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勇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區域R&D績效及其與經濟增長的關聯研究
——基于文獻研究的視角
萬勇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區域R&D績效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學術界多采用研發人員、R&D經費支出等指標來衡量區域R&D投入,采用專利產出來衡量區域R&D產出,采用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法等方法來評價區域R&D效率。在區域R&D績效評估具體模型選擇上往往使用參數模型或非參數模型。早期研究表明,市場結構和企業規模大小是制約區域R&D績效的重要因素;而近期研究則表明,區域R&D績效影響因素是多元的,并且這些因素可能會隨時空的變化而效應有所不同。在區域R&D績效與經濟增長關聯方面,微觀層面的研究強調了創新績效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宏觀層面的研究則強調了區域R&D績效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本文最后對相關文獻進行了簡單述評,闡述了這一領域國內外研究動態。
R&D績效;區域經濟;技術創新;企業競爭力
當今時代,技術創新已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研究與發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作為技術創新活動的關鍵,通過創造性運用科技新知識或對技術、產品和服務進行實質性改進而獲取新的福利,對企業、區域乃至一國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企業R&D水平,彰顯的是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區域R&D水平,體現的是該地區科技與經濟發展實力;而一國的R&D水平,展現的則是該國的科技與經濟發展總體能力。區域R&D績效是衡量特定空間范圍內的R&D投放量與產出量比例關系的指標,能有效監測區域科技投入商業化、市場化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效益狀況,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變量。
近年來,中國R&D經費投入增長迅猛。2012年全國R&D經費為1024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97%,比2011年增長了17.9個百分點。從區域角度看,2012年,R&D經費絕對值居前五位的分別是江蘇省、廣東省、北京市、山東省、浙江省,五省市R&D經費均超過了700億元,其中位居第一位的江蘇省更是高達1287.9億元。每年大量的R&D經費投入直接資助或間接引導了眾多科技項目的開展,有力促進了全國及各區域科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
R&D活動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特征,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基礎以及R&D投入方向、方式與用途各不相同,必然會使不同區域的R&D績效產生差異。比如,哪些區域R&D績效高、哪些區域R&D績效低呢?影響區域R&D績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我們采用何種方式來評估不同空間的R&D績效呢?進一步,可能會問,不同區域R&D效率對當地經濟增長速度、增長質量產生了何種影響?諸如此類思考,形成了學術界對區域R&D績效及其與經濟增長關聯問題研究的起點。
本文將在綜合整理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從區域R&D績效評估體系、區域R&D績效的影響因素、區域R&D績效與經濟增長的關聯等方面展開論述,并對區域R&D績效及其與經濟增長關聯問題的研究文獻進行簡要評述,闡述這一問題的學術動態。
1.區域R&D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在指標體系方面,Lee(1996)建立的R&D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R&D投入、中間過程、產出和結果等環節;Cordero(1990)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評價R&D活動的效果,即公司戰略層面的全面績效、商業層面的市場績效和R&D投入效率方面的技術績效。肖敏、謝富紀(2009)[1]提出可以從R&D輸入和R&D輸出兩個方面來衡量R&D績效。劉新同(2008)提出可以從研發經費相對規模、研發人員相對規模、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相對規模、主要檢索工具收錄論文相對數量、授權專利相對數量、技術市場相對規模、新產品產值相對規模等方面來建立指標,衡量R&D活動的績效。
在區域R&D績效評估的具體指標選擇上,一些人認為研發人員和R&D經費支出能合理地衡量R&D投入程度,比如Adams(2002)[2]使用行業內科學家數量作為研究基礎知識儲備對工業產量影響的變量。肖敏、謝富紀(2009)采用R&D人員全時當量、R&D資本存量來測度區域R&D資源的投入效率。當然,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直接使用R&D經費支出數據作為測量R&D投入程度的指標。而具體到衡量R&D產出的指標,一些人傾向于選擇專利產出指標,一是因為專利數據具有較強的可獲得性,二是因為專利產出畢竟是通向商業應用的最近的一座橋梁,所以專利數據成為較早應用于研究區域R&D績效的指標,如Verspagen Schoenmakers(2004)對歐洲跨國企業創新能力的研究中就采用專利產出指標。肖敏、謝富紀(2009)采用專利申請受理量來衡量中國區域R&D產出效率。當然,具體指標的使用并不限于專利,段宗志(2012)[3]使用DEA方法研究中國區域R&D效率。該文采用2006-2009年間各省級區域平均R&D累積投入、2006-2009年間各省級區域平均R&D研究人員數作為R&D投入量,而在R&D產出方面,則采用2010年技術開發、轉讓、咨詢與服務成交額、2010年發表在科技期刊上被SCI、EI或ISTP檢索的論文數量、2010年各地區的專利授權量作為輸出量。
2.區域R&D績效評估方法與模型的探索
當前國外對地區R&D效率評估方法,有主觀評價法、文獻計量法、投入評價法、多層次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DEA)等,這些評價方法各有所長、各具特征。以主觀評價法為例,該方法使用同行評議等主觀賦權的評價方法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采用此方法的代表在國外主要是OECD等國際組織對R&D相關方面的研究。
對區域R&D績效評估模型,目前主要有參數模型(以SFA方法為代表)和非參數模型(以DEA方法為代表)兩類。在參數模型方面,SFA方法充分考慮到隨機因素的影響問題,也便于控制對技術效率的估計,因而對區域R&D的評估較為準確。劉和東(2011)運用SFA法考察1998-2008年間我國30個省市R&D投入產出效率后發現,在影響因素作用下,中國區域R&D短期效率得到提升,中期則處于短暫下降階段,而長期會進一步上升。師萍(2011)以1999-2008年省級區域面板數據為基礎,采用SFA方法,運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的隨機前沿模型測度了1999-2008年我國地區R&D效率及影響因素。蔡翔(2013)[4]構造了科研產出——成果轉化視角的模型,以2000-2008年的Panel Data為基礎,采用SFA方法分析了我國區域R&D效率問題認為,從區域層面看,2003-2007年全國科研產出效率呈上升趨勢,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造成了我國地區科研產出效率普遍降低。在非參數模型方面,基于非參數技術的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將投入產出點映射到空間上,以最大產出或者最小投入為效率邊界,能測算出各點與邊界之間的距離差距程度。如鐘衛(2011)利用DEA法對30省份的R&D數據進行實證發現,從R&D投入產出的效率水平看,東部地區綜合技術效率值最高,西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最低。段宗志(2012)[3]采用DEA方法對中國省級區域R&D效率進行了測度,發現北京、上海在科技產出的方面具有較高的效率,但是在技術創新和專利產出方面效率不足。中部在科技產出的形式和成果的利用方面需要國家的政策扶持以及經濟與科技發展的良好互動。徐建中等(2013)對2005-2010年我國不同區域的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研究表明,不同區域大中型工業企業R&D活動效率的差異正在不斷擴大。從研發投入產出的角度來看,2005、2010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均為非DEA有效的地區有14個省級區域,占總體的46%。在“十一五”期間,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具有高效率的地區數量呈現西、東、中部逐漸下降的趨勢。單春霞(2011)利用DEA法計算我國高新技術產業R&D績效,發現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平均技術效率為0.864,存在13.6%的投入資源浪費。
關于區域R&D績效的影響因素問題分析,早期的研究如熊彼特(1942)、阿羅(1962)等主要是集中在市場結構或者企業規模上。熊彼特[5]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最早提出創新與市場結構之間的關系,認為大企業或壟斷的市場結構特征有助于提升R&D績效。阿羅(1962)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相反的觀點,認為競爭的市場結構能提供更多的創新激勵,因而更有利于提升R&D績效。Acs等人(1969)分析了美國標準產業中的142個創新和42個高度創新的樣本,認為市場力量與大的企業規模促進了合意的動態市場績效,競爭和小的企業規模有時也會促進合意的動態市場績效。中國有學者的研究表明,大企業不一定會推動R&D效率的提升,如蔡翔(2013)2000-2008年的的中國省市面板數據實證表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能抑制科研產出效率的提高。實際上,影響區域R&D績效的因素可能不僅限于市場結構或企業規模。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區域R&D績效受制于多因素影響,并且可能會隨時空的變化而有所不同。Hsieh等(2003)基于美國1975-1996年醫藥和化學產業數據的實證研究表明,美國醫藥產業的企業R&D投入對產業創新績效正效應要遠遠高于化學產業。蔡翔(2013)認為,中國省市的科研產出效率具有明顯的資金推動型特征。另外還發現,政府支持力度和企業R&D投入力度對科研產出效率的提高有促進作用但不顯著,外資吸納能力能顯著促進科研產出效率的提高,政府支持力度、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以及企業R&D投入力度對我國科研成果轉化效率的提高有顯著促進作用,外資吸納能力抑制成果轉化效率但不顯著。馮根福、劉軍虎、徐志霖(2006)[6]對國內35個工業部門的實證研究表明,市場競爭程度、資產規模都與企業研發效率呈負相關關系,而企業利潤與企業研發效率呈正相關。同時,研發投入的增長與行業研發效率呈負相關關系。肖敏、謝富紀(2009)運用面板數據隨機前沿分析法,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R&D資源配置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國際貿易強度、地方政府對科技活動的支持力度等外生性因素,對R&D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
韓新嚴、吳添祖(2003)提出影響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總體績效水平的因素可歸結為影響創新投入的因素、影響創新產出的因素和既影響投入又影響產出的因素。其中影響創新投入的因素主要是指資金、人員、物資、設備信息和技術等投入;影響創新產出的因素主要是創新產品影響。共同影響創新產出和投入的因素則是指創新策略、企業管理組織形式、政府政策和企業外部創新環境等。萬坤揚、陸文聰(2010)基于中國各省際空間科技創新產出的面板數據實證結果,認為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以及創業投資與企業研發結合對中國不同空間的研發績效貢獻顯著,是影響我國研發績效空間分布變化的主要因素。陳海波(2011)以江蘇省企業創新調查數據為基礎,根據調研數據的特點,采用最優尺度回歸模型,對影響企業R&D投入績效的微觀關鍵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企業規模、高新技術企業分類變量、企業家創新意識分類變量、R&D人員投入、R&D經費支出是影響企業R&D績效的關鍵因素。孫早、宋煒(2012)[7]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采用了中國在2000-2009年間制造業數據,結果表明,在中國資本密集型的戰略性產業中,企業R&D投入對產業創新績效的正效應不顯著;不同所有制企業的R&D投入對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是不同的,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R&D投入與產業創新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更為顯著。劉和東(2011)通過對1998-2008年中國30個省市數據,應用隨機前沿函數測度了各區域的R&D效率及影響因素。實證表明,政府資助、金融支持、產學研合作、FDI、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地理區位等都對區域R&D績效有影響,并且這些影響還存在短期、中長期的差異。謝偉、胡瑋、夏紹模(2008)運用DEA方法對我國各省區高新技術產業R&D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進行的測算表明,研發投入冗余以及各因素的非協調發展是也是影響R&D績效的因素。師萍(2011)研究發現,中國區域R&D效率存在明顯的差異,東部高于中、西部,但有逐步縮小的趨勢。從R&D資源投入角度看,R&D效率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資本驅動型、政府對科技活動的支持強度對R&D效率提高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外資依存度和貿易依存度均對R&D效率具有促進作用,且貿易依存度的影響力度略高于外資依存度。工業化水平與R&D效率呈顯著正相關,信息化水平對R&D效率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R&D活動技術無效率程度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
1.微觀層面的關聯
微觀層面的研究強調了創新績效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國外學者在研究R&D投入時所使用的數據時間跨度很大,樣本量也足夠多,他們大多認為R&D投入對企業的生產效率、市場價值及企業業績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Jefferson等(2006)利用1997-1999年5451個中型制造企業面板數據的研究發現,R&D產出彈性約為0.24。Gonzalez&Gascon(2004)研究西班牙制藥業1994-2004年的數據,發現R&D投入顯著影響西班牙制藥企業的生產率和利潤水平。Sharm(2003)發現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與其年銷售收入的增長存在正相關關系。Chauvin&Hirschey(1993)分析了美國1500個企業的數據,發現企業R&D經費投入對企業的市場價值有顯著的正面的持續影響。
國內關于R&D投入與企業業績關聯的態度則大體可分為肯定派和否定派兩種對立的觀點。
國內肯定派認為R&D投入對企業的業績具有顯著的正作用。陳海聲、盧丹(2011)選取了2003-2007年披露R&D投入的654個上市公司,將其劃分為國有控股和非國有控股兩個組別,考察了R&D投入與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增長率和托賓Q之間的關系,發現與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相比,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與企業業績之間的關系更顯著。趙喜倉等(2010)對中國省域制造業R&D知識溢出實證分析發現,中國31個省域制造業創新的貢獻主要由企業R&D投入實現。徐海峰(2012)使用遼寧省2007-2011年上市公司披露的R&D信息,對R&D投入與經營績效關聯問題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認為,R&D投入與企業盈利能力顯著正相關,但是存在滯后效應。R&D投入與企業成長能力也顯著正相關,并且雖存在滯后影響但滯后期的影響逐漸減弱。由于遼寧上市公司整體研發投入不足,因此R&D投入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之間關聯度不高,R&D投入整體上沒有推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
國內否定派則強調由于當前我國企業研發創新能力明顯不強,對經濟發展支持作用不顯著,因此認為R&D投入與企業業績無顯著正相關關系。如王君彩、王淑芳(2008)選取2004-2006年間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提供的數據對企業研發投入和業績的相關性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我國企業R&D投入與企業業績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李濤等(2008)運用中國信息業、制造業上市公司披露的有關R&D信息,研究了行業特征對科研投入的依賴性,并對R&D投入與企業業績關聯進行了分析,發現企業R&D投入與盈利能力之間關聯不明顯。
2.宏觀層面的關聯
除了從微觀層面對區域R&D與經濟的關聯展開研究外,學者們還從宏觀(區域或國家) 層面探討R&D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宏觀層面的研究側重于區域R&D績效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如Jaffe,Trajtenberg and Fogarty(2000)實證表明,產業創新投入的增加不僅可以提高該產業的技術水平,還有助于其他相關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而提升區域內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內生增長學者如Aghion&Howit(1992)、Grossman and Helpman(1991)、Romer(1986、1987、1990)提出了基于R&D的內生增長模型,認為R&D投入水平的提高將加快區域經濟增長。
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區域R&D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研發投入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反過來又可以增加研發投入(王俊、侯守國,2012)。王琴梅等(2011)構建GDP總量分解模型,把GDP變動總效應分為R&D活動效應、結構效應以及效率效應,并由此對1999-2009年我國31個省市區GDP與R&D投入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R&D活動效應對GDP變動總效應的貢獻最大;R&D結構效應對GDP變動的正向影響較為穩定,但不夠顯著;R&D效率效應與GDP增長顯著負相關。王維國、謝蘭云(2009)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R&D投入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實證表明,我國區域R&D投入與經濟發展存在倒“U”型關系,即中等投入區域的R&D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高投入區域R&D投入的貢獻次之,低投入區域R&D投入幾乎沒有貢獻。
而另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不是所有地區的R&D都能有效推動該地區的經濟增長。金祥榮、余冬筠(2010)的實證研究證明,我國中西部地區創新對推動地區經濟增長作用不明顯。而由于受益于該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對知識轉化的顯著貢獻、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以及該地區多樣化的產業類型帶來的技術溢出,東部地區創新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此外,還有學者的研究則表明,不是所有類型的R&D都能有效推動地區經濟增長。嚴成樑、龔六堂(2013)構建了同時包含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R&D驅動經濟增長模型,并運用中國31省區在1998-2009年數據進行實證,結果表明,R&D規模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抑制作用;相對于科研機構和企業R&D支出而言,高等學校R&D支出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顯著。
從當前國內外文獻來看,不同國家的學者從多角度構建了R&D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大體上都認可區域R&D的投入有助于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從研究方法看,學術界測評區域R&D效率的模型無外乎參數模型(SFA方法為主)和非參數模型(DEA方法為主)。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傾向于在區分R&D類型的基礎上測算區域R&D績效,并以此為基點研究區域R&D績效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國外學者Czarnitzki& Hussinger(2004)的研究發現,那些得到政府撥款的企業其專利產出量較高,同時企業研發水平也明顯高于沒有得到政府撥款的企業。一些國內學者傾向于將區域R&D按照投入主體分為政府R&D和企業R&D,并對這兩類投入主體的R&D投入量與區域經濟發展關聯展開研究(王俊,2011[8];曹澤,2011);也有學者如盧方元和靳丹丹(2111)[9]從R&D人員投入與經費投入角度,孫敬水和岳牡娟(2009)從企業、社會科研機構、高校角度區分R&D類型并測算其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度。張艷輝等(2012)以大中型工業企業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政府直接撥款、企業自有資金投入、金融機構貸款的R&D投入等對企業創新效率的影響。研究結論表明,企業自有R&D投入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有著顯著影響,而政府直接撥款和金融機構貸款則缺乏顯著影響。研究認為應該反思政府在企業研發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要把握好對企業研發創新活動干預的程度,應建立健全科技投入體系,促進企業與金融機構的結合,利用金融機構的籌資,加強研發活動資金的投入量,提高資金的投入產出效率。尹偉華(2012)將區域R&D活動分解為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三個子過程并已對我國區域R&D投入績效進行較研究。結果表明,中國高校的R&D活動效率在三大執行主體中最高,企業R&D活動效率與區域總效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科研機構R&D活動效率過低。總體而言,仍然少見區分R&D類型、來源,并比較不同類型、來源的區域R&D績效及其與經濟發展關聯的研究。
從目前文獻來看,國內外研究的主要局限是:第一,在分析區域R&D績效的影響因素方面,對可能的影響因素整體引起的研發效率變動情況很少討論,而且忽略了各影響因素對中間產出效率和最終產出效率的不同作用(陳修德、梁彤纓,2010)。第二,就區域R&D績效評估而言,對區域R&D活動過程的績效及其與區域經濟增長關聯的研究文獻尚為少見。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需要進一步改進,如采用基于非徑向的方向性距離函數(SBM)方法等,測算結果將更加準確(姜彩樓、朱琴,2012)。這些局限或許會成為今后學術界研究的焦點和研究成果的重要突破點。
[1]肖敏,謝富紀.我國區域R&D資源配置效率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J].軟科學,2009(10):1-5.
[2]Adams,J.D.,A.B.Jaffe.Boulding the Effects of R&D:An Investigation Using matched Firm and Establishment Data[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Geography,2002(27):700-721.
[3]段宗志,曹澤.基于DEA的中國區域R&D效率測度及聚類分析 [J].江淮論壇,2012(4):45-49,74.
[4]蔡翔,崔曉蘭,熊靜等.我國地區R&D效率及其影響因素探究——基于“科研產出-成果轉化”視角 [J].軟科學,2013(3):80-84.
[5]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 [M].中文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45.
[6]馮根福,劉軍虎,徐志霖.國工業部門研發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46-51.
[7]孫早,宋煒.企業R&D投入對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來自中國制造業的經驗證據 [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4):49-63,122.
[8]王俊.政府R&D資助與企業R&D投入的產出效率比較 [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6):93-106,146.
[9]盧方元,靳丹丹.我國R&D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 [J].中國工業經濟,2011(3):149-157.
[10]Verspagen,B.,W.Schoenmakers.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Patenting by Multinational Firms in Europe[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4,4(1):23-42.
[11]Jefferson,G.H.,Bai Huamao,Guan Xiaojing and Yu Xiaoyun. R&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J].Economics of Innovationand New Technology,2006,15(4/5):345-366.
(責任編輯:WD)
Research on Regional R&D Performance and its Connection to Economic Growth——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Study
WAN Y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Maoming Guangdong 525000,China)
Regional R&D performan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economic growth.Research personnel and R&D expenditure are always used to measure regional input of R&D in the academic circles.And the patent output is used to measure regional R&D output as well as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or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 is evaluated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R&D.The parametric model or nonparametric model is often selected as specific model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R&D.Early research suggests that market structure or enterprise siz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R&D.The recent research shows that factors influencing regional R&D performance are diverse.These factors may vary with different time and region.In the aspects of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R&D associated with economic growth,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ffect o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s emphasized on the micro level,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R&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emphasized on the macro level.Finally,the paper review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elaborated o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R&D Performance;The regional economic;Technology innovation;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F207
A
1004-292X(2014)01-0118-05
2013-09-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103205);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學科共建項目(GD12XYJ15);廣東省知識產權局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GDIP2013-C04)。
萬 勇(1977-),男,江西九江人,博士后,副教授,主要從事區域科技與經濟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