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韋明升
華南農業大學 張樂柱
(一)農村小額信貸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突出。
近年來,利益最大化驅使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將經營重心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大量撤并縣域以下的經營網點。據統計,自2006年以來,廣西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共撤并約5000個縣域以下的經營網點。在廣大鄉鎮真正立足縣域、服務“三農”的金融機構就只有農村信用社。作為縣域內機構最多、功能最完善的地方性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既要支持縣域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又要承擔著繁重的支農任務,而它又受資本金、資金實力、歷史包袱等因素影響,難以向“三農”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小額貸款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將更加突出。
(二)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
金融生態環境是農村小額信貸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與東部地區相比,廣西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尚處于欠發達狀態,這給農村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當前影響廣西農村地區金融環境進一步優化的主客觀因素主要有:一是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薄弱,未能為金融機構開設網點提供應有的硬件設施,延緩農村小額貸款發展的進程。二是廣西農村經濟不發達,基礎薄弱,農業有效貸款需求不足。三是農村征信體系、信用中介機構建設尚在起步階段,農村征信工作開展難度大,金融機構與農戶、涉農企業信息不對稱,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失信懲罰機制。四是農民除了土地和房屋不動產外,幾乎沒有較為值錢的資產充當抵押品。對于土地,農民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土地尚未完全流轉,價值也大打折扣。至于房屋,由于地理位置的緣故,農村的房屋價值也較低。因此農村缺乏相應抵押品,農村貸款仍受到抵押擔保瓶頸制約。五是政府尚未建立起對金融風險的補償與分擔機制,對商業金融回流農村的“撬動”作用不夠。六是農村地區的誠信意識、金融意識亟待進一步加強。部分農戶認為小額農貸就是救災款、扶貧款、救濟款,人人有份。看到別人能貸,自己有“不貸白不貸”的心理,有的人甚至認為這種貸款可以不還,可以不付利息。
(三)農業生產的弱質性和貸款風險保障機制不健全是制約小額農貸發展的瓶頸。
農業是弱質產業,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制約,導致農業貸款不良率明顯高于其他貸款。如2009年年底,廣西農村貸款不良率比全部貸款不良率高出4.32個百分點。面對農業的高風險性,在尚未建立起相應的貸款風險保障機制、農業風險轉移和分擔機制的情況下,農業所產生的風險全部由農戶及涉農金融機構承擔,增加了小額貸款的風險成本,削弱了涉農金融機構的支農積極性。
公示語是社會用語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涵蓋的范圍很廣,包括標牌、路標、指南、公告等,即在公共場所張貼的旨在為一般公眾或特殊群體提供指示、警告、告示等幫助的服務性語言標識都屬于公示語的范疇。(唐紅芳,2007:142)隨著我國與世界的交流不斷增多,城市公示語采用中英雙語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并逐步形成了由國際化大都市向中小城市普及的趨勢。英語公示語不僅影響著城市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及對外交流形象而且正確得體的公示語也可為外籍人士的觀光旅游、工作生活營造一種舒適便利的環境。
(四)農村信貸擔保系統缺失。
目前,廣西還沒有專業性農業擔保機構,農村信貸擔保系統缺失。一些市雖然成立了由政府出資的中小企業擔保機構,但資本普遍較少、擔保貸款額度低,而且主要為城市工商企業提供擔保服務,由于農戶、涉農企業資金承載能力、抗風險能力較差,還貸能力相對較弱,擔保機構為其提供的擔保非常少,這是制約農村擔保體系發展的主要原因。同時,由于缺乏農業保險等支農風險轉移機制和對受損農業貸款等提供外部補償機制,使貸款風險轉移和補償機制缺失。金融機構對成本高、風險大、效益小的支農服務積極性不高。
(五)農村金融信貸產品服務創新不足。
當前廣西農村金融機構以提供存、貸、匯服務為主,票據融資、農業保險、銀行卡服務等中間業務發展相對滯后。此外,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及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剛起步,農村企業資本市場融資模式單一,訂單農業質押貸款等多種融資工具急需開發與推廣。同時,目前廣西沒有建立更加適合“三農”特點的信貸管理機制,資金供給短期化與農業生產周期不匹配,貸款結構調整滯后,對現代農業扶持力度不夠。同時缺乏合理的農村利率定價機制。
(一)孟加拉國的GB(格萊珉銀行)模式。
孟加拉人口約1.4億,人口密度大,經濟不發達,約84.8%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在2003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中,孟加拉在全球17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139位。
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1983年10月成立了一個獨立銀行——格萊珉銀行(Grameen Bank),簡稱 GB。到1993年8月底,GB項目發放小額貸款7.43億美元,扶持農村貧困人口168萬人開展生產性創收活動,覆蓋33 000個村,占孟加拉全部村莊的一半以上,這一階段GB的累計還款率均在98%以上,從而使GB成為當時最有效和效益最好的農村扶貧項目。幾乎所有的GB成員不僅通過按時充分還款以此表明他們是可信賴的,而且還可以支付16%(最高為20%)的貸款利息,并儲蓄足夠的小組基金。截至2007年年底,格萊珉銀行有超過700萬個借款人(婦女占96%),其中58%的借款人及其家庭已經成功脫離了貧窮線。格萊珉銀行甚至自2003年開始就有專門針對乞討者的項目,至今惠及乞討人數超過十萬,其中一萬多人已經完全停止乞討行為。
格萊珉銀行的管理制度十分嚴格,其基本的管理辦法有三個方面:(1)50周還貸制度。這是鄉村銀行獨特的還貸制度,還款方式采用的是“整貸零還”方法,即一年期的貸款分50個星期還完。貸款期限一般為一年,共52個星期。當借款人拿到貸款后,從第三個星期開始還貸,每周歸還本金20%,到第50周時,本金和利息全部還完。實行這種制度,對放貸者來說,是減少風險的措施;對借貸者來說,可以減輕一次還貸的壓力。(2)小組制度。小組是GB運行機制的支柱,它既是GB營業的工作對象,又是GB各營業所的合作伙伴,整個GB小額貸款的發放和回收,以及其他一切活動,都是通過小組進行和實現。(3)中心制度。中心是小組的上一級組織,它使分散的小組形成一個集體。一般規定6個小組為一個中心,設主任一個,由各小組長輪流擔任,主要職能是每星期召開一次會議,銀行派工作人員參加,組織還款、放貸,幫助解決資金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講解鄉村銀行的有關規定,開展其他活動。
(二)孟加拉國的GB模式成功經驗借鑒。
1.政府的支持。一是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孟加拉政府允許鄉村銀行以非政府組織的形式從事金融活動,對鄉村銀行提供免稅的優惠政策。為支持鄉村銀行發展,孟加拉政府成立了政府農村小額信貸組織BRDB和PKSF以及政府農村小額信貸項目。二是資金支持。孟加拉政府以4%~5%的利息向鄉村銀行提供貸款,累計已超過50億塔卡。
2.農村小額貸款必須適合當地實情。小額貸款自產生以來,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敗的慘痛。經驗表明,只有貼近當地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實際信貸需求的發展模式才能取得持續的成功,小額貸款只有根據不同客戶的不同貸款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務才是獲得更大生存空間的有效途徑。
3.實行更加靈活的小額貸款利率政策。即使是合理的貸款客戶識別技術和高還貸率降低了小額貸款的成本,很小的貸款額度,成本仍顯得過大。所有成功的小額貸款機構,它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有著遠高于一般銀行的利率。
4.構建適宜的貸款管理機制。一是小組聯保機制是較理想的貸款監督機制。它不僅減少了銀行工作量,外化了銀行成本,還增強了每個貸款人的自身能力。可以說,小組聯保的監督機制是很多小額貸款項目成功的關鍵,值得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靈活推廣運用。二是適宜的激勵制度有利于提高小額信貸機構的活力。孟加拉國對借款者按時還款給予一定的獎勵,這大大增強了借款者還款的積極性。
(一)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積極引導和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縣域分支機構,增加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并鼓勵和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和發起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工作力度,改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在保持縣(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法人地位穩定的前提下,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組建農村合作銀行或農村商業銀行。積極發展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要引導和扶持商業性擔保機構進入農村,大力發展融資性擔保業務,推動建立政府出資的涉農貸款擔保公司,探索建立農業貸款擔保基金,形成財政性擔保、商業性擔保和農戶自設擔保基金等結合的擔保體系。通過改革的推動,建立起主體多元、結構合理、競爭有序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二)增加信貸資金在“三農”領域的投放量。
落實好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的政策,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縣域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力爭縣域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當年新增存款的70%以上用于當地發放貸款。重點引導和鼓勵縣域涉農銀行業金融機構合理調整信貸結構,加大涉農貸款的投放力度,逐步提高涉農貸款的總量和比重,確保在農村吸收的存款大部分用于涉農貸款。引導和支持縣域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各自的市場定位和優勢,大力支持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發展特色農業,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鼓勵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發展小額信貸業務,滿足廣大農戶對小額信貸的需求。積極推動各級政府建立涉農貸款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推動銀行信貸業務與保險業務相結合,有效化解涉農貸款風險。
(三)推進涉農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方式創新。
在注重防范金融風險和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縣域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積極探索擴大信用貸款發放、創新涉農貸款擔保方式、發展基于訂單和保單的金融工具、發行涉農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等金融產品創新。引導和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擴大授信權限和規模、優化信貸審批流程、簡化審批手續,積極推廣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務和農村信貸員包村服務。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完善服務“三農”的組織架構,設立服務“三農”金融專營機構,提供專門服務,有效提升服務水平。
(四)創新涉農貸款擔保方式。
鼓勵和支持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農村經濟特點,依據法律規定,積極創新涉農貸款擔保方式,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有效緩解農民貸款難問題,不斷滿足“三農”信貸需求。積極探索大型農用生產設備、林權、水域灘涂使用權等擔保方式,規范發展應收賬款、股權、倉單、存單等權利質押方式。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聯保模式和農戶互保模式。規范和完善涉農擔保貸款的業務操作流程,建立健全涉農貸款擔保財產的評估、管理、處置機制。
(五)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
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合理調整和增加機構網點,探索建立簡易網點和設立定時定點服務點,探索推行貸款接入點,努力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推進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接入人民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實現資金跨行間支付“鄉鄉通”的目標。加大銀行卡的推廣力度,增加銀行卡發行量,提高銀行卡激活率,推進農村地區銀行卡聯通,拓展銀行卡的功能,擴大服務范圍,逐步實現國家各項惠農補貼全部通過銀行賬戶和銀行卡發放。鼓勵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充分依靠現代科技手段,加快推進ATM機等自助設備的合理布放,探索在重點鄉鎮和經濟基礎較好的行政村設立離行式自助銀行。大力普及POS機、網上銀行、電話銀行、電話轉賬業務,提高農村金融服務便利度。
(六)推進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推行農村小額貸款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根據“協調合作、健全機制、穩步推進、支農惠農”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原則,采取“信用宣傳、信息征集、信用評價、中介參與、信貸支持”五項措施,建立農村社會信用體系。探索建立切合農村實際,具有成本低、實用性強、操作簡便的農村農戶信用信息體系和信用評價體系。完善基于人民銀行的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系統,加快工商、稅務、公安和銀行業金融機構等部門的信用信息聯網步伐,實現農村信用信息資源共享。大力開展誠信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營造重承諾、守信用的社會風氣,提高廣大農村群眾的信用意識。加大金融債權執行力度,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對惡意逃廢金融機構債務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和懲戒,依法維護金融債權。大力開展“信用戶”、“信用屯”、“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努力營造重承諾、守信用的社會氛圍,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1]蔡旺、蔡旺清:《廣西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研究》,載于《南方農村》2011年第1期。
[2]蔡曉秀、陳靜芝:《農村小額貸款若干問題探究》,載于《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年第7期。
[3]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農業委員會調研組:《完善農村小額信用貸款體制,促進廣西農村經濟發展》,載于《南方園藝》2011年第2期。
[4]宋秀玲:《中國農村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6]梁立波:《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問題研究》,廣西大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