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放寬炒新限制 進步意義有限
周俊生
滬深兩地證交所于日前發布了修改后的新股上市首日交易規則。新規則將首日盤中臨時停牌改為一次,且不超過30分鐘,也取消了上市初期單一投資者全天買入不得超過該新股首日實際上市流通量1‰的限制。
2014年1月40多只新股密集上市的時候,大量新股因爆炒而遭遇二次臨停,導致全天交易僅有1分鐘。這種尷尬情況將不會再出現。這次修改雖體現了交易所對市場的尊重,但由于仍然保留了對新股上市首日交易的一些限制措施,只算得上是一種“量”的變化,而沒有“質”的變革。
交易市場惡炒新股風氣使盲目跟風的中小投資者受損嚴重,證交所調整規則,也是出于保護投資者利益的美好愿景。但是,所謂的惡炒新股其實只是一種情感判斷,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罪名,它在證券法中是不存在的。監管部門需要監管的應該是IPO定價是否在人為操縱之下被拔高,但監管部門常常以市場化為理由而對其放任自流;而對于交易市場上真正通過市場化達成的交易價格,卻又要實施監管手段,這顯然是一種錯位的監管。
投資者之所以熱衷于炒新股,是因為有利可圖,一部分投資者損失慘重的同時,確有一部分投資者從中賺到了錢。監管部門對新股首日上市交易從交易價和交易量上進行監管,并且凍結一些所謂存在“異常交易”的賬戶,實際上侵犯了一部分投資者的正當交易權利,是否也是監管權的一種濫用呢?
其實,交易市場的價格,是市場多空雙方博弈的一種結果,監管部門沒有必要代替投資者對此作出評判?,F在實體經濟領域正在進行簡政放權改革,要斬斷“政府亂摸市場的手”,資本市場上同樣應該避免監管者“亂摸市場”。該由市場解決的問題,完全應該交給市場,從這一點來說,證交所對“炒新”規則進行修改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該徹底取消對“炒新”的人為限制。
(曉宇摘自《京華時報》2014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