通中可能帶來的金融犯罪風險進行初步探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比特幣;貨幣;金融犯罪;洗錢;逃稅
(一)比特幣的由來。
比特幣(英文為Bitcoin,簡寫為BTC)是一種開源的、基于網絡的、點對點的匿名電子貨幣,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化名)于2008年設計開發,是世界上第一個分布式的匿名數字貨幣。*洪蜀寧,《比特幣:一種新型貨幣對金融體系的挑戰》,載于《中國信用卡》2011年第10期,第61~63頁。發展到現在,比特幣已經成為一種P2P(Person to Person)的線上金融網絡,整個網絡不屬于任何政府或者金融機構,只是一個由散布在全球的由計算機創建出來的電腦網絡。
比特幣通過公開的復雜算法生成,新比特幣通過預設的程序制造,隨著比特幣總量的增加,新幣制造的速度減慢,直到2140年達到2100萬個總量上限。任何人都可以下載軟件制造比特幣。同時隨著比特幣價值的認可程度的提高,人們可以使用比特幣購買網絡服務、游戲充值、購買實物、進行捐贈甚至金融投資。經濟學家認為,比特幣具備貨幣的五大屬性,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從經濟學上看是完全意義的貨幣,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活力。
(二)比特幣的主要特點。
1.發行流通,不受控制。傳統的虛擬貨幣如騰訊公司的Q幣,其發行要受到本國中央銀行和政府虛擬貨幣管理政策及法規的約束,但比特幣基于一套公開算法而產生,其生產過程就是用顯卡“挖礦”。這意味著,比特幣的發行與流通不受任何政府、機構的控制,是獨立于貨幣發行機構的貨幣系統,由比特幣網絡所有節點進行集體管理。
2.交易匿名,無從追查。傳統的虛擬貨幣嚴重依賴賬號系統,而比特幣通過公開密鑰技術可以擺脫對賬號系統的依賴。交易雙方可以隨意生成自己的私鑰,而將與其對應的公鑰告知付款人即可。比特幣的交易各方可以通過隨意變化的收款地址來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下次交易時,再重新生成一對公私鑰。這種一次一密的做法可以做到完全匿名交易,無法跟蹤,監管和查處便無從做起。
3.平等開放,超越國界。比特幣源自網絡,算法公開,可以隨網絡延伸至任何國家,每一個掌握計算的人都可以成為比特幣的造幣人。由于不是由特定國家發行,因而具備了世界貨幣的屬性,可以實現國際間財富轉移。比特幣交易無需中間人,可以不通過任何金融機構方便地進行互聯網上的匯款,也沒有任何第三方可以控制或阻止比特幣交易。2013年6月,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比特幣為“記賬單位”的國家。2013年10月29日世界首臺比特幣自動提款機在加拿大溫哥華啟用。
比特幣進入中國大眾視線是從2013年4月20日蘆山地震后,壹基金接受235枚時價約合3.5萬美元的比特幣捐贈開始。誕生近五年來,比特幣一直被國內外高科技和金融行業追捧。不斷上漲的兌換率、稀少的數量、縝密的算法、幾乎為零的轉賬手續費、對計算機產業的革命性推動等,都成了比特幣炒家所用的關鍵詞。*崔博:《比特幣熱襲中國 監管刻不容緩》,載于《財經》2013年第7期,第94~96頁。作為新興事物,在具有無與倫比的優越性的同時,最令人擔憂的就是犯罪與非法交易的發生,容易成為洗錢、逃稅等不法活動的工具。
(一)虛擬貨幣洗錢犯罪。
洗錢(英文為Money Laundering,外來語)是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司法官員查處水門丑聞案時第一次被作為法律術語正式使用,并在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毒品交易的蔓延而在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使用。*阮方民:《洗錢罪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頁。1990年,國際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以《聯合國禁止非法販運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公約》為基礎,把洗錢定義為:“凡隱匿或掩飾因犯罪行為所取得的財物的真實性質、來源、地點、流向及轉移,或協助任何與非法活動有關系的人員規避法律應負責任的行為。”通俗地講,就是把“不干凈”的非法收入變成“干凈”的錢,也叫“洗黑錢”。《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罪的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為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為洗錢罪:(1)為其提供資金賬戶的;(2)協助將財產轉換為現金、金融票據、有價證券的;(3)通過轉賬或者其他結算方式協助資金轉移的;(4)協助將資金匯往境外的;(5)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犯罪的所得及其收益的來源和性質的”。洗錢犯罪的方式具有多樣性,主要有以下幾種:通過現金走私進行洗錢;通過投資進行洗錢;利用合法的金融體系進行洗錢;利用地下錢莊進行洗錢;利用進出口貿易進行洗錢;利用互聯網進行洗錢;利用虛擬貨幣進行洗錢等。*劉飛:《反洗錢金融立法與洗錢犯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9~35頁。
虛擬貨幣洗錢犯罪是洗錢犯罪中的一種,與一般洗錢犯罪不同的是虛擬貨幣洗錢犯罪是利用、通過或者是借助虛擬貨幣進行的洗錢犯罪。利用比特幣洗錢是一種新型的虛擬貨幣洗錢犯罪,它與虛擬貨幣洗錢犯罪具有同樣的特點,即隱蔽性、復雜性和專業性的特點。比特幣因其發行使用不受控制、交易者身份匿名、不易被執法機構監管等特點,更容易為犯罪分子所利用,大量購進比特幣,再通過比特幣購買商品或虛擬財產或回兌人民幣而洗錢。又因為比特幣制幣門檻低,交易成本小,每一個掌握比特幣造幣、交易方法的人都可以從事,從而使得洗錢罪的犯罪主體范圍大幅增加。這種影響也可以延伸到毒品犯罪、走私犯罪等洗錢罪的上游犯罪中,如果比特幣的匿名交易使得洗錢更加容易,且通過比特幣洗錢還可以賺取差額利潤,那么受巨大利益使然,洗錢罪的上游犯罪就會愈加猖獗,其結果必然會嚴重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危及本國及其他國家金融秩序的穩定與經濟安全,其社會危害性不可小覷。
(二)利用虛擬貨幣逃稅。
逃稅,又稱非法避稅,泛指使用不合法的手段企圖不支付有關的課稅。廣義的逃稅是指納稅義務人采用各種手段逃避納稅的一種行為,其中包括納稅人因疏忽或過失沒有履行稅法規定的納稅義務的行為;狹義的逃稅僅指納稅義務人采用非法手段不納稅或少納稅的行為。我國《刑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了逃稅罪,具體是指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故意違反國家稅收征管法律、法規,采取欺騙、隱瞞的手段進行虛假申報或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并且占應納稅額10%以上的行為,對多次實施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在以虛擬貨幣為基礎的虛擬網絡商務中,看不到傳統商務中的商家店鋪、銷售人員、商品實物,也不存在紙質訂單、合同、票據等文本,很多商品和服務也不需要運輸。因為具有匿名性、虛擬性、即時性、無紙性、國際性等特征,交易可在全球范圍進行,監管者很難知曉消費者的真實身份和地理位置。傳統的基于銷售產品與提供勞務的增值稅與營業稅區分原則、基于“常設機構”作為來源地稅收管轄的依據以及基于國界而設立的關稅制度等都面臨著巨大沖擊。在這種情形下,比特幣所特有的獨立支付系統又使其可以避開傳統的支付系統進行商品交易,凡此種種都對稅務稽查審計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逃、避稅等行為也會隨之大量出現,嚴重危害稅收征管秩序。
(一)比特幣的虛擬性使犯罪的隱蔽性大大增強。
比特幣的虛擬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貨幣本身的虛擬性,二是交易環境的虛擬性。比特幣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利用網絡進行交易,將資金轉移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對于傳統的金融服務取得證據尚且困難,更何況完全在一個虛擬環境中進行的比特幣交易,沒有筆跡、簽名等任何實質痕跡的情況下,在服務商、黑客隨時可能更新數據的現實面前,要獲得犯罪證據更是難上加難,即使找到了電子證據,也難以確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何況比特幣的交易各方可以通過隨意變化的收款地址來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為各種不法活動的進行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二)比特幣去中心化使查處犯罪成本大幅增加。
比特幣獨立存在,游離于現有金融體系之外,中央銀行及相關機構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監管。由于比特幣在流通過程中留下的痕跡都是短暫且不連續的,偵查部門很難直接取得犯罪證據,因而在取證中始終落后于犯罪者的行動。同時,由于比特幣的交易是在瞬間完成的,即使有網上監管機構的存在,也很難從大量的數據中發現犯罪的蛛絲馬跡,犯罪者可以在國際層面操作并自由兌換后,短時間內將所有犯罪活動的電子證據清理干凈。執法部門要想獲得有力的證據,必須首先全面匯總交易記錄信息,然后從大量的數據中甄別可疑交易,這不僅對技術跟進提出更高要求,而且會面臨耗時長、成本高的問題,訴訟期間的影響制約空前提高。
(一)虛擬貨幣對法律秩序的沖擊。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虛擬經濟的發展,虛擬貨幣得到迅速發展,跨境流動日益頻繁,在方便國際間支付的同時,如何防止利用虛擬貨幣進行洗錢、賭博、逃稅等非法交易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嚴峻問題。大量的利用虛擬貨幣進行的網絡行為,嚴重影響著一國的金融、稅收等管理秩序,極易對國家經濟穩定和安全造成巨大沖擊,破壞已經成型的法律秩序體系。
(二)從法治精神看虛擬貨幣立法的必要性。
法治精神包括良法和守法,其中良法是守法的前提。作為良法要求的民主、自由、平等、文明、秩序、效益與合法性要求的實現依賴于成型、完備的立法體系,因此要對虛擬貨幣進行規制,避免其游離于法律之外為不法者所利用,就必須進行相關立法,明確虛擬貨幣發行、流通流程、監管職責、法律承擔等相關內容,切實保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從刑法理念看虛擬貨幣立法的必要性。
刑法理念的基本內容之一的法律主義,要求規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須是成文的法律,正所謂“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網絡犯罪因其虛擬性有別于傳統自然犯罪,對于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定、辨別更錯綜復雜。因此,利用虛擬貨幣進行相關活動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何種犯罪以及罪行輕重,必須由成文的法律加以規定,明確犯罪的罪質及罪量問題。
(一)健全完善配套法律法規。
法律規范總是對已有社會現象加以約束,因此滯后性就在所難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金屬貨幣、紙幣等傳統貨幣也在不斷發展、演變中,而非一成不變。考慮到貨幣在一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建議相關立法、執法部門要不斷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規,尤其是關于具體執行的相關規定。雖然中國人民銀行、工信部、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曾在2013年12月3日聯合下發了《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但對于違反后的法律責任承擔問題沒有提及,同時對于提供比特幣登記、交易等服務的互聯網站并非絕對禁止,只是要求其在電信管理機構備案,至于防范比特幣可能產生的洗錢風險則主要落在中國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和互聯網站身上。筆者認為,該通知過于原則、籠統,實際上提供虛擬貨幣服務的互聯網公司、第三方交易平臺、虛擬貨幣使用者以及監管機構都是相關責任主體。只有對各虛擬貨幣流通交易主體進行嚴格的法律規范才能保證其交易的安全和流通的順暢。
(二)嚴格落實監督管理職責。
在當前的法治環境下,祈求任何組織、個人完全依法行事是不現實的,即使是在法治發達的國家,違法犯罪也時有發生,因而要保證法律秩序的統一,監管主體的引導、幫助與促進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使得虛擬貨幣已經開始進入現實的流通領域,即便其貨幣地位尚不為國家認可,但也不妨礙其可以用于價值衡量,并進行支付、流通的效能。為保證虛擬貨幣處于良性發展中,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監管就成為產生良好社會經濟效益的關鍵之舉。在對虛擬貨幣的監督管理機關選擇時,我們已經看到了工信部、文化部、商務部、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在解決虛擬貨幣發展過程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時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但是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不難看出,這種分散的管理模式最終導致監管效用不能真正發揮。在這種背景下,筆者認為作為國家貨幣管理最高機關的中國人民銀行應當擔負起監管虛擬貨幣的重任,在央行貨幣監管系統項下設立專門的部門執行虛擬貨幣的全面監督和管理,集中權限的同時也能保證權力的有效行使,杜絕多頭監管引發的權責推諉現象。通過法律、技術層面要求,保留網絡交易記錄,以便后續追查。
(三)構建國際間的聯防機制。
貨幣全球化是未來的大勢所趨。網絡用戶的跨國籍性為虛擬貨幣走向國際社會創造了主體條件;互聯網的無國界化為虛擬貨幣走向國際社會創造了現實條件;互聯網支付的跨國交易為虛擬貨幣走向國際社會創造了載體條件。虛擬貨幣的匿名性和虛擬性使得不法分子可以通過虛擬貨幣的國際流通來掩蓋非法資金的流動,虛擬貨幣國際化為跨國犯罪行為埋下了深深的隱患。因此,有必要加強國家間的合作、交流,了解虛擬貨幣犯罪的最新進展,相互學習在打擊虛擬貨幣違法犯罪活動中的有益經驗和做法,尤其是建立虛擬貨幣國際流通法律沖突解決機制,搭建司法協助平臺。通過強強聯合,共同打擊利用虛擬貨幣進行的跨國犯罪行為,維護國際間各國的共同利益,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
F830.2
:A
:2095-3151(2014)68-0060-05
江蘇省高校哲社基金項目“房地產稅負轉嫁、市場結構與政府規制研究”(2013SJB790026);南京財經大學公共財政研究中心重點項目“江蘇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的公平與效率研究”(JD2013006);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適齡人口變動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影響研究”(C-a/2011/01/21);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大學畢業生職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C-b/201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