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周 淼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的新發展對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啟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周 淼
當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對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全面而又深遠的影響。壟斷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所有制結構、產業組織結構和形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新變化,對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也有重大啟示,我們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才能應對國際競爭,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發達國家;壟斷;經濟體制改革
當代資本主義壟斷有了新的變化和發展,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影響是全面而又深遠的,使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所有制結構、產業組織結構和形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針對這種新變化,全面深化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交流,才能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1.壟斷深化、金融化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后,金融壟斷資本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占統治地位的資本形式。當前,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集中向著深度和廣度迅猛發展,壟斷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也在擴大和深化,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也在不斷發展,使大量產業和財富日益集中在少數壟斷寡頭手中,形成了全球性的寡頭壟斷經濟,資本主義也發展到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控制和掌握大量的企業和金融機構,擁有和可以調度巨量的資金,在他們的嚴密組織下,為資本的利益服務。進入20世紀70~80年代以來瑞士蘇黎世聯邦技術學校的專家在對逾4.3萬家公司的數據進行分析后,認為全球近半數的財富掌控于147家彼此間存在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跨國公司手中。參與該課題研究的瑞士學者詹姆斯·格拉特費爾德指出,這相當于不到1%的公司控制著整個網絡四成的財富。這其中大多數為金融機構,進入前20名榜單的就有巴克萊銀行、摩根大通銀行、高盛公司、美林公司、摩根士丹利、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俄羅斯報紙網10月20日報道:《147家跨國公司掌控全球半數財富》,載于《參考消息》,2011年10月22日。在此基礎上也形成了以虛擬經濟全球化為主導的、以美元霸權為中心的世界經濟增長模式和資本積累模式。這種模式越來越少地依賴生產部門和生產資本的價值創造,而越來越多地依賴金融泡沫支撐下財富效應的增長和私人負債的增長來實現價值的增值,最終導致了2008年以來世界金融、經濟危機和世界經濟的持續低迷。
2.金融壟斷資本的所有制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和直接金融迅猛發展,使得金融資本的社會資本基礎增強。養老基金、互助基金、投資公司、保險基金等共同基金是美國和一些發達國家最重要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股權結構出現了股份占有法人化的趨勢,法人取代個人或家族而成為公司股份的主要持有者。機構法人資本屬于社會資本的一種更高級的發展形態,它是社會資本融合生長出來的一種社會資本新形態。但是機構法人行為仍然要受到私人資本所有者的約束并反映著私人資本所有者的利益,它還通過捆綁著中小資本和勞動者儲蓄收入,從而放大了資本權力和控制力,它依然是資本利益的化身,它追求的依然是資本利益的最大化,服從于資本主義的逐利邏輯。由于機構投資者管理資產龐大、投資的公司和項目眾多,通過股東代理表決、謀求董事席位、更換經理等手段實施所有權約束的成本太高,因而機構法人追求的是盡可能的投資回報,而不是謀求對公司的長期和實際控制。這體現的是大金融資本對工業資本支配性的勝利。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家階層仍然是高度集中化的,機構法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財富高度私人化和集中化的特點。一些美國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壟斷資本階層的所有權集中程度依舊很高。
3.產業組織結構和形式的新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國際分工與專業化協作的程度越來越高,在產業組織結構上,出現了“模塊化”產業組織結構和生產網絡;在產業組織形式上,出現了網絡性組織、企業間戰略聯盟等組織形式。企業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已成為一個必然趨勢。當前壟斷組織的主要載體是跨國公司,對應于產業組織的發展新趨勢,在全球產品結構、全球地區結構、全球矩陣結構、全球混合結構等傳統的組織結構基礎上又出現了一些新型的組織結構,如控股公司結構、國際網絡結構和虛擬公司結構等。總之,跨國公司的組織結構出現了扁平化、網絡化、柔性化的發展趨勢。跨國公司改革原有的企業組織結構,強調要建立富有彈性的網絡型組織結構,改變以往由上而下的縱向信息傳遞方式,大大加強橫向聯系,使組織結構扁平化,更具有彈性和靈活性。在壟斷企業間的組織形式上,在戰略聯盟出現之前,常見的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跨國戰略聯盟不同于這些形式,有如下特征和類型。跨國戰略聯盟實現了全方位合作。跨國戰略聯盟不同于合資企業的互相參股和資本流動,而是擴展到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它把分散在各國的研究開發、生產加工、市場營銷及售后服務等價值鏈諸環節上具有特定優勢的不同企業聯合起來,實行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這種聯盟結構不同于跨國公司內部一體化的模式,使生產要素的流動擴展到全球一體化的范圍。跨國戰略聯盟的合作方式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跨國戰略聯盟各方簽訂的則是在法律上無約束力的“諒解備忘錄”,是非股權式的松散“聯姻”。跨國戰略聯盟實現了“柔性競爭”。
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繼續促進生產集中和生產社會化。在當前,面對強大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我們需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斷發展壯大國有經濟,還需要進一步鼓勵和推進金融創新和金融業的發展,使虛擬經濟有一個較大發展。美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脫節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一方面啟示我們要合理發展金融業;另一方面也啟示我們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私人經濟為主導、對利潤的無節制追求、金融創新過度、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必然會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大多數行業和市場都處于壟斷競爭格局,我們還不能以反壟斷的名義反對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我國目前的主要問題仍然不是壟斷過度,而是企業規模過小、市場結構分散的問題。而且國有企業占有絕對優勢的行業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領域,只能由國有企業來經營,不能以反壟斷名義來危害國家安全。我們要繼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我國的產業組織政策應繼續側重于支持企業間的兼并、聯合、重組,鼓勵企業在更大規模、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的壟斷性競爭。生產集中和生產社會化既有規模和范圍上的量的要求,又有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方面質的要求。發達國家的主導企業不僅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優勢,還加強了對全球價值鏈中核心技術、品牌、銷售渠道、鏈條管理能力等高附加值環節的控制。因此,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國有經濟不僅要做大,更要做強,要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產業控制力和自主發展能力,使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企業價值鏈上的戰略環節或稱關鍵環節,即能夠為企業帶來較高附加價值的環節,同時還要積極應對價值鏈上價值重心的不斷轉移和變化,使自己始終處在高價值的關鍵環節中,保持競爭優勢。
2.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金融壟斷資本的所有制結構出現了復雜化和社會化的趨勢,是某種形式上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但因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也增強了私人資本的權力和控制力。因此,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兩種性質上的混合所有制。一種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私人資本占主導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另一種是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發展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國有經濟為主導的混合經濟,這可以鞏固和加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領域,可以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以加強重點,提高國有資產的整體質量。因此,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也有一個適用范圍和適用度的問題,在一些關系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是不適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即使在一些重要領域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核心部門、核心業務、核心優質資產方面應保持國家的絕對控股,保證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還應遵循市場原則和企業自愿原則,不能片面強調私企參與對國企的混合,不提國企參與對私企的混合,不能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因此,在一些關系國家命脈和安全的關鍵行業和領域,應堅持國有經濟的獨資控制和支配地位;對于一些支柱行業(如鋼鐵、化工)和主導行業(如重大裝備制造、電子、船舶等行業),因為對國民經濟有巨大的作用,應積極支持國有企業的投資控股,鼓勵其發揮主導作用。對于一般性行業和領域,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即使是在一些競爭性的一般性行業和領域,有些行業也是關系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因此,不能以競爭性和非競爭性領域來確定國有企業的進入領域,應根據其重要性來確定。例如,農作物種子行業,涉及糧食安全等,關系重大,就不能視為一般性行業。因此,應積極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在一般性行業和領域積極發展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3.在產業組織結構和形式上,應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牽引,根據經濟全球化與產業組織網絡范式的要求,建設網絡型的產業組織結構和形式,促進產業鏈和產業網的整合。目前,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各產業之間、產業內部之間還沒形成完善的產業網、產業鏈,還不是一個形成了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的有機整體。應借鑒新的產業組織形式如控股公司結構、國際網絡結構、戰略聯盟等,使不同所有制企業、大小企業間通過股權和各種協議整合起來,形成一種網絡型的有機協作型生產體系。國有企業和大企業在生產效率、技術創新、規模實力等方面有優勢,小企業在專業性、靈活性等方面有優勢,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發揮國有企業和大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使小企業的“小而專”和大企業的“大而強”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近年來,一些行業和領域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已經發展起來,一些國有企業按照市場機制運行的規則,采用市場手段聯合私營企業共同發展,已形成了一個由央企控股、吸收私營企業參加的多元化混合經濟體系,如中國醫藥集團、中國建材集團等。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經過初期的發展后面臨著“二次創新”、“二次創業”的問題,一些國有大企業同樣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也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對企業的股權結構進行改革,對企業特別是私有企業的家族制、家長制等落后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進行調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還明確提出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在混合所有制企業內推行員工持股,使員工既是持股者即資本所有者,又是勞動者,有利于在企業中引入民主管理機制,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利于提高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