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增量的增長到存量的增長
持續的經濟增長是中國的成就,也是對世界的貢獻。無論用購買力平價還是匯率換算,中國經濟總量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世界第一,應是很確定的事。而此時更需思考的是,每年產出如此大的經濟規模,能帶來多少國民財富與幸福?
從分配的角度,如果每年新增經濟價值的分配更多傾向政府與企業,則國民收入的提升將低于GDP的增速;如果財富分配的邏輯更傾向既得利益群體,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則大多數國民的幸福感并不會增強,甚至會有焦慮和挫敗感。
從生產的角度,如果在產業選擇上更多依靠資本而不是勞動力,或者雖然依靠勞動力,但是在產業鏈上總是處于下游,當“裝配工”和“搬運工”,則國民財富的增長很難得到保證;如果為了產出的增長,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無法計算的“污染存量”就會遺留下來,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資源財富就會減少;更有甚者,如果是用重復建設、跑馬圈地和“馬路拉鏈”的方式形成GDP,這些增量都很難轉化為財富的存量。就如同橋建了倒塌,倒塌了再建,每次都產生GDP,但真正的財富并沒有多少。
世界上有些發達國家,人均GDP的增長并不快,但財富的積累并不慢。除了它們有很多海外投資收益外,與它們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性和財富轉化程度高是分不開的。事實上,只有那些有效的、有價值的、能順利流通的產出,才能轉化積存為社會的真正財富。只有那些能被善待和精心維護的東西,升值的空間才能更大。如同兩個花園,一個好好打理,一個非常粗放,價值差異會越來越大。
在中國GDP總量高速成長數十年、即將稱冠于世時,是到了仔細思考經濟的成長方式、財富轉化效果、社會和諧度、國民幸福感、環境友好性、公共服務滿意度等的時候了。要從關注GDP這一增量、流量的增長,更多轉向促進財富存量(包括國民財富、環境財富和社會財富)的增長。否則,離“世界第一”越近,我們內心可能越緊張。
(曉宇摘自《第一財經日報》2014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