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娟 張建勤
1.增強加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的意識。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出現貧富差距的時候,人們一直相信只要經濟快速增長,把國民經濟的這塊“蛋糕”做大,貧富差距一定會縮小,但中國的國民經濟這塊大“蛋糕”已經居全球第二位,但是貧富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這說明,經濟增長并不能自動實現收入的公平分配。低收入者承擔了改革的巨大成本,而沒有公平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早在21世紀初中央政府就認識到了中國社會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于2004年啟動了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起草工作,但由于種種原因,直到2012年才正式出臺。這期間是中國收入差距,乃至財富差距不斷擴大,逐漸向兩極化演變的時期。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臺時間長說明,收入分配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涉及各方的利益,改革有著巨大的阻力,已經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成為最難啃的“骨頭”。但是,當前的貧富差距已不僅僅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是一個嚴重的經濟政治問題,因為它對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和政治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高度認識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加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意識,力爭在五年或十年內趟過“深水區”,啃下這塊難啃的“骨頭”。
2.改革的具體政策措施力求科學性和實效性。收入分配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改革,只能一次性改革成功,不能反反復復。因此,必須力求改革的具體政策措施具有科學性和實效性。中國收入分配改革政策的基本目標取向是“提低、擴中、限高”,其中“提低、擴中”可能不難做到,但“限高”真正操作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要“限高”,首先要摸清中國富人的基本情況,要知道哪些人是高收入者、高收入者有多少、收入到底有多高,如果這些問題搞不清楚,那么限誰、怎么限就無從談起。同時,對于社會特別關注的各種稅收問題,一定要科學論證,實施后要能起到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否則,可能是該納稅的沒有納稅,不該納稅的反而納了稅,這不僅不能起到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反而增加了不該納稅人的負擔,擴大了貧富差距。1994年中國實施的征收個人所得稅,其目的是為了調節收入差距,但實施近20年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統計顯示,65%的個稅來自占個稅繳納群體80%的中低收入者,而占個稅繳納群體20%的高收入者,其繳納的個稅比例卻不到稅收收入總量的10%。當前對有關征收房產稅、遺產稅等熱點、難點問題不僅要有改革的決心和勇氣,更要有智慧才能克難攻堅。
3.切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國收入分配不合理突出表現在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過低。目前,要縮小貧富差距,初次分配不僅要重視效率,也要重視公平。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分兩種情況:一是要降低國有企業高管收入,抑制國有壟斷性行業勞動報酬的不合理狀況,增加國有非壟斷行業勞動者報酬。二是對私營和外資企業主,在保護他們合法權利和利益的前提下,推動勞動者報酬與私營和外資企業的利潤掛鉤;積極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對其加強監督和管理,嚴禁超經濟剝削,確保私營和外資企業的勞動者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4.強化收入再分配中的政府宏觀調控職能。首先是加快建立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一是要保障制度全覆蓋。不分城鄉、地域、工種、性別以及工作與否,把所有居民都納入各種社會保障制度的安全網。二是保障人群全覆蓋。養老保險要把老年人全部納入;醫療保險要把全國居民全部納入;失業保險要把在崗人員全部納入等。最終建立起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其次是健全和完善稅收制度。一是加強個稅征管,讓高收入者承擔納稅義務。二是針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奢侈品消費大國之一的實際,開征奢侈品消費稅,讓高收入者繳納消費稅。三是開征財產稅、贈與稅和遺產稅,以縮小代際貧富差距。
(李摘自《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雙月刊〉2014年第3期《貧富差距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