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準短期內不會變臉
在一些機構“焦慮”地呼吁全面降準之時,央行給出了“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的答案。
本次“定向降準”有兩個嚴格指標:金融機構上年新增“三農”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必須占全部貸款的50%,涉農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必須占全部貸款余額的30%。
其實,我國信貸結構已積累了很大問題,從2009年起信貸規模急速擴張,但這些年中,每年有1/4的新增貸款投向房地產行業,有接近八成投向大中型企業,這一結構顯然很不合理。定向降準是央行利用信貸手段進行結構調整的基本措施。
“定向降準”操作是針對經濟最薄弱環節在貨幣政策工具上的精準操作,其政策意圖已然十分明顯,如何落實更顯關鍵。
一方面,“定向降準”需要保持“精準”,其屬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正向激勵舉措,有利于將金融資源更好地投放到實體經濟中的薄弱環節,在落實過程中需準確把握好資金的投放方向。“定向降準”需要與有效監管相配合,對降準地區的相關銀行信貸投向進行跟蹤監督,確保降準的金融機構的貸款流向“三農”和實體經濟。
另一方面,“定向降準”還需要做到“保持定力”,控制貨幣供應量的過快增長,在總量上保持穩健。同時,在總量一定的前提下,盤活信貸資金存量、優化信貸資金結構。
盡管此次“定向降準”信號作用明確,但筆者認為,“定向降準”短期內尚不會演變為“全面降準”。因為目前政策全面放松的可能性并不充分,現在全面降準只會使銀行間流動性水漫金山,卻不能定向解決結構性的資金問題,且容易造成產能過剩等后遺癥;結構性的定向寬松政策,不僅有助于穩增長,而且有利于調結構。
目前“定向降準”可以說是“對癥下藥”,但定向降準并非結構調整“萬能藥”,“定向降準”也有一些弊端,其無法改變金融機構惜貸、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阻的事實,盡管增加了可貸資金,政策意圖想達到目的會有折扣。一部分銀行拿到資金,可能不會全部用于貸款,可能會用同業方式轉存其他的兄弟銀行,削弱了“定向降準”的作用。另一種情況是,即使資金流入小微企業,也會因房地產的高額利潤帶動企業融資成本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而使降準的信貸資金又變相流向房地產業。因此,“定向降準”政策更好地發揮作用仍需配套融資細則并持續釋放改革紅利。
(曉宇摘自《京華時報》201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