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華/定南縣建筑規劃勘察設計院
現代城市建筑規劃設計方法探析
楊忠華/定南縣建筑規劃勘察設計院
近年來,城市化建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在現代化城市建設過程中,規劃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城市整體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確保整體規劃的效果,更好的將城市的功能展現出來,從而使城市得以健康、有序的發展。文中現代城市建筑規劃設計的意義入手,對現代城市建筑規劃設計的原則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對現代城市建筑規劃設計的方法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現代建筑;規劃設計;意義;原則;方法
前言:現代城市規劃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對城市的整體布局和區域劃分都具有直接的關系,通過建筑設計與規劃設計的有效的結合,可以確保城市功能的有效完善,使其社會性和經濟性更好的發揮出來。所以作為城市建設的規劃設計師,需要對現代城市建筑規劃設計方法進行有效的把握,確保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及可行性,這樣不僅可以確保城市健康的發展,而且還能夠有效的降低城市發展過程中對環境所帶來的危害。
(一)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現代城市在進行規劃設計時,需要對城市空間的有效利用,可以對城市居住環境和質量得以進一步改善。所以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土地和空間資源的合理利用,更好的對城市功能布局進行全面的協調,根據城市發展中的實際情況來對城市整體建設提出具體的規劃設計方案,確保實現城市建設的合理、有序編排,確保各項建設活動能夠按照計劃進行實施。同時通過對城市建筑規劃設計,可以更好的實現對城市品質的改善,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
(二)促進城市整體建設工作的穩步進行
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并不是簡單的對城市進行布局和劃分,而需要根據城市各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人文和治安等諸多實際情況來進行區域布局,確保將各項規劃工作具體化,這樣可以有效的確保城市整體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確保規劃設計計劃的能夠得到徹底的貫徹落實。
(三)對城市建設的調控作用
城市中的代表性建筑其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科學文化藝術成就,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意義,所以在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其通過不同城市不同時期的合理規劃設計,可以實現對城市文化建設的調控,通過建筑規劃設計可以更好的體現這一時期城市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水平。
(四)是不同階段的文化體現
不同時期的建筑具有不同的時期的風格,這是設計人員思想變化的有效體現,所以在不同時代,其所賦予建筑鮮明的時代特征,精神和文明上的傳承通過設計師的思想更好的在建筑上得以體現出來,所以可以說建筑規劃設計是不同階段文化的體現,其具有較深遠的文化意義。
在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對城市規劃設計都較為重視,建筑規劃設計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對城市整體環境和具體需要來進行綜合的考慮,同時還要體現國家人居戰略目標發展的需求,確保規劃設計與相關的規范要求相符合,所以在城市建筑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相關的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在現代城市建筑規劃設計時,要在空間布局上做到藝術性,充分的體現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所以在對建筑形式選擇及空間規劃時需要遵循以宜居的角度進行考慮,在對居住社會環境進行設計時,需要更好的規劃設計中體現出來對使用者的關懷,能夠更好的滿足不同層次階段活動的需求,確保社會服務設施的完善性,充分的注重居住人群的精神生活,為住戶提供充分的空間環境,使住戶之間相互往來及睦鄰性得以增強。
(二)滿足多元化要求
運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適應家庭結構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齡化、住宅商品化、住區智能化、及私人汽車進入家庭的轉變提供滿足各階層各經濟水平住戶需求的多類型住房。最大限度滿足住戶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適性原則下,應廣泛滿足多層次住戶對戶型結構的需求。確保建筑造型的新穎性,注意色彩的協調搭配。
(三)突出生態質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積率,高綠化率;設置大面積綠地(生態性),分散組團綠地(可達性):應當關心綠地率,并非綠化率。綠地率指小區綠地與組團綠地占小區總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綠地(此兩項分別屬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綠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綠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設施、交流場所,尊重歷史文脈,建設藝術學校、畫廊、圖書館、電影院等,形成一種風格、一種個性、一種特色、一種品位。
(一)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保證現代居住生活設施和質量前提下,應盡可能降低能耗,采用適用技術,提高居住社區自身環境自凈能力,從而減少其所在城市周邊地區對其污染治理的壓力。保證環境質量,在營建過程中,特別在社區管理領域,積極提倡公眾參與,采用各種形式,使住戶真正成為社區的主人,從而加強居民長久居住的意愿,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新城市主義”設計手法的運用
目前我國城市多層住宅區的容積率為1.5以上,而城市中心區采用更高的標準,迫使房地產開發商只有建高層住宅,這些指標遠遠超過花園城市、新城市主義的建設要求。因此花園城市以及新城市主義的很多具體的設計原則和做法,對中國而言并沒有多少實際操作意義。我們需要借鑒的是其以人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在高居住密度的限制下通過規劃設計實現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適宜的分區;能將自然環境與社區結合成一個可持續的、整體的功能化和藝術化的走廊。
(三)“實用主義”設計手法
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在現今的規劃設計項目中,我們更多地感受到市場的選擇和經濟的制約對設計中自由發揮“形式與空間”的羈絆。以功能性為主的“實用主義”設計手法,在現有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設計手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合理性。
(四)活力型“社區的設計
多樣化的、混合的設計,避免僵化的、絕對的功能分區,倡導功能多樣化和完善,以及混合使用;創造多樣化的住宅類型,提供多元選擇:利用商店、公園、學校等服務設施在步行可及的范圍內增加住區交往的多樣性和促進鄰里關系的發展。
同時,還要注意保持居住區品質,防止社區環境老化。堅持在專家的指導下,公眾參與社區建設,體現綜合環境優先的原則,保持居住區生態平衡。
現代城市建筑規劃設計需要通過規劃、策劃、工程和管理等多個方面來共同合作完成,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中,所以在具體規劃設計時需要具有創新的意識和設計思路,這樣才能合理的對城市整體空間進行布局,確保城市各項規劃設計更加科學和完善,為城市居民打造一個舒適、優美的居住環境。
【1】李方良,楊勇.和諧社會中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J].中外建筑,2007,(5).
【2】仇如英,郭煜.氣象對建筑的影響[J].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01,(4).
【3】李云淑,閆丁丁.居住建筑設計節能問題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