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軍,宋茂華,李新陽
(1.荊楚理工學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湖北荊門 448000;2.湖北文理學院鄂北區域發展研究中心,湖北襄陽 441053;3.荊門市人民政府研究室,湖北荊門 448000)
“中國農谷”現有產業現狀分析及提升策略
丁建軍1,宋茂華2,李新陽3
(1.荊楚理工學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湖北荊門 448000;2.湖北文理學院鄂北區域發展研究中心,湖北襄陽 441053;3.荊門市人民政府研究室,湖北荊門 448000)
中國農谷建設,產業發展是關鍵。荊門是農業大市,湖北糧倉,農業資源優勢明顯,主要農產品在全省占據重要地位。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制約,糧食、油料、棉花、畜牧、水產養殖以及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還存在諸多發展難題,在中國農谷建設的戰略背景下,這些產業亟待提檔升級。
中國農谷;產業遴選;提升策略
中國農谷現有產業以糧食、油料、棉花、畜牧、水產養殖以及農產品加工等為主。近年來,這六大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前景廣闊,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亟待提升。在中國農谷建設的重大歷史背景下,六大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是種植面積大,品種多。荊門市常年種植面積500多萬畝,2012年糧食生產面積522.4萬畝,占農作物總面積的59.6%;糧食總產達到了255.7萬噸,總產量位居全省第四位,農民人均占有糧食1 347.8公斤,位居全省第一。稻谷面積約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55%,稻谷產量約占糧食總產的73%。糧食種類多,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是荊門四大主要糧食作物,還有薯類和其他雜糧。稻谷面積約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55%,稻谷產量約占糧食總產的73%。二是糧食生產模式不斷創新。目前全市已正式注冊優質稻生產協會30個,吸收會員2萬多人,已初步形成了“企業+協會+基地+農民”的產業化運作模式。三是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荊門市是全國農機化示范市,截至2012年末,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404.1萬千瓦,居全省第3位;插秧機保有量8 182臺,收割機保有量11 981臺,均居全省第1位;全市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了6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四是加工企業數量多、帶動能力增強。截至2012年底,全市谷物磨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2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8家。京山國寶橋米、沙洋洪森、鐘祥宏發和湖北興農四家糧食加工企業建立了穩定的糧源基地。湖北國寶橋米有限公司生產的國寶牌大米是湖北第一家中國地理標志產品,200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名米”,“玉荷”和“洪森”大米商標均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相當一部分溝渠淤塞,病險水庫較多,排灌設施老化、裝機容量不夠,排灌溝渠毀損嚴重,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加上水土流失嚴重,有機肥施用不足,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過度利用,產出率難以提高。二是基地標準化程度不高,中高檔優質稻品種不夠多,規模不夠大,專用糧品質還不能滿足加工業的要求。三是糧食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加工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研發能力普遍不強,產品比較單一,品牌不夠響,科技含量不高,資源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效率較低,附加值不大。四是糧食初加工能力過剩。不少地方盲目上馬糧食加工項目,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問題,大多數企業開工不足,效益不高。
一是全球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據聯合國預計,世界人口每年以1億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80億[1],而我國人口稍后也會達到峰值15億。人口的增長,使全球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與之對應的是全球耕地資源、淡水資源的減少以及氣候環境的惡化、地質災害、農業污染等,糧食減產和價格上漲的趨勢將不可避免。二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批農村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而使一部分人的農產品消費從“自給型”轉變為“商品型”,不僅增加了農產品消費需求,而且迫使一些大中城市及周邊地區逐步退出糧食生產甚至農業生產領域。由于消費水平的提高,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消費持續增加,將進一步加劇糧食緊張。三是荊門市糧食生產有很大的提升潛力。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鐘祥和沙洋轄區內的30萬畝漢江灘涂地和部分旱地可改種玉米、馬鈴薯等旱雜糧。因地制宜擴大早晚連作面積,水稻種植面積可得到穩定增加。改造160萬畝低產田有望增加糧食產量。大力推廣超級稻特別是“綠色超級稻”,將使水稻畝產提高10%~20%。調整種植結構,因地制宜擴大玉米種植面積也可提高荊門市糧食產量。
(四)提升對策
一是以糧食增產為主攻方向,加強糧食優良品種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大力推廣高產品種。二是以提高糧食品質為目的,大力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穩步推進有機稻種植面積。三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加快推廣節本增效新技術。四是以加工龍頭企業為依托,按照“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實行市場化運作,進行訂單生產,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五是堅定不移地推進“一袋米”工程,全力打造“湖北一袋米”。
一是種植面積大。荊門市油菜種植面積保持在113千公頃左右,單產達到2 200公斤左右,總產量穩定在25萬噸上下。目前種植面積約占湖北1/10,單產是全國的1.5倍,總產量約占湖北1/7,屬油菜高產區,栽培品種已基本實現雙低雜交化,有“世界油菜看中國,中國油菜看湖北,湖北油菜看荊門”之說。二是加工能力強。全市各級油脂加工企業近百家,年加工總能力在40萬噸以上,其中日產30噸以上的企業有17家,已涌現湖北日月油脂等國家級龍頭企業。
一是初加工能力嚴重過剩。目前全市各級油脂加工企業近百家,年加工總能力在40萬噸以上,但實際產量只有26萬噸。二是副產品開發利用不足。每年約15萬噸低硫苷菜籽餅粕可提煉成濃縮蛋白,或直接轉化成配合飼料,促進養殖業發展,形成大農業的良性循環,或提煉植酸、多酚等物質,或采取低溫冷榨工藝改善菜油質量,將會使油菜籽的商品價值增加幾倍甚至幾十倍,但目前利用不足。三是油菜籽市場長期低迷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國際市場油菜籽價格對國內沖擊較大,如2013年,進口菜籽油到港成本價9 800元/噸,比國內菜籽油低600至800元/噸。加上種植油菜以人工為主,勞動強度大,油菜持續發展遇到挑戰。
一是國內外的油脂市場發展空間巨大。我國每年都在大量進口油菜籽,目前我國自產菜籽油約只占植物油的40% ~45%(權威專家認為達60%左右為宜),再加上養殖業對飼料蛋白的大量需求,我國非轉基因油菜籽的需求量還將大幅增加。在國家繼續出臺保護價收購政策,防止油菜精深加工的國際壟斷控制,限制轉基因大豆油和劣質食用油(如棕櫚油)大量進口的基礎上,油菜生產地位凸顯。二是油菜籽品質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在油菜品質育種上,已從“雙低”上升為“四高四低”,雙低菜籽油逐步被公認為最有利于健康的理想食用油;在適應栽培要求上,選育高效、低耗、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油菜品種,也就是產量高、抗逆性強、生產效率高和生態安全。三是油菜單產還可以大幅提高。荊門市油菜單產水平處于全省或全國的中上游位置,但縣、市、區之間不平衡,高低產間差距大。若大幅度提高油菜生產機械化水平,實現平衡增產,荊門市油菜單產水平即可再上一個臺階。四是轉化增值潛力巨大。目前,荊門市油菜加工增值率不到1∶1,依然停留在粗加工水平。通過深入實施湖北“一壺油”戰略,將全市30萬噸菜籽加工成精品雙低菜籽油、色拉油、人造奶油等高品位的植物油,并將菜籽餅粕進行深加工,附加值將會大大提升。
一是增加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充分利用農業綜合開發和國家商品油菜生產基地建設等項目,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改造中低產田,確保現有耕地能抵御或減輕各種自然災害,旱澇保收。并在機械化使用程度、提高生產效率、開展精深加工上做好“大文章”。二是擴大面積,提升品質。進一步挖掘冬閑田、坡荒地和灘涂地面積,穩定和適度擴大油菜生產,油菜生產總體應該大穩定、小調整,保證結構性平衡。發揮傅廷棟院士工作站以及華中農業大學、中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技術優勢,在油菜育種、產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著力改善品質,提高產量和出油率。三是普及優良品種,推廣種植技術。建設市級統一穩定的良種繁育基地,有效縮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增效作用。“品種+農藝+農機”多元結合,廣泛開展輕型、節本、增產、高效栽培技術、栽培模式和機械化生產的引進探索和推廣,同時發展套種技術,提高復種面積,實現高產高效。四是強化保障措施,完善流通體系。增強農業政策的可操作性,舉強扶弱,粗細得當,避免“重糧輕油或重油輕糧”帶來的大起大落。要加固農技推廣網絡,開拓加工、流通市場,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加快形成油菜大市場、大流通格局。
一是單產高。荊門市棉花種植區域主要集中于平原棉區,2012年棉花面積53.13萬畝,皮棉單產92.68公斤/畝,總產49 240噸,面積、總產均居全省第四位,單產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優質棉品種覆蓋率達96%以上。二是科技應用不斷深入,合作社帶動能力強。全市累計推廣雙抗雜交棉(抗蟲、抗病)251.6萬畝,優質棉品種覆蓋率達96%以上;推廣無土基質育苗移栽等輕簡化育苗移栽技術10.3萬畝;推廣棉田測土施肥102.5萬畝次;推廣棉花綜防病蟲草技術262.1萬畝次。推廣彩棉訂單種植6 000畝,棉農累計增收117.8萬元。全市成立了鐘祥市棉花協會等12家專業合作組織,網絡會員或社員近6萬戶,推動了棉花產業的發展。三是產業化配套日臻完善。已健全“基地+農戶+協會(專業合作社)+公司”的棉花產業化模式,以國家級龍頭企業荊門市眾和紡織有限公司為主的棉花紡織加工、以李寧工業園為主的棉織品成品和棉混紡織成品加工已全部配套,為全市棉花產業向縱深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弱化。近年來盡管國家出臺棉花臨時收儲政策,還有良種補貼,但沒有其他配套政策,低產田改造、土地平整、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傾向糧區,棉區基礎設施老化現象嚴重,導致主產棉區棉農生產積極性不高,棉花新技術推廣受到影響,棉花生產不穩。二是品種“多亂雜”。近幾年,全市棉花品種“多、亂、雜”現象愈演愈烈,這給棉花生產、收貯、加工和紡織工業帶來了困難,導致原棉品質不高。三是機械化程度低。棉田除耕整或部分噴藥采用機械化操作外,其他環節管理都需人工作業,勞動強度偏高,棉花面積難以大幅提高。
一是世界對各種纖維的需求將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世界市場對纖維的需求將增長,經預測,棉麻等纖維的消費量在2015年將達到5 395萬噸,比2008年的產量4 351萬噸增長24%。紡織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性能特種纖維、超高強、耐高溫、耐磨的纖維已成為軍工等行業的重要材料,特種功能性纖維成為紡織服裝高附加值的基礎,綠色環保纖維成為新世紀的發展方向。二是紡織原料國內價格已與國際價格接軌,促進了紡織原料生產和流通的發展,為增強荊門市紡織品服裝競爭力打下了良好基礎。三是荊門市漢江沿岸和漢宜路沿線平原區的20萬畝優質棉生產基地建設成效顯著,棉花品質好。全市紡織、服裝企業眾多,且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成本低,非常適合發展紡織服裝業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
一是強化科技支撐,實現高產優質高效。在加快突破性新品種推廣基礎上,重點推廣栽培新模式、棉田機械作業等八大植棉技術。二是加快建設高產棉田,穩定優勢產區棉田面積。重點開展土地平整、田間溝渠硬化、排灌設施配套、病蟲防治設施建設、棉田土壤改良等項目,著力穩定52萬畝棉田面積。三是加強重點項目建設。加快15個萬畝高產創建示范鄉鎮建設。作為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的基地,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全市棉花單產過雙百斤。加強試驗示范基地建設,重點建設千畝棉花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大力發展棉稈粉碎加工、棉籽殼種植食用菌等棉花循環產業項目建設。四是加強棉花產業品牌建設。依托眾和紡織、金漢江、偉嘉紡織、維新紡織、李寧工業園、華爾靚公司等企業,打造具有荊門特色的中國農谷紡織服裝品牌。
一是規模養殖數量大,品種多。2012年,全市畜禽規模養殖場(戶)共15 914家。其中,生豬規模場8 968家,共出欄商品豬374.68萬頭;蛋雞規模場2 705家,共存籠蛋雞1 813.7萬只;肉牛規模場498家,共出欄商品牛9.90萬頭;肉羊規模場1 636家,共出欄肉羊34.34萬只。畜牧業產值100.0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316.65億元的31.58%,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畜牧業占7.50%。蜂蜜產量在全省排第一位,生豬第六位,肉牛第三位,肉羊和家禽排第七位。全市共創建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共計233個,其中,國家級14個,省級58個,市級58個,縣級103個。二是龍頭企業加工能力強。市級以上農業(畜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2家,畜禽產品加工規模企業140家(過億元企業28家)。畜禽加工總產值223.73億元,與牧業總產值之比為2.08∶1。三是知名品牌多。注冊商標52個,其中湖北名牌產品9個,湖北著名商標8個。打造了“陳灣”牌活大豬、“蛟龍”牌鹽皮蛋、“咯佳果家”牌雞蛋、“溢春園”牌蜂蜜、“白鹿春”牌鹿制品等品牌。
一是良種選育、標準化養殖和疫病防控等新技術研發力度不大,養殖污染嚴重。二是深度開發水平低。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不高,表現為大量活畜活禽直接外銷,與畜產品相關的上游、下游產業之間聯系松散。三是規模畜產品質量安全不太穩定。部分畜禽龍頭產業沒有建立嚴格的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追溯體系,標準化生產程度較低。
一是國內外畜牧業將快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類食品消費量呈逐年下降趨勢,飲食結構中肉蛋奶的消費比重逐年上升,許多歐美發達國家牧業占農業產值的比重都在60%以上,未來我國畜牧業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將會超50%,養殖業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二是禽肉的消費比例將大幅上升。湖北省居民人均動物性蛋白攝入量低于全國水平,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禽肉營養豐富,幾乎包括了人們身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成份,預計未來五年,世界禽肉消費量占肉類消費量的比例將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國際消費需求十分強勁;2011年我國單是雞肉消費量就達到了1 258萬噸,預計2015年將達到1 551萬噸。目前,我國雞肉主要出口日本、韓國和俄羅斯,而全球需要進口雞肉的國家有200多個。三是由數量型向質量型和多樣型轉變。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城鄉居民對畜產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畜牧業養殖將以傳統家畜為主轉變為全面利用各種動物資源。近年來,特種養殖和野生動物馴化技術發展很快,人類需求的多樣化和遺傳工程的新成果,使全面利用各種動物資源成為可能。
一是推進畜禽良繁體系建設。加快種豬企業建設步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產品競爭力。依托屈家嶺陳灣、東寶齊笙、鐘祥牧原、沙洋正邦、京山金農谷等打造全省乃至全國一流的生豬良種繁育基地。大力推廣人工授精技術,努力實現縣級建站、鎮級設點、村級有品改員的目標。在牛羊發展方面,以荊門市畜牧技術推廣站為主體,健全人工授精網絡;在種牛繁育上,依托漢江牛業、科牧公司、湖北荊源、華中農業等建設全國一流的種牛繁育基地;在種羊繁育上,以景陽公司為核心,打造全省最大的波爾山羊良種繁育基地;在種禽場發展方面,以湖北神地、荊門仙羽和湖北青龍湖等為龍頭打造全省一流的禽類良種繁育基地。引進和推廣一批畜禽優良新品種,搞好地方畜禽良種保護與開發,強化種畜禽管理,依法實行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二是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按照由食糧型畜牧業向節糧型畜牧業轉變、由種草養畜向秸稈養畜轉變和由養牛役用向肉用、奶用轉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突破性發展草食畜禽。依托荊門市豐富的秸稈資源,增強牛羊肉生產能力,重點支持沙洋縣建設肉牛養殖大縣,東寶區創建現代肉羊養殖示范區,扶持天越、潤羽、馬嘉嶺等6個萬只規模羊場及祥牛、科牧等5個萬頭規模牛場建設,示范帶動全市牛羊產業發展。三是強化科技支撐。重點扶持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研發生產新工藝和高附加值產品,如加快湖北潤紅肝素鈉、湖北神地丙酸鈣和湖北祥牛酶制劑生產建設步伐,提高產業競爭力。推進科技服務創新,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平臺,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發揮院士工作站的科技引領作用,加大良種選育、標準化養殖和疫病防控等新技術研發力度,加快破解養殖污染等發展難題。四是立足規模化、標準化和自動化,發展冷鏈物流。生豬加工在大力發展精細化、小包裝豬肉和冷鮮肉的同時,著力開發火腿、香腸、熏(臘)肉和豬肉罐頭等,提高豬副產品的利用率;肉禽除穩定發展分割加工外,大力發展鹵、烤、醬腌禽肉制品和休閑食品,發展羽絨產品,開展禽副產品綜合利用;禽蛋在發展保潔蛋的同時,適度發展皮鹽蛋,努力開發溶菌酶及蛋清、蛋黃粉等深加工產品;牛肉發展干、鹵制品;牛奶著眼省內市場,蜂產品面向國際市場,發展優質安全產品。
一是數量大,特色品種多。荊門市資源稟賦好,水域類型多,發展水產養殖條件優越。2012年實現放養面積126萬畝,完成水產品產量46.42萬噸,實現漁業產值54.86億元,僅次于荊州、武漢。“龜鱉、蝦蟹、鰍鱔、大鯢”四大特色養殖成效顯著,小龍蝦養殖面積達到45萬畝,養殖大鯢6萬多尾。二是健康生態養殖扎實推進。全市共創建了17個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8個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三是水產品加工快速發展。全市水產品加工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4家,加工能力達到10萬噸。2012年加工水產品9萬多噸,產值22.7億元,實現出口創匯5 500萬美元。湖北楚玉食品有限公司小龍蝦年加工能力達到3萬噸,去年出口創匯4 200萬美元,東湖水產公司年加工量達3 000噸,實現產值3 000萬元。
一是科技服務能力不強。一些先進水產養殖新品種、新技術的普及推廣難度大,漁業生產投入不足,名優特水產養殖產量不高,僅38.9萬噸,高價值魚類比重小。二是漁業基礎設施薄弱。大多數漁業設施老化、標準及病害檢測等支撐體系相對落后,漁業生態環境修復困難,水產現代化、工廠化養殖規模小,單位產量、產值不高,相較荊州市1 193斤少522斤。三是水產品深加工能力不足。2012年荊門市水產加工量9萬噸,加工產值22.7億元,分別居全省第四位、第五位。加工龍頭企業少、規模小,初級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產品單一,綜合利用率不高,創匯過1 000萬元的屈指可數。
一是國內外水產品消費呈上升趨勢。水產品富含優質蛋白、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結締組織含量遠比畜肉少,魚類肌纖維較短,蛋白質組織松散,水分含量高,極易被人體消化吸收,是人類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把營養性需求作為食品消費的第一需要,水產品的消費比重上升是大勢所趨。我國加入WTO后,有利于水產品加工業利用國外資源,擴大出口。二是名特優水產品養殖將穩步增長。龜鱉、蝦蟹、鰍鱔、大鯢等特色養殖規模將不斷發展。三是水產養殖模式不斷創新。除傳統的水庫湖泊、精養魚池養殖之外,蝦稻連作、稻魚共生、稻鱉共生等養殖模式迅速發展。四是水產品加工出口將大幅度增長。水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前景十分廣闊,開發冷凍、即食、保健、快餐、休閑等系列水產品的加工制造業將會蓬勃發展。
一是著力推進漁業結構調整。根據荊門市經濟發展戰略,合理、科學地整合全市水產業的布局、結構。保證大宗品種常年供應市場的任務,加速發展名特優品種養殖,不斷擴大養殖規模,盡快形成品種優勢與區域優勢;加快調整水產加工業結構,努力開發速凍、調味品、飲料水產制品,提高水產品的附加值;加快推進與都市農業發展相協調的休閑漁業。二是著力開展漁業生態養殖。大力發展湖泊水庫有機水產養殖、池塘生態健康養殖、工廠化設施漁業以及稻田漁業,把植物和動物、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物質和能量良性循環轉化,大幅度提高養殖單產和經濟效益。三是積極推進漁業產業化進程。繼續以“公司+基地+農戶”為基本模式,大力培植水產龍頭企業、龍頭基地,發展水產深加工。重點支持湖北興祥、湖北楚玉、東湖水產等加工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將湖北興祥、湖北楚玉打造成10億元加工企業,將東湖水產打造成5億元加工企業。四是大力實施“科技興漁”戰略。要以“院士工作站”為引領、以“院局合作”為平臺,以23家苗種繁育企業為載體,加大大鯢、泥鰍、黃鱔、小龍蝦等苗種繁育的科技攻關力度,擴大“中科3號”等名特水產品的苗種繁育規模,把荊門市打造成特色水產種業大市。加大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度,建立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達到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到戶到塘。五是以出口為導向帶動水產養殖業和加工業發展。推進“四大家魚”等大宗水產品加工分割,大力發展系列魚制品、風味食品、速冷調理制品、模擬食品和保健制品等,開發淡水魚加工副產品;小龍蝦以發展速凍整蝦和凍蝦仁產品為重點,利用蝦殼等廢棄物生產甲殼素,利用魚鱗、蝦殼生產膠原蛋白等深加工產品,創新水產加工食品包裝,開發其它種類水產加工品,形成從養殖—初加工—精深加工—生物制品—終端產品,以及包裝、物流等全產業鏈經營。
一是發展速度持續加快。進入“十二五”以來,荊門市農產品加工業迅猛發展,2011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604億元,同比增長58.7%。201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804.37億元,比上年增長33.2%。二是加工程度持續加深。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逐年提高,2009、2010、2011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分別為 0.66 ∶1、1.56 ∶1、2.1 ∶1,2012年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2.54∶1,位于全省前列。三是對工業增長貢獻持續加大。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7%,同比增長33.2%,高出全市工業平均增速12個百分點,成為僅次于石化產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四是龍頭企業持續壯大。目前,全市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96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0家,國家級6家;年銷售收入過5億元企業14家,過10億元企業6家,過30億元的2家。五是園區建設持續推進。全市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形成了4個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園區:即以中糧祥瑞、雨潤、匯源、新美香為核心的鐘祥農產品加工業園區,實現銷售收入120億元;以洪森實業、龍池米業、楚玉食品為核心的沙洋農產品加工業園區,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以國寶橋米為核心的京山橋米產業園,實現產值近120億元;以寶源木業、眾和紡織、金龍泉為核心的東寶森工科技產業園,實現產值近60億元。六是精品名牌持續增多。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品牌5個,其中“中國名牌產品”2個,“中國馳名商標”3個;湖北省名牌產品22個,湖北省著名商標20個;全市有效使用農業“三品一標”的有168個企業441個產品。
一是企業平均發展水平偏低。“鋪天蓋地的多,頂天立地的少”;同質企業多,創新型企業少;配套基地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精品名牌不多。2012年,荊門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工業產值為26 200萬元,比全市工業平均水平低1 533萬元,在產出能力、裝備水平方面有較大差距。除紡織業平均發展水平較高外,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均與全市平均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家具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平均發展水平與全市平均水平相距更遠,基本處于規模小、產業低、效益差的狀況。二是食品、飲料等銷售利潤率高的行業發展不夠。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顯示,在全球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業中,食品、飲料和煙草工業占據主導地位,其在世界增值總額中的比例在1994年就達80%左右。截至2012年,荊門市食品制造業企業個數僅有18個,占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5.9%,工業銷售產值占總量的5.7%,主營業務收入占總量的5.8%;飲料行業企業個數3個,占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不足1%,工業銷售產值占總量的0.67%,主營業務收入占總量的0.7%。三是全市農產品加工業行業發展不平衡。農產品加工業布局和產業布局主要集中在谷物磨制、植物油加工、紡紗這些大宗農產品上,蔬菜、水果和堅果加工、屠宰及肉類加工、水產品加工、調味品、發酵制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生物制品制造等產業發展水平還較低,占全省同類產品總量的份額也較少。2012年,全市大米產量597.9萬噸,小麥粉產量75.2萬噸,食用植物油產量87.7萬噸,飲料酒產量316 716千升,鮮、凍畜肉產量9.76萬噸,而罐頭產量僅7.09萬噸,軟飲料產量23.7萬噸。四是養殖業和水產業的原料供給水平不能滿足工業化生產的要求。2012年,全市鮮、凍畜肉的產量為9.76萬噸,冷凍水產品8 577噸,占全省總量不到5%;這些均表明全市養殖業提供的原料還不能完全達到工廠加工所要求的規模化、商品化水平,致使加工產品產量占全省份額也比較少。五是初加工產值比重大,二次以上加工產值比重小。201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804億元,農副食品加工業占農產品加工業比重達65.1%,但主要以初加工為主,二次加工產值比重較低。
21世紀初,我國農產品加工市場需求仍將保持剛性增長態勢。一是新增人口將產生新的需求。預計到2015年以前,全國人口仍將以每年1 000萬左右的速度遞增,到2030年,全國人口將達到最高峰,預計為16億左右[2],比目前凈增加3億人。按目前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計算,僅滿足新增人口基本需求,農副產品生產能力就需再提高1/4左右。二是從國內市場需求看,我國農業生產將面臨廣闊的發展空間,這與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農業生產長期過剩、國內需求嚴重不足形成強烈反差,我國農副產品將長期處于供給偏緊的狀況,農副產品市場需求將保持持續增長。三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城鎮居民家庭在外就餐趨勢增強,目前,城鎮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已達到11.8%。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居民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和小城鎮的發展,將為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食品工業的發展創造出巨大的市場空間。四是隨著農業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將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的水果、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等農副產品,擴大這些農副產品的加工出口。
一是整合資源,發展產業集群。鼓勵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推動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資源整合,組建大型企業集團,使龍頭企業真正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力軍。壯大農民合作社,大力發展聯合社,提高組織化程度,積極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二是發展優勢產業,做強加工園區。堅持“突出特色、做大做強”的原則,準確定位產業導向,彰顯優勢,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京山縣重點打造橋米產業特色,鐘祥市重點打造食品產業特色,沙洋縣重點打造糧油產業特色,東寶區重點打造森工產業特色,掇刀區重點打造服裝產業特色,屈家嶺管理區重點打造果蔬加工產業特色。三是加強科技創新,提升現代裝備水平。積極引導和支持農產品加工領軍龍頭企業增加科技創新投入,建設各類工程研究中心,提高核心競爭力;支持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先進的技術、工藝、設備、人才和管理,加快關鍵技術產業化、工程技術本土化步伐;采取多種形式打造校企合作平臺,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提升行業整體水平。四是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名牌精品。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抓手,圍繞主導產業,加快培育具有荊門特色的農產品加工品牌。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申報馳名商標、名牌產品、原產地標識、地理標志,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控制可追溯制度,健全檢測體系,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從原料生產到產品銷售的標準化建設,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讓中國農谷農產品成為消費者的放心食品。
[1]李釗.地球人口突破70億大關 2025年將達80億[EB/OL].(2011-08-25)[2014-02-19].http://discovery.163.com/11/0825/09/7C9UAKLF000125LI.html.
[2]王學萌,郝永紅.中國總人口灰色動態預測結果的驗證與分析[C]//第16屆全國灰色系統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2008.
F327.632JM
A
1672-0768(2014)02-0026-07
2014-03-27
湖北省教育廳2014年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國農谷主導產業選擇及發展策略研究”(14D080)
丁建軍(1967-),男,湖北京山人,荊楚理工學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農村社會學;
宋茂華(1970-),男,湖北京山人,湖北文理學院鄂北區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農村經濟學;
李新陽(1971-),男,湖北京山人,荊門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政府政策。
[責任編輯:盧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