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陽錫葉,通訊員 羅咸輝)
一個高校民間實驗室的背后
(記者 陽錫葉,通訊員 羅咸輝)
當許多大學畢業生為找工作而發愁時,湖南工業大學工業創新設計實驗室的10多名畢業生,卻早被用人單位搶訂一空。
在湖南工業大學,這個成立僅4年、先后參與學生不到80人的實驗室,已累計獲得國際國內專業獎項34項,獲得實用新型與發明專利21項,學生創辦或注冊公司近10家,已畢業的30多人紛紛被騰訊等知名企業錄用。
鑒于這個實驗室突出的人才培養成效,湖南工業大學今年決定至少投入100萬元,推廣其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模式。而讓人意外的是,這個實驗室是由一名普通青年教師創辦的民間實驗室。一個民間實驗室,為何能引起一所大學如此重視,它的成功之處在哪里?
設計桌、手工模型、植物、沙發、工具柜、開放圖書區、被各種筆記本電腦和移動設備環繞的會議桌,還有一批不同專業、各自忙碌的學生……
走進湖南工業大學創新設計實驗室,讓人眼前一亮,這里既像一家咖啡館,又像一個設備庫。
1980年出生的田飛,是這個實驗室的創辦者和導師。田飛曾在幾家知名外企、國企工作,現在是湖南工業大學工業設計系講師。田飛上課方式時尚大膽,讓學生耳目一新,極具人氣。特別是他把企業工作流程引入課堂,使學生能直接面對企業需求和壓力,既接地氣,又貼近學生需求。
以他的“專題設計”課為例,2012年,深圳博美嘉公司委托工業設計系為企業設計新款牙刷,經與企業協商,他將企業設計需求引入“專題設計”課程中,以“課程資助+定向設計競賽”的形式展開教學。
上課還能拿獎金?這立即激起了學生們的興趣。3個月后,田飛收到273件作品,其中43件優秀作品入圍最后的結課答辯。最后,經企業老總和教授組成的評委團評審,作業“小旋風電動牙刷”摘得本課程最高獎“企業特別獎”并獲得1000元獎金。
由于一向的大膽創新和出于對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2010年,田飛借用一個教學設備倉庫成立了學生課外創新實踐平臺——創新設計實驗室。
在他的設想里,創新實驗室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實驗室,而是以興趣為核心驅動力,以創新為目標,以學科交叉和科研創新為加速器,以實踐和項目為導向,探索培養新型實踐型創新人才方法的地方。
陳亮是學校2009級學生,在長沙創辦了一家傳媒公司,有員工30多人,畢業才一年多,就接了上百萬元的業務。
談起實驗室,陳亮說,在校時,他本是個“理科男”,但卻對傳媒和攝像很感興趣,加入實驗室后,他深入鉆研拍攝和后期制作技能,了解傳媒公司的運作模式與市場前景?!拔掖髮W最后兩年基本上都是泡在實驗室。那個階段進步非常快,為了一個影像傳播項目,田老師和我們一起把所有時間都花在研究技術和解決項目問題上?!?/p>
陳亮告訴記者,與田飛在一起,沒有距離感,他們都喊田飛為老田。“只要學生有需要,他會當司機、保姆。老田不計成本地維護實驗室,聚集人才、培養人才,這都是他對自己教育理念的堅持?!?/p>
4年來,有近80名學生參與到實驗室,根據各自愛好,他們分成影像動畫設計、產品設計、專利發明、書籍出版裝幀、交互編程、中英文字庫研發等8個興趣小組,像陳亮這樣因為興趣而成功的學生不在少數。
“麻木是真正的悲劇。”學校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唐川林非常支持田飛,在實驗室,田飛能準確判斷每個學生的興趣方向,重新挖掘他們的動力。這種興趣與專業學習是不沖突的,反而是互相補充的。“只有真正有興趣,學生才會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興趣意味著熱愛、熱情和夢想,這是一切動力的源泉?!碧拼终f。
與企業有著廣泛接觸的田飛說,從實驗室成立以來,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就是他一直在探索的課題。
現在看來,他有了初步的成功?!澳憧赡芡耆氩坏剑覀儗嶒炇也粌H會提供設計師,還會向基因公司、化學公司和石油公司提供人才,甚至給航空公司提供空姐?!彼χf。
在實驗室成員、工業設計系副主任何銘鋒看來,實驗室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搭建了一個新的平臺,學生可以互相吸取不同專業的知識,開闊視野,培養多方面的技能和綜合素質,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科交叉優勢,而這正是企業所需要的。
記者數了數,目前實驗室30多名學生,分別來自全校12個不同專業,不僅有工業設計,還有土木工程、給排水、建筑學、冶金工程等。這些不同專業的學生,整天處在同一個小環境中,互相之間的影響不言而喻。
“創新設計實驗室是我們學校新一輪教育改革的火種,這個實驗室打破專業教學之間的壁壘,打通實踐應用與理論學習的藩籬,打造了一種沒有學分也能激勵學生學習的方式?!焙瞎I大學校長王漢青說。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4-9-1-03]
徐同文在《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撰文指出,大學課程是一個需要不斷變化和豐富的概念,受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響,大學的課程設置不斷分化、課程內容不斷增加、課程體系不斷創新,從不同的方面對大學課程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眾的轉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都會對人才素質需求發生轉變,這就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大學課程必須從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在課程理念、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三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創新。具體包括:第一,課程創新應從社會需要出發確定人才規格,從學生需求出發確定課程體系,從課程需要出發確定學校的資源和師資配置,形成社會、學校、學生三位一體的課程創新體系。第二,借鑒德國模式,我國課程體系架構應設計基本工具課程、基礎素質課程、專業核心課程、職業生涯設計課程四大核心課程模塊。第三,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在學生“出口”中的左右,在課程體系創新的基礎上,構建以學生自主學習和師生互動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模式,參照國內外知名同類大學課程設置,創新大學課程內容。當前,高校的工作實踐表明,課程創新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適應了社會職業需求,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
[來源:《新華文摘》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