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荊楚理工學院 師范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利用高校資源 發展社區學前教育
張麗娟
(荊楚理工學院 師范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在學前教育已形成的以幼兒園、家庭與社區為核心的三角結構中,高校學前教育資源在幼兒教育發展實踐中往往被忽略或弱化。高校深入社區學前教育是一個雙贏共建的過程。文章旨在探討如何有效利用高校學前教育資源,服務社區學前教育,共建更完善的一體化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共同致力于幼兒發展。
社區學前教育;高校;資源利用
社區學前教育是指在社區內為0~6歲學齡前兒童或全體居民設置的教育設施和教育活動,是一種多層次、多內容、多種類的社會教育。社區學前教育是以嬰幼兒為對象,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的區域性教育,它和傳統的以幼兒園為本,以兒童學習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有所區別。
社區學前教育已成為當前國際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我國社區幼兒教育也正在發展與深化。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配合,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盵1]2003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單位)《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中說:“根據城鄉的不同特點,逐步建立以社區為基礎,以示范性幼兒園為中心,靈活多樣的幼兒教育形式相結合的幼兒教育服務網絡?!盵2]2010年7月國家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再次指出要綜合各種有利教育資源,以構建更完善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3]。這一系列的文件均明確了學前教育社區化的方向,強調了綜合利用社區資源發展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對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與深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綜合利用社區資源發展學前教育事業,應重視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資源的開發,尤其是高校的教育資源。高等學校作為科學文化知識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社區學前教育優勢,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高校的優質資源開展社區學前教育活動。
資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是這樣定義的:“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認為:“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4]從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可以看出,資源既包括了自然資源,又包括了人(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人力、信息、知識等)。所謂高校學前教育資源是指能夠被學前教育所利用的高校內所有一切物資、機構、人力、物力等有形及無形資源,包括物理環境、自然環境、人文氛圍等資源。具體說包括:
(一)設施設備資源
高等院校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有設備先進的實驗室,有利于教育教學的場館,有教化功能顯著的人文環境,在資料、設施、場地、環境等方面均可為幼兒教育的實施與提高提供硬件服務。
(二)科研教學資源
高等院校的兩項重要職能是培養人才,發展科學。這里產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引領著社會的科學發展,這里創造著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推動著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這對于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發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特別是一些具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其專業知識、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對學前教育的服務作用更為直接明顯。
(三)人才資源
高等院校擁有學術高深的專家學者,擁有教學精湛的教授講師,還有具備較高素質的大量學生,這為學前教育活動的開展,學前教育教學的指導,學前教育師資的擴展提高,提供了高水平的人才支持。
(四)文化資源
高等院校是一個精英文化社團。這里崇尚科學、知識,追求高雅、進步,文明氣息強烈,人文氛圍濃厚,對一個地區乃至整個社會的文化提升具有輻射推動作用。學前教育利用高等院校的文化資源,對拓展教育途徑、提高教育成效具有積極作用。
(一)社區學前教育對高校資源有需求
首先,社區學前教育需要高校參與提升層次。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社區學前教育開展的活動層次較低,內容單薄,形式單一,往往是場面熱鬧有余而扎實不足,不能滿足家長日益增長的育兒需求,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這就需要開發和利用高校的學前教育資源,舉辦層次較高、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區學前教育活動,從而吸引廣大社區家長參與到社區學前教育活動中來。
其次,社區學前教育需要高校的專業指導。目前,社區學前教育的實踐還帶有一定的自發性和探索性,缺乏理論的有效指導,導致了實踐開展的無計劃性和盲目性,再加上政策、機制、資金、認識、人員素質等主客觀原因,幼兒園、社區、家長對社區學前教育的模式、特點、規律等思考研究得不夠充分,造成了千人一面,特色體現得不明顯,這就需要高校科研的引領,專家的指導,以推進社區學前教育的發展與創新。
第三,社區學前教育需要高校資源拓展教育途徑。目前,我國社區學前教育仍然以幼兒園為中心,然而幼兒園對社區各種資源的利用卻存在問題。據調查,有22.6%的家長認為社區學前教育資源不充裕,42.3%的家長認為社區的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另有32.8%的家長不能確定;有的幼兒園甚至是閉門辦園[5]。一方面是資源不足,另一方面是對現有資源不充分利用,這是目前社區學前教育資源利用的乖謬現狀。高校學前教育資源豐富,卻常常被忽略被遺忘,如果能有效利用,無疑對社區學前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拓展提升作用。
(二)高校參與社區學前教育有優勢有責任有收獲
首先,高校參與社區學前教育有不可超越的優勢。如前所述,高校具有高級的人力資源、豐富的物質資源和高雅的精神文化資源,其雄厚的教師隊伍、強大的科研能力和高素質的學生群,可為社區學前教育提供專業指導和師資力量,其完善的辦學條件可為社區學前教育提供培訓、學習和活動服務,其良好的文化氛圍可為社區學前教育提升層次、增強實效產生積極的作用。
其次,高校參與社區學前教育有不可替代的責任。高校除了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外,還有一項重要職能,那就是為社會服務。社區學前教育是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責無旁貸。高等院校除了擔負社區學前教育師資輸出的重要任務外,還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社區學前教育,大力服務,加強研究,在理論和實踐雙方面不斷推進社區學前教育的發展與深化。
第三,高校參與社區學前教育有不小的收獲。高等院校服務社區學前教育,既能為其教學科研提供豐富的素材,增強教學科研的實踐性、基礎性,又能為其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平臺,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適應性,還能為高校與地方良好溝通合作關系的成長提供渠道,優化其辦學條件,提升其辦學內涵,為其順利實現辦學目標奠定良好基礎。
總之,高校與社區學前教育緊密聯系,一方面對社區學前教育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對高校本身也是一個良好的發展契機,兩者的合作是一個互利雙贏的過程。高校學前教育資源只有走出校園,走進社區,服務地方,才能真正達到學前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最終實現學前教育服務體系的“一體化”。
社區學前教育應高度重視高等院校學前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積極構建一體化的學前服務系統,共同致力于幼兒發展。在利用高校學前教育資源服務社區的具體策略中,應堅持挖掘資源、有效利用、行之有效的三項基本原則,使得高校與社區能從實踐中達到真正的聯合,充分發揮其教育資源的價值。
(一)發揮高等院校教學科研優勢,給社區學前教育以專業指導
高校具備豐富的幼兒教育及幼兒心理發展方面的專家學者,他們在理論或實踐層面都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社區可發揮高等院校專業教師團隊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學前教育合作,如課程培訓、項目開發、專家講座、網絡答疑等。
社區可制定學前教育工作者培養和培訓計劃, 委托高校開發相應的課程(如社區學前教育管理、幼兒心理發展等)或進入相關院系學習,為社區學前教育工作培養和培訓專職管理者和教學人員,從而提高其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社區可根據當地學前教育需求情況,委托高校開發較高層次、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前教育項目,以創新學前教育內容與形式,形成特色;社區可邀請高校育兒及保健專家,面向社區所有幼兒家庭,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育兒知識講座,宣傳科學育兒理念,普及科學育兒知識,優化社區幼兒家庭教育環境;社區可聯系高校建立數字答疑互動平臺,條件較好的社區可開通育兒網站,一般社區可開通短信或微信平臺,定期更新育兒要聞及育兒知識,普及科學育兒理念,并通過互動平臺使家長在育兒方面的疑問及困惑得到專家的在線指導與幫助。
(二)發揮高校豐富的儲備師資力量,開展豐富的社區教育活動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儲備幼兒教師力量,他們在幼兒教育方面具有相當的熱情與渴求,高??蓜訂T在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與社區聯合,策劃舉辦幼兒教育的相關活動。
目前高校學生資源服務社區的形式相對單一,更多集中在社區家教幫扶項目及特殊兒童關懷等公益活動上。家教幫扶項目最主要由社區與當地志愿者組織攜手組織,以公益活動為橋梁,發揮學生優勢,幫助社區留守兒童或特殊困難家庭兒童定期接待與輔導。特殊兒童關懷通過志愿者組織對特殊兒童進行關照并進行社會宣傳,與社區聯系較少。社區學前教育一方面應保持傳統的經實踐檢驗的家教幫扶項目,另一方面,在借鑒其他國家社區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努力開拓更廣泛并具有可實施性的形式,真正發揮學生資源,促進社區學前教育水平的提升。筆者建議可以開設社區游戲小組。
“游戲小組” (play groups) 是為了給未入幼兒園及托兒所的幼兒提供游戲機會和游戲場地而建立的一種社區幼兒教育服務組織。它出現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英國,由“救救孩子基金會”創辦,后來迅速發展。起初它由幼兒家長自主發起,值得關注的是在1963~1968年間,該組織出現了以社區為依托,以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為主要策劃力量,定期舉辦游戲小組活動[6]。同樣,在新西蘭社區幼兒教育中也出現過類似的學前游戲小組,且收到良好成效。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社區規模逐漸成型,我們亦可借鑒其經驗,動員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開展社區學前教育游戲小組。其形式可以社區為單位,主要由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策劃,社區組織協調,針對社區幼兒家庭的需求與現狀,設計親子育兒等方面的活動,吸引家長與幼兒參與。游戲小組的活動可定期舉辦,根據實際情況確立主題,可以是親子游戲活動類,也可以是家庭學習等類型,旨在促進社區學前教育環境的提升,引導家庭重視親子關系,注重育兒品質,增進親子關系和諧,促進幼兒發展。
此外,對于有特殊困難家庭可給與關注。例如留守兒童家庭及親子關系淡漠家庭。留守兒童家庭一般由祖輩照料幼兒,對幼兒雖能在生活上進行照料,但在幼兒發展上,由于祖輩家長對幼兒抱有隔代過分保護與親情補償心理,往往對孩子的教育雖重視但缺乏教育計劃與科學的教育理念,幼兒的教育與發展存在較大問題。隨著社會發展,親子關系淡漠家庭也越來越多地通過媒體進入到我們的視野,近年常有父母對子女不行使撫養義務或對子女生存狀況漠視的有關報道,較極端的如2013年6月的“南京幼女餓死”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強烈斥責,此種家庭幼兒的生存及教育狀況令人堪憂。對于以上兩類家庭,可組織社區工作人員與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聯合,定期對家庭中幼兒發展狀況進行調查核實,對幼兒家長進行引導,對幼兒加強關注,定期走訪,幫助兩類家庭育兒環境的改善。
(三)發揮高校設施、文化優勢,增強高校本身的輻射作用
從教育的大環境來看,高等院校處于社區教育環境中,高校以它優良的辦學條件和獨特的人文底蘊、文化氛圍影響著所在社區的發展。社區與高校應加強互動,在密切合作共建中,高校人將他們的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無形中帶入了社區,這對社區學前教育文化環境的優化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另外,高校的諸多文化資源可以與社區共享,高校應以一定的方式將圖書館、體育場館等設施對社區開放,并舉辦面向社區幼兒園、家庭的幼教講座、展覽、咨詢等活動,讓社區學前教育在高校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從而使高校學前教育資源發揮更大的輻射作用。
除此之外,社區依托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可以引起社會對幼兒教育更廣泛的關注,吸引包括醫療保健、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力量支持幼兒教育,將社會有效資源形成網絡,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幼兒教育服務體系,共同致力于幼兒發展。
[1] 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EB/OL].(2007-02-28)[2014-03-16].http://www.yejs.com.cn/Yzzc/article/id/15760.htm.
[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指導意見[EB/OL].(2006-06-29)[2014-03-20].http://www.dledu.com/info/102540_122799.vm?did=102527amp;id=102540.
[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3-01)[2014-03-25].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4] 李成勛.經濟發展戰略學[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63-71.
[5] 羅英智,李卓.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協同教育的現狀調查與策略[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1):44-46.
[6] 霍力巖.英國的學前游戲小組[J].幼兒教育,1986,(1):39-39.
2014-03-30
荊楚理工學院2013年度科研課題(SK201315)
張麗娟(1984-),女,江蘇泰興人,荊楚理工學院師范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學前教育課程與教學。
G610
A
1672-0768(2014)02-0078-04
[責任編輯陳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