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石化醫院 馬麗霞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閉幕不久,大會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各方面改革再次指明了方向,在醫藥衛生事業方面,《決定》指出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并為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繪制了藍圖。對于醫院來講,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不是某個部門或某些人的工作,而是全體醫院工作人員共同的責任。作為掌握醫院經濟命脈的財務工作來說,更是任重道遠,鑒于此筆者寫了此文。
(一)市場對醫療衛生的作用由“基礎”轉變為“決定”。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鼓勵社會辦醫,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社會資金可直接投向資源稀缺及滿足多元需求服務領域,多種形式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允許民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十八屆三中全會這些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的決定,充分說明了國家支持民營資本進入醫療服務市場的力度在不斷加大,民營醫療的勢力將不斷壯大,最終形成一個民營、公立醫院實力均等的一個充滿活力及競爭力的醫療市場,使市場對醫療衛生起決定性作用。這意味著我國的醫療衛生行業長年由公立醫院的壟斷的局面將被打破,公立醫院面臨的市場競爭的壓力將不斷加大。
(二)允許醫師多點執業。
為了支持民營資本進入醫療市場,推動醫療資源和人才有效合理利用,為民營醫院引進人才,《決定》指出允許醫師多點執業。醫生資源是醫院發展的重中之重,多點執業制度提供了一種充分釋放醫生人才生產力的良好方向。引鳳來巢是好的,但是還有許多細節問題,如醫生多點執業出現醫療事故,應由誰來承擔責任,以及相關的資金政策支持等,都有待考慮和規范。
(三)取消以藥補醫,理順醫藥價格,建立科學補償機制。
取消以藥補醫,意味著醫院的藥品收入的加成將被縮小或取消,醫院的收入比例也會有所變動,其增值的重心自然會轉移。這一政策的出臺,對醫院來說也是意義深遠的。當然醫院財務工作的重點也會因此有所改變。
(一)做好事前的風險預估和財務測算工作。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醫改政策,指出要讓市場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中起“決定”作用,這充分體現了市場經濟的主旨,市場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作為市場經濟一部分的醫院就要適應市場的變化。市場中存在著各種風險,又加之允許民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促使民辦醫療大量涌入,公立醫院面臨的競爭風險和挑戰明顯增大;另外醫院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將有可能取消醫院的行政級別,加速公立醫院事改企,這使得醫院的保護屏障被清除。公立醫院面臨的形式可謂嚴峻,如何應對這些風險,如何在醫療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對全體公立醫院的工作人員來講任重而道遠。
財務工作是醫院工作的基礎,目前多數醫院財務工作的重點在賬務處理和事后分析上,為了應對變化莫測的市場,筆者認為,醫院財務要做好事前分析和風險評估工作,如醫院在采購大型醫療設備,投資分院或門診前,除了設備部門,醫療部門的可行性分析,財務部門也應在財務角度進行測算,首先要依據醫院的資產負債率、現金流量等指標,來判斷醫院是否有充足的資金購買設備,或開設門診,或以何種融資方式來籌措設備款及投資款等。其次要測算投資該項設備和門診所帶來的預期收益(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否大于付出的成本,通過綜合分析,來為管理者提供可靠科學的決策依據。
(二)加強醫療風險金專款核算及應用。
《決定》指出允許醫師多點執業,這給醫生創造了更多的機會,為民辦醫院引來了人才,但醫院的醫療事故風險加大,事故責任的歸屬問題,自然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目前尤其是偏遠邊疆的小型醫院,醫生多點執業的現象較少,發生的醫療事故多是在本院的專職醫生中,所以對于醫療事故賠付問題,則由醫院承擔,而且當前我國還有部分醫院沒有專項的資金來用于解決這些問題,也沒有通過第三方即購買醫療事故保險來分散醫療風險,顯現了部分醫院應對醫療風險的劣勢。所以在新形勢下本人建議加強“醫療事故風險金”科目的核算,科學合理的核算醫療事故風險金的收支情況,此資金的來源除了一部分由醫院按照本院一定時期的收入比例進行計提,另一部分則由定期前來本院行醫的兼職醫生所獲取收入的1%~3%提取。該項資金的主要用途一是購買醫療事故商業保險,另一部分用于保險不能賠付的其他醫療事故(包括本院專職醫生及兼職醫生所造成的醫療事故)。這項舉措,通過投保使得醫療事故風險得以分散,強化專款科目核算增強了應對突發醫療事故風險的能力。
(三)加強對醫院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財務分析。
《決定》指出要取消以藥養醫,意味著藥品將退出醫院利潤來源的行列。“市場的決定作用”讓患者真正成為了醫院的上帝,也因此使得醫院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更為密切。在二者關系達到平衡的前提下,醫院的社會效益好,將促進醫院經濟的發展,醫院良好的經濟效益則又有利于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如果二者打破平衡,過度的追求經濟效益,使患者負擔增大或醫療質量降低,則導致社會效益下滑,患者就診人次減少,又影響了醫院的經濟效益。所以為了醫院的可持續發展,醫院財務在做好日常財務工作及藥品成本控制的同時,應將重點放在那些平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財務指標分析上,如醫院患者中參保人員與非參保人員的構成比例、門診人次收費水平,病床周轉率、收入構成比例等指標,通過分析可以了解該醫院所接診的主要人群,消費構成、單病種成本,以及收入的主要來源等信息,這些為醫院管理者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醫院兩個效益的平衡發展指明了方向,最終實現醫院價值最大化。
為了適應新形勢,醫院財務工作要不斷完善,這就需要高素質的財務人員,因此醫院財務人員要不斷學習,豐富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一)具有整體觀念和廣博的知識。
醫院是一個綜合的管理系統,其包含醫療、人事、財務、物資、后勤等多個管理子系統,這些系統是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都為醫院管理服務。財務工作是一個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專”則面就窄,但為了使財務工作更好的開展,財務人員要拓寬眼界,豐富其他知識,提升溝通能力、整體觀思維,恰當處理部門間以及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如在醫療設備購置的事前風險預估及財務測算中,財務人員除了有扎實的財務知識,還要了解一些醫療知識,設備管理、市場信息等相關知識,并于其他相關部門積極溝通,才能確保風險評估及財務測算的結論更為準確、合理。
(二)兼顧原則與靈活。
一說財務會計,人們常常會和舊時代的賬房先生聯系起來,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刻板”,的確,財務工作有許多制度和政策約束,原則性很強,這些原則性的問題是必須堅持的,但《決定》出臺后,醫院將置身于一個千變萬化的市場環境中,財務工作必然要有高度的靈活性以適應市場。所以財務人員要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勇于創新,盡可能的兼顧靈活。
(三)綜合財務分析能力。
醫院財務工作性質已逐步轉變,不再僅僅是算賬、做賬,與賬本打交道,更重要的工作是分析,為醫院決策層提供決策依據,因此財務人員要有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就是靈活運用多種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的能力,包括縱向分析能力和橫向分析能力;縱向分析是指標分析的“深度”,就是不僅要算出指標,對比其變動情況,還應該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尋究出指標背后的問題;橫向分析是指分析的范圍全面,不僅僅要分析日常的財務指標,還應全方位的進行分析,既包括醫院的運營能力、發展能力,以及一些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等方面的分析,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分析能力,才能把醫院的財務工作分析的更全面,更透徹,保證醫院發展的正確方向,提高經營水平,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綜上所述,隨著國家政策的轉變,醫院與市場的關系更為密切,為了適應變化莫測的市場,醫院也要在變化中求發展,作為醫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因此醫院財務管理工作及財務人員就要與時俱進,敢于創新,不斷完善,為醫院的發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