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君 任立剛
兩岸農業合作的困難與問題
胡艷君 任立剛
2006年以來,農業部會同國臺辦先后在大陸9個省份設立了9個海峽兩岸農業試驗區,同時在14個省份設立了29個臺灣農民創業園,成為了兩岸農業合作的重要平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投資大陸的臺資農業企業已有5900余家,投資大陸的農業臺資達到69億美元,進入各試驗區和創業園的臺資農業企業4800多家,試驗區和創業園實際利用臺資55億美元,占臺灣投資大陸農業實際金額的70%。兩岸農業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不同看法:
第一,合作目標及成效。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的建立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讓兩岸農民獲益,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不知道對大陸當地農民帶來多大好處,但對臺灣農民來說,沒有太大成效,因為基本都是商人去投資的,沒有真正惠及臺灣農民。
第二,合作主體及其意愿。兩岸農業合作的主體應該是農民、基層農業組織和農業企業。其中,農民單打獨斗到大陸投資,面臨很多困難:(1)資金來源。通過農地貸款得到的資金很有限,而且還有利息的壓力。(2)壓力大。前期投入高,加上生活費用,還面臨失敗的風險。(3)來自家庭的強烈反對。農民獨自到大陸投資創業,一般家庭都會出問題。而且從目前的情況看,農民到大陸投資失敗的比例比較高,這些失敗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臺灣農民到大陸投資的信心。臺灣農會是最具活力的農民團體和綜合性的農業合作組織,屬于法人實體,有權利自己決定是否和大陸進行合作,臺灣當局是沒法干預的。但是目前他們的合作意愿也不是很高,因為一方面要考慮政府的態度;另一方面擔心權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這也是他們最擔心的。三重市農會總干事說,有農會在大陸設立農產品銷售中心,一開始產品銷路很好,但很快就會被仿冒,最后導致他們的農產品失去市場。對于企業,由于缺乏比較利益及農業投資回收期長等因素,再加上農業貸款沒有保障,農業投資不是他們的最愛。因此對于那些半路出家的非農企業投資農業,一位專家提出了他的擔憂,他認為那些原來從事房地產的臺商愿意轉行投資農業,其實根本不是真正想從事農業,而是想圈地。這個問題確實值得大陸的相關部門注意。
第三,合作平臺建設。創業園作為推動兩岸農業合作的主要平臺,對于其設立和發展,專家、學者們有一些看法。首先,不少園區并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規劃和可行性分析。如有的園區建蓋的溫室,其條件根本不能滿足臺灣花卉的栽培種植需要。其次,雖然每個園區都有不少優惠條件,包括稅收、土地租金等,但是由于農業的特殊性,生產周期長,尤其是利潤高的水果,要4~5年才能開始收獲,資金是個大問題。最后,即使農民愿意去大陸投資,園區除了給予一些優惠條件之外,軟件方面的建設嚴重缺失,農民在生產、市場、技術、運銷等方面遇到問題幾乎無處尋求幫助,而這在臺灣是農會幫助解決的事。關于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設立和發展,一位教授的觀點值得大陸相關決策部門思考,他認為:“這些園區如果以吸引臺灣農民投資創業為目標,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要是再早十年會好很多。因為目前臺灣農業在從傳統農業(經驗的應用)向現代農業(科學的應用)和知識農業(知識的應用)轉型,早些年到大陸投資創業的農民多是借助于傳統農業中對種植、栽培經驗的應用,他們的成功更多是源于市場成熟、自然條件適宜。”古坑鄉農會一位股長講的一件事似乎也印證了那位教授的說法,他說,大陸某地園區提供很好的條件,包括土地租金、稅收減免、基礎設施、園藝設施等都很齊全,幾次到他們農會洽談合作事宜,都沒有成功,主要源于資金無保障、市場不確定、氣候等自然條件不適宜等幾方面的因素。因此,對于合作平臺的建設,僅限于盲目投資硬件設施是遠遠不夠的。
第四,保障措施的制定和執行。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到,農業合作要真正使兩岸互利,就要從政府層面簽訂類似于ECFA的協議才能做到,而且要有一個正式的機構來共同推進,這樣雙方的權益才能得到應有的保障。他們還談道,近兩年一些大陸經貿考察交流團到臺灣都會采購農產品,除了當場購買的,許多訂單都不能如期如實兌現,在島內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這些對順利推進兩岸農業合作是很不利的。
(田風摘自《當代經濟管理》2014年第6期《關于兩岸農業合作的深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