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凌
怎樣認識當前中國經濟形勢,怎樣判斷當前經濟階段,國內外的認識分歧很大。既有持續震蕩下行說,也有正在筑底即將反彈說。但是,如果我們對中國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增長軌跡進行冷靜分析,就會發現經濟增長似乎已經步入新的軌道。
2002~2007年中國經濟增速一直保持在上升通道,時間長達27個季度。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環境劇烈變動,GDP增長在2008~2011年經歷了較大波動,從2007年第四季度的14.2%快速下降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6.6%,隨后雖因大規模刺激政策回升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12.1%,之后開始繼續下降到2012年第一季度的8%以下。從2012年第一季度至今,GDP增速已連續9個季度保持在7% ~8%,中國經濟增速的軌道已發生明顯轉換,從連續上升、大幅波動進入較為穩定的中高速增長區間。我們把時間再延伸到1980年至今,中國經濟有三次明顯的加速期,分別是20世紀80年代初(1981~1984年)、90年代初(1990~1992年)和21世紀初,三次加速期后都伴隨著一段時間的調整(1984~1990年、1993~2000年、2008~2011年)。與這三次加速期相聯系的事件分別是改革開放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鄧小平南方講話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的確認、加入世貿組織;但與前幾次不同的是,2012年以來經濟增速并未繼續向下調整或轉入加速期,而是在一個區間內保持平穩。
經濟增速的這種趨勢性變化,是國際與國內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主要經濟指標發展趨勢來看,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中長期趨穩的積極變化:一是經濟增速回調過程中就業保持穩定,就業總量對增長放緩的容忍度有所提高;二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呈現走穩趨勢;三是企業并未隨GDP增速下降出現大范圍虧損;四是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轉折性變化,第三產業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穩步提升。另外,宏觀調控方式的變化,尤其是給出增長率下限指引,有利于社會各方形成較為合理的增長預期。考慮到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近期不會發生大的變化,未來3~5年間預計經濟增速仍保持在7% ~8%,同時伴隨的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推進,若能夠維持適度的投資強度,優化消費結構,培育新的增長點,這個增速仍是健康的、相對可持續的,有利于未來10~15年經濟穩定發展。
(田風摘自《中國金融》2014年第13期〈半月刊〉《經濟增速換擋期的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