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華
首先,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意識,加強法制化管理是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前提。結合以上情況的分析,可發現要徹底解決文化產業的相關人才短缺的問題,僅依靠高校單方面的教學改革可能還不夠,它還需要文化管理部門首先形成全新的產業發展和管理的理念。這種新的文化發展和管理思想觀念,不應是一個單方面的理念,應該是一個主要包括文化經濟觀念、文化產業集群觀念以及文化產業全球化觀念在內的綜合性理念,這樣才可能保證中國文化產業能夠在一個開放先進的體系中發育成長,不僅能夠在中國形成完善的產業集群鏈,而且還可以完成文化產業資源的全球化配置。由此,產業的發展才能夠進一步拓寬人才培養渠道,以滿足中國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需要。
法制化是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是美國文化產業可以持續性繁榮增長的重要保障。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法制化,文化產業也只有在法制化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壯大。在未來的發展藍圖上,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崛起以及與他國文化產業交流的增多,中國為了維護文化產業整體的經濟利益,促進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水平,必然會如同美國那樣開始全面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戰略,以加強對相關文化企業及個人知識產權的保護。由此,中國文化產業必然由傳統行政管理模式向現代法制治理模式轉變,并通過政策性法律法規的形式去有效保護文化產業發展主體的知識產權,最大程度地激發文化產業人才的創新動力,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其次,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仍是解決目前文化人才短缺困境的主要手段。目前高等院校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方面還僅處于基礎教育階段,在沒有良好實踐教學環境和手段的前提下,文化產業專業的畢業生將面臨著就業的困惑。一方面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卻面臨失業,說明高校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需要調整。具體可以分幾步走:(1)利用高等院校和相關機構力量培養文化產業的高層次人才,可以在培養文化產業專業本科教學基礎上發展研究生教育,以盡快解決專業研究人員和高校師資不足的問題;(2)鼓勵教師通過掛職、兼職等方式走進企業,參與企業的項目開發與研究,強化師資隊伍的實踐能力;(3)針對文化產業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通過制度建設與監管,大力推進實踐教學和校企合作,開放職業認證資格的培訓,邀請相關企業的中高級管理人才走進校園,擔任兼職教授,以培養應用型專業學生適應企業發展的專業素養。
最后,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專業人才的創意能力,如何克服相關人才培養機制中可能會出現的“固化效應”是問題關鍵。文化產業不同于其他傳統的工業產業,對于不同消費者的精神需求而言,它總是充滿著個人的特性,并導致文化產品也必須符合個人特質才有可能吸引相關消費者的青睞,而這種體現個性的文化產品又總是在創作者充滿個人創意的過程中完成。與之相反的是,中國基礎教育的“應試升學”,這種因目標固化而帶來的學習固化從而扼殺了個人創造力,這與創意人才的培養標準極不相符。在文化產業教育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師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位學習者的興趣特長,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消費者的精神消費不能簡單地用物質進行換算,這使得文化產業的成果價值測量具有不可控性,因此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中還要強化學習者非智力性因素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