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的現代轉型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財政作為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愈益重要。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是實現服務型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必由之路。
財政改革,既要摒棄傳統自然經濟體制形成的“家計財政”模式(“我管我的”),又要告別國家財政的“全能型”模式(“國家管大家的”)。改革的方向,是邁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共財政。它要求通過協商、民主、合作、監督,凸顯政府權力的邊界性和有限性,使政府對權力的行使,體現為對公共委托的承擔過程,可預計,可問責。唯此,政府的活動才不是一種“統治型的管理”,而是“服務型的治理”。
長期以來,我國財政的一大特色是“建設財政”。有統計表明,我國“全口徑”政府支出中的投資和建設性支出,在不少地方的占比超過50%。通過擴大投資和上項目發展經濟,成為很多政府的慣性。雖然1998年我國已確立建設公共財政的目標,要求財政職能主要是提供充足的公共產品,保障和改善民生,但實踐中,重建設輕民生的導向并未根本糾正。政府對資源配置干預過多,干預不當的情況普遍存在。很多部門并不習慣于為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還是習慣于直接干預微觀事務。政府過多介入市場和社會,而沒有很好發揮應盡的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等責任,是目前的一個主要問題。
而要從“建設財政”真正轉向“公共財政”、“民生財政”,必須依靠科學、民主和法治。如何讓政府切實對公共資金擔負起“錢有所值”的責任?必須大力推動建立現代預算制度,把“看不見的政府”變為“看得見的政府”。政府收支活動的立意、決策、執行,都必須依據法定程序和規則規范進行,真正實現預算從“政府管理功能”向“公民控制功能”的轉換。要保證所有政府收入的取得都有法律法規依據,嚴格依據法律法規征收稅收、收費、基金等;要確立人大在預算權配置中的主導地位,在法律上明確賦予人大預算決定權和否決權,等等。
法治、透明與公開將極大促進財政的現代轉型。在國際上,預算公開性指數與政府清廉指數具有顯著相關性。“預算反腐”因為重在預防,防患于未然,對建設清廉政府不僅不可或缺,而且作用明顯。
(曉宇摘自《第一財經日報》2014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