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春霞 李瑞瑞
1.提高農民繳費能力。提高農民繳費能力要從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入手。農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所繳納保費的直接來源就是農民純收入,所以提高參保農民的繳費能力最有效手段就是增加農民收入。第一,要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引導農民盡快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使農民在土地或林地減少的情況下增加收入。要暢通農畜產品流通環節,促進農畜產品與商場、超市、學校直接對接,降低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同時,還應該促使農業逐漸實現標準化、規范化、集約化發展,切實提高農民收入。積極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舉辦農業科技培訓,使農民的生產技能得到增強。第二,要建立穩定的財政支農惠農投入增長機制,深化對農村土地承包流轉、農業經營、農村資金融通的改革,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同時,地方政府要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環境。要適時提高對農民養老金、物價的補貼力度,直接拉動農民增收。第三,要加快小城鎮建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小城鎮的建設,要與工業小區建設、建立健全農村市場體系、農業產業化和農村脫貧致富相結合,把鄉鎮企業集中到小城鎮來,形成規模經濟,以拉動周邊經濟增長,有效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壓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大對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培訓力度,通過多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非農產業的工資性收入。
2.大力宣傳多繳多得意識。應加大宣傳力度,強化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險意識。任何一種制度的確立必須得到社會廣泛認可,任何一種養老模式的推行,都需要全體公民的支持,否則就難以長久,因為制度本身就是對社會現實和需求的反映。而認同和支持的內在基礎是意識的接受或心理認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意味著廣大農民必須從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險意識向現代社會養老保險意識轉變,而這種轉變必然受到傳統思想、文化、心理以及價值取向的阻滯。因此,要想使所有農民都能理解、支持和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就必須認真做好扎實細致的宣傳工作,從而促成這種意識的轉變。
3.提高財政繳費補貼。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健康運行與政府的財力支持不可分離,為提高農民參保繳費水平,必須提高財政對農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的補貼力度。為此,首先必須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直接投入力度。資金籌集是社會保障制度運行的核心,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發放的物質基礎。增加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財政補貼,既可以直接增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繳費基金收入,也可以帶動農民加入社會養老保險繳費隊伍或提高社會養老保險繳費檔次,帶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良性循環。另外,應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再保險制度,切實保障農民的參保權益。老農保正是因為繳費和待遇入不敷出,最后不得不宣告失敗。老農保制度的失敗,還使向來謹慎的農民降低了對國家制度的信心,很多農民更關心自己的待遇領取問題。為消除農民疑慮,政府應每年從財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風險基金,以確保農民在遭遇政策風險時降低或減免損失。
1.拉大繳費層次。養老保險繳費是其待遇的基礎,要想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必須首先提高其繳費水平。目前我國新農保規定了多種繳費標準,實際上是希望建立多層次社會養老保險,但由于繳費的強制性和繳費補貼激勵不夠,社會養老保險層次區分不明顯。要解決農民參保繳費選擇標準低的問題,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是通過行政手段,調查核實農民收入情況,按照不同收入檔次,強制農民在參保時選擇相對應的繳費標準,當然,也領取相對應的待遇標準。二是通過加大對農民繳費的財政補貼力度,采取梯度增加的繳費補貼模式,引導農民自主選擇較高的繳費標準。其中,第一種思路方便簡單,但需要政府付出巨大的行政管理費用,來核查農民的實際收入情況;第二種思路便于管理,也給予農民充分的自主選擇權,但需要各級財政明確各自的繳費補貼責任,精算具體需要的繳費補貼。
2.穩定待遇購買力。國家基礎養老保險待遇所保障的應該是農民的基本生存問題,應以相同購買力為參照標準,在全國不同地區采取購買力相同的基礎養老保險金水平,借以維護農民的基本生存權利和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財政對不同檔次繳費標準的補貼力度應適當加大,引導農民根據自身收入情況,選擇恰當的繳費標準。由于食品支出的增長是近年來拉升消費者價格指數的頭號動力,要想穩定物價,一要控制住食品價格,促使其平穩有序增長。為此,應大力促進農業生產,增強對農業生產現代化的財政支出,發展先進農業技術,穩定農業生產,提高糧食蔬菜產量。二要穩定農副產品的供應,降低農副產品流通和交易成本。三要根據物價增長情況,及時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
3.提高財政補貼力度。目前出臺的有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施方案大多是對各地方的指導性建議,不具備法律約束力。各地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補貼力度參差不齊,制度實施規范性差,不利于統一管理和監督,也不利于提高農村居民對政策的信心。應該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經驗,盡快出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財政補貼增長機制,將責任義務劃分清楚,規范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行為,還應該通過不同的財政補貼力度引導農民的參保繳費行為。此外,要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繳費規劃,實行強制為主并與一定政策條件下的自愿相結合的原則,提高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強制程度。但考慮到農民在地域、經濟收入及對社會養老保險思想認識上的差別,為避免強行一刀切而引起和激化社會矛盾,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為此,有關部門應該在縝密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切實摸清各地各類農民的經濟條件,制定出統一規劃和適合不同收入層次的不同保障水平的養老保險政策和實施方案。
(李摘自《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雙月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農村經濟發展適應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