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梁 潔 張孝德
生態經濟學在西方的興起及演化發展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梁 潔 張孝德
20世紀60年代,生態經濟學在能源環境危機日益加劇與工業經濟弊端逐漸暴露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20世紀80年代進入了外生發展時期,理論研究集中在外部效應與外部治理方面,涌現出了包括環境經濟學、循環經濟學等在內的外生理論。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由此興起的新能源革命,使生態經濟學進入內生發展時期,無論是理論探討還是生態經濟實踐都逐漸走向成本內化、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新經濟模式。
生態經濟;成本內化;外生治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對生態文明和生態經濟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新論斷,凸顯了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為發展生態經濟指明了方向。而生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經濟學理論的指導,生態經濟學最初產生于西方,它將生態要素納入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使經濟科學突破傳統狹隘的不考慮生態環境的局限性,試圖實現人類經濟、生態、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厘清生態經濟學在西方的興起及演化發展,對于中國的生態經濟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20世紀60年代,在兩次工業革命的助推下,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推動了社會文明發展的進程。與此同時,人口爆炸、環境污染、生態退化、能源危機、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逐漸顯化,開始向人類敲響了工業文明的警鐘,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更制約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能源環境危機已經突破工業化國家范圍,呈蔓延之勢,且范圍越廣、頻率越高、危害越大、問題越復雜。自20世紀30年代起,世界上相繼發生環境污染公害事件,到了五六十年代,環境危機呈現顯化之勢,越來越嚴重。1952年英國發生倫敦煙霧事件,四天內死亡4000多人;同年美國的光化學煙霧事件造成400多老人的死亡;日本先后發生的四起環境污染事件,造成了數萬人長時間的病痛。這些均顯示出環境污染已不再是一個國家的個別問題,而是在世界工業化國家中蔓延,且頻率之高、危害之大、問題之復雜、治理之困難已超乎人類的想象,不僅給工業化國家自身帶來了發展困境,也使發展中國家在邁向工業化進程之初就遭遇危機,更向人類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其次,工業經濟的弊端逐漸暴露,導致人與自然失衡、生產與消費失衡。隨著環境危機的加深,工業經濟的更多弊端也逐漸暴露。一方面導致了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衡,工業經濟的運行建立在人造資本的基礎之上,而人造資本又是基于化石能源而生產的,隨著經濟的快速運轉,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迅速增加,其再生速度已無法趕上消耗速度,于是產生了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及環境污染等現象,使經濟增長的成本外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導致了生產與消費的嚴重失衡,工業經濟的創立是為了解決人類貧乏的物質財富,追求以最小的投入現實產出最大化的目標,在這一目標的指導下,人類通過各種手段增加生產,甚至通過刺激消費來達到生產的目標,使得本末倒置,消費不再是人類享受生活的方式,而成為了無止境擴張生產的手段,使人類在自己創造的工業經濟中逐漸迷失。
最后,能源環境問題在工業經濟模式中難以求解。意識到能源環境危機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之后,西方發達國家就試圖解決因此帶來的發展困境。一方面通過不斷增強科學技術水平來提高資源利用率,或者開發新的替代性能源來刺激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將造成環境污染的低端產業轉移到欠發達地區,從而解決本國內的環境問題,造成環境問題治理成功的表象。然而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是在原有工業經濟模式中進行,而工業經濟所依賴的不可再生資源的有限性與生態環境成本的補償缺失,構成了工業經濟發展不能突破的自然邊界,這個硬約束條件不會因為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消失,更不會因為產業轉移而消失。西方的工業經濟發展模式歸根結底是一種少數國家獨享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全球能源環境危機不斷加深的大背景下,工業經濟發展模式遇到了資源和環境瓶頸,而在工業經濟模式內部求解無遺會導致惡性循環向。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能源環境問題需要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能源環境危機的倒逼作用下,20世紀60年代人們開始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進行深刻的反思與批判,試圖將生態因素納入經濟學研究的范疇,從生態的角度破解工業經濟的弊端。正式基于這樣的背景,生態經濟學才應運而生,這一時期學者們多以批判的視角發現問題、探索生態經濟學理論。
1962年,美國海洋學生物學家萊切爾·卡森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主要講述了化學制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她明確指出“控制自然”這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想象產物,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行使的這條道路使人容易錯認為是一條舒適的、平坦的超級公路,實際上,這條路的終點卻有災難等待著。①為人類用現代科技手段破壞自己的生存環境發出了第一聲警報,催化了公眾的環保意識,引發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開始重新考慮傳統經濟學的局限性,試圖把生態學和系統科學的內容引入到經濟學中去。
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在他的論文《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中首次提出“生態經濟學”這一概念,他在深刻反思傳統經濟學的基礎上,明確闡述了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并對人口增長、環境污染、消費品的分配以及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問題進行了原創性研究。同年他還發表了論文《即將到來的宇宙飛船地球經濟學》,其中提出的“宇宙飛船經濟理論”蘊含著“循環經濟”的理念,被視為生態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從此,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首先在西方發達國家正式提出并加以研究。
進入20世紀70年代,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對傳統經濟學理論進行批判,揭示經濟快速增長的弊病和隱患,其中以“羅馬俱樂部”最為著名。1972年,以美國生態經濟學家丹尼斯·梅多斯為代表的研究小組發表了羅馬俱樂部第一份全球問題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報告利用系統動力學建模技術,對地球生態系統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了定量研究。得出主要結論,即人口和物質資本的擴張會逐漸迫使人類拿出越來越多的資本去應對那些由一系列約束產生的問題。最終,由于太多的資本被用于解決這些問題而不足以支撐工業產出的持續增長。當工業出現下降時,社會也就無法支撐其他經濟部門更多的產出:糧食、服務和其他消費。當這些部門都不再增長時,人口增長也將終結。②其核心思想就是人類社會想要避免崩潰,就必須減少其生態足跡,從傳統的經濟增長轉變為“均衡增長”。而后出現了一大批相關論著,1972年,英國生態學家愛德華·哥爾德史密斯在其著作《生存的藍圖》中指出:現行的工業方式是不能持續的,只有通過政治和經濟的改變,災難才可以避免。③同年,巴巴拉·沃德和雷內·杜博斯為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大會準備的非正式報告——《只有一個地球——對一個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為此次大會定了基調,揭示了人類生活的兩個世界,即他所繼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創造的技術圈業已失去平衡,倡導人類必須擔負起地球管理員的責任,④成為生態經濟學乃至世界環境運動史上一份有著深遠意義的文獻。1973年,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出版了《小的是美好的》一書,指出現代工業體系盡管擁有它全部體現高度智力的先進技術,但卻在摧毀自己賴以建立起來的基礎。⑤批評以經濟增長作為衡量國家進步的標準,質疑西方經濟目標是否值得向往,反對核能與化學農藥,提出了小型化經濟發展理論。1976年日本坡本藤良撰寫的《生態經濟學》成為世界上第一部以“生態經濟學”命名的著作。至此,生態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
這一時期學者們對生態經濟學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問題,揭示了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矛盾關系,對傳統的以犧牲生態環境取得經濟增長的工業經濟模式提出了質疑,在大量現象描述與理論批判的基礎上,使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進入人類視野。
198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召開了以“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為主題的會議,并確定將“環境經濟”作為1981年《環境狀況報告》的第一項主題。1988年國際生態經濟學會成立以及次年《生態經濟學》雜志創刊,標志著西方生態經濟學進入理論發展和學科建設的新階段。20世紀80年代之后,在生態經濟學理論研究方面,經濟學家們側重于關注經濟增長所產生的外部效應及其治理;在具體實踐中,生態經濟仍然是一種政府投資的具有公共產品特性的經濟,尚未內生為市場主體創造財富的經濟,因此稱之為生態經濟學的外生發展時期。
(一)經濟增長的外部效應研究。
這一時期經濟學家們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后果,關注經濟增長所產生的外部效應,主要針對經濟增長帶來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問題進行研究。20世紀70年代末,蘇聯經濟學家卡馬耶夫出版《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提醒世人不要過分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數量,要注意經濟增長失衡。2000年世界銀行出版題為《增長的質量》研究報告,指出經濟增長過程中被忽視的四個領域:普及教育,加強環境保護,管理全球性風險,提高政府管理的質童,即減少機構的腐敗現象,提高透明度和對普通人民負責。⑥查爾斯·瓊斯在《經濟增長導論》中對進行了“增長災難”分析,赫爾普曼在《經濟增長的秘密》中關注經濟增長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問題,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及其外部效應。還有一些學者從幸福的角度論述經濟增長的外部效應,其中有影響力的就是英國經濟學家E.J.米香的《經濟增長的代價》,米香更關注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付出的社會和文化代價,從人的全面需求及社會幸福的角度就經濟增長提出了一些新觀點,認為技術的進步、經濟的增長僅僅是物質產品的增加而不是幸福的增加。⑦這一時期涌現的幸福經濟學等也針對經濟增長的外部效應進行研究,比爾·麥吉本總結經濟增長的外部效應主要包括三大挑戰,即政治上的不公平和不穩定、環境污染和能源枯竭、增長不再讓我們快樂。⑧
(二)經濟增長外部效應的治理研究。
如何治理經因濟增長產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外部性問題也成了這一時期經濟學家們關注的焦點。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早在1920年時就提出要采用污染者征稅,即后來被稱為“庇古稅”的方式來糾正經濟增長對環境產生的外部效應。1973年,第七十三屆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列昂捷夫,第一個使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他將處理工業污染物單獨列為一個生產部門,除了原材料和勞動力的消耗外,把處理污染物的費用也包括在產品成本之中。這一時期,生態經濟學家對外部效應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種理論。
1.環境經濟學理論。環境經濟學也稱為為污染經濟學或者公害經濟學,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以新古典的資源配置理論和科斯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環境經濟學將環境問題作為經濟增長的外部成本,強調利用各種經濟手段進行污染的治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征收資源稅,排污收費,事故性排污罰款,實行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獎勵,提供建造廢棄物處理設施的財政補貼和優惠貸款等。環境經濟學理論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但是仍然無法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一種末端治理的模式,因此說環境經濟學理論是外生治理理論。
2.循環經濟學理論。早在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宇宙飛船經濟理論””,他把環境污染視為未得到合理利用的“資源剩余”,即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沒有絕對無用的垃圾。進而提出要以“循環式經濟”代替“單程式經濟”以解決環境污染與資源枯竭問題,鮑爾丁因而被認為是循環經濟理念的最早倡導者。1990年,英國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D.Pearce)和(克里.特納)P. K. Turner在《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一書中正式提出“循環經濟”的術語,以代表一種有別于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模式。循環經濟借助于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環(recycling)三個原則(即3R原則),實現三個層面的物質閉環運動,包括小循環,在企業層面實現污染排放最小化;中循環,在區域層面建立工業生態園,使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大循環,在社會層面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這一理論改變了傳統經濟“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按“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進行資源配置,然而依然是在原有的人造資本和工業經濟模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改造成本外化的問題,歸根結底仍然是一種外部治理理論。
3.低碳經濟學理論。“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最早見諸于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談到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自此低碳經濟在國際舞臺上開始受到廣泛關注。低碳經濟理論主要是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成本外化的工業經濟模式,而低碳經濟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在不觸動這個模式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和機制的設計控制外部的減排,從而解決溫室效應等生態環境問題。同時,在目前的國際低碳經濟框架下,碳排放量較高的發達國家通過產業轉移,實現了生產端的低碳要求,然而其工業化的高碳消費模式并沒有改變,因此低碳經濟是在保護既得利益前提下的外生解決方案,并不能根治生態環境問題。
在這一時期的生態經濟學理論研究方面,經濟學家們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范疇,促使生態經濟學由外生向內生轉變。比如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下一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⑨1989年皮爾斯在《綠色經濟藍圖》一書首次提出了綠色經濟概念,首次從超出主流經濟學單純經濟的觀點看綠色經濟本質,提出了以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1996年戴利在《超越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中首次提出“經濟是環境的子系統”。⑩這些理論上的進步使生態經濟學向內生發展更接近了一步,然而并未解決譬如如何使自然資本像人造資本一樣成為財富創造的來源和內生動力等問題。因此,雖然生態經濟理論的主要概念和框架基本成型,但是仍屬于外生生態經濟理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是生態經濟學發展的重要拐點,標志著生態經濟學進入了內生理論與綠色實踐時期。2011年聯合國環境署發布了《邁向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的各種途徑——面向政策制定者的綜合報告》,提出了“綠色經濟”是可促成提高人類福祉和社會公平,同時顯著降低環境風險與生態稀缺的經濟。直白地說,綠色經濟可視為是一種低碳、資源高效型和社會包容型經濟。這個綠色經濟就是內生生態經濟。判斷生態經濟學內生與外生的重要標志是經濟模式是否可以形成內生動力,實現成本內化與自我增值。之所以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生態經濟學是內生模式,主要是因為這場金融危機宣告了工業經濟模式逐漸走向式微,使當代人類經濟面臨重大轉型,催生了一種成本內化、自我增值的新經濟模式。
(一)一種新的資本——自然資本的提出及發展為生態經濟學的內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生態經濟學從根本上區別于傳統經濟學。
西方學者在探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平臺上,將自然資本納入生態經濟學的理論框架,使其成為內生生態經濟學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石。早在1990年,皮爾斯和特納在《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一書中首次提出“自然資本”概念,1995年,世界銀行明確將人類擁有的資本劃分為4大類:人造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社會資本,提出一個國家的財富應該包括自然資本,并將土地、森林、濕地等作為自然資本的組成部分。后期的生態經濟學研究主要是圍繞著自然資本范疇的深化拓展著理論研究,赫爾曼·戴利、保羅·霍肯等學者都在自然資本的基礎上進行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經濟學理論的探索。目前,有關自然資本的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標準著生態經濟學進入了內生發展階段。
在理論研究方面,自然資本澄清了兩個基本問題,從根本上劃分了傳統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一方面明確了自然資本和人造資本何者具有稀缺性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生態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的根本分歧所在,傳統經濟學認為人造資本是生產函數中的稀缺要素,是限制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而生態經濟學家戴利則明確自然資本已經代替人造資本成為限制性要素了,我們已經從一個相對充滿自然資本而短缺人造資本的世界來到了一個相對充滿人造資本而短缺自然資本的世界了。另一方面明確了人造資本和和自然資本是替代關系還是互補關系的問題。傳統經濟學認為人造資本和自然資本總體上替代關系,人類不必擔心自然資本的供給。戴利則指出人造資本和自然資本是互補性的,只有部分是替代性的,生產越多的人造資本需要更多的自然資本,因此人造資本對自然資本有越來越大的互補性需求。在具體實踐方面,自然資本從根本上促進了工業經濟向生態經濟的轉型。傳統的工業經濟是建立在人造資本基礎上的經濟,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導致了環境污染、生態財富負效應等問題。而自然資本是具有自我增值能力新資本,基于自然資本建立的生態經濟,可以將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而非外部成本,真正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內在統一性。
(二)新能源革命的興起,標志著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的內生驅動力已經形成,新能源產業將成為引領生態經濟的先導產業。
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了新能源革命的興起,世界各國在應對危機,振興經濟的計劃中,不約而同地將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希望寄托于新能源領域,各國通過立法或者頒布政策的方式進行新能源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使得新能源經濟成為能夠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經濟。發展新能源經濟不僅是解決能源環境問題、滿足未來能源需求的一把“鑰匙”,也是實現減排目標和搶占“生態經濟”制高點的一件“利器”。
第一,新能源經濟的能源形態發生了變化,新能源經濟改變了傳統的化石能源,以新能源、可再生資源為基礎,是對支撐工業經濟的能源基礎的顛覆性替代。化石能源是工業經濟得以發展的重要能源基礎,也是產生能源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替它,就可以將能源內生為發展動力,形成內生驅動力,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工業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能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第二,新能源革命給生態經濟帶來的不僅僅是能源形態的支持,而且也攜帶著生態經濟進行自我繁殖的新基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是自然資本內化為財富的前提,建立在自然資本基礎上的生態經濟能夠有效地避免人造資本在創造財富時的外部負效應,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支撐下生態經濟將成為一種兼具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自我繁殖、自我增值的內生生態經濟。
第三,新能源產業將成為引領生態經濟的先導產業和引領未來經濟增長的引擎產業,西方發達國家爭相出臺新能源政策,力爭占領新能源行業的制高點。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開發利用新能源成為美國政府刺激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奧巴馬上臺伊始就簽署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其中新能源為重點發展產業,美國將在可再生能源、節能汽車、分布式能源供應、天然氣水合物、清潔煤、節能建筑、智能網絡等領域探索出一個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創新戰略。2010年3月歐盟公布《能源政策》綠皮書,應對全球能源形勢的發展,歐盟將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各成員國在綠色能源政策方面的合作與協調,使綠色能源成為歐盟未來能源安全戰略發展的核心。2011年受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影響,首相菅直人稱日本將調整能源政策,計劃在21世紀20年代前期將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占總電力的比例升至20%以上。
(三)企業家積極參與投資生態經濟以及全球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標志著生態經濟已經成為獲得市場認可的具有內生動力的新經濟模式。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生態經濟領域不僅成為各國政府搶占全球經濟發展領先權的一塊熱土,也成為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追逐利潤的新領域。這一時期的生態實踐活動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張力,開啟了生態文明時代的新經濟模式。
第一,生態經濟實踐模式逐漸從政府主導演化為企業積極參與。經濟發展受制于能源環境危機的西方發達國家,在推行生態經濟的初期,政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國政府通過頒布法令、發布政策、稅收鼓勵、污染收費,綜合行政、經濟等手段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生態技術研發,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政府主導的格局是一種被動的發展方式,尚未激發生態經濟實踐主體的內生動力。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越來越多的企業主意識到,在能源環境危機越來越嚴重的當今社會,發展生態經濟具有良好的前景,綠色產業的實施將逐步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目前西方國家已有大量的企業參與生態經濟的實踐活動,如2010年之后,西門子在全球投資80億美元,發展綠色科技,其中大部分投資在智能電網上;家電公司惠而浦將在2011年之前投產100萬智能烘衣機,可以向智能電網傳送信號;BestBuy也將銷售接入智能電網的各種產品,從電動車到太陽能電池板,再到各種能夠插到智能電網上的小玩意。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最佳場所,企業是市場的靈魂,企業的積極參與表明生態經濟已獲得市場認可。
第二,生態經濟實踐已經從政策內容落地為蓬勃發展的生態產業。綜觀全球的綠色改革浪潮,各國都將發展綠色生態產業作為振興經濟的突破口,生態產業在政策的扶持及市場的需求中落地生根。目前已經進入實踐的生態產業種類繁多,涉及各行各業,橫跨初級生產部門、次級生產部門和服務部門,形成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服務業。在生態農業方面,早在20世紀70年代英、美、法、德等發達國家就相繼開展了有機農業運動,近年來呈現出多樣性、綜合性、高效性、持續性等特點,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行業標準。在生態工業方面,新能源產業在全球得到了飛速發展,如美國、巴西的生物能源發展就位居世界前列。在生態服務業方面,以智能產業、生態旅游業、文化產業、生態住宅為主導的新型產業,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爭相進入的新領域。新興產業的興起,標志著推動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從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
第三,生態經濟實踐逐漸從依靠政府補貼發展為有經濟收益預期,能夠真正創造利潤的經濟活動。目前,雖然各國的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仍然享有政府稅收減免及補貼等相關政策優惠,然而隨著這些產業的發展成熟,其市場占有率和市場回報率在逐步提升,逐漸真正走向市場。以美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在國內市場上,2012年美國電動車銷量為5.3萬輛,2013年銷售總量增加到為9.6萬輛,增長了將近2倍;在國際市場上,2012年美國電動汽車的年銷量已經突破45萬輛,占整個乘用車市場的3%。其中,混合動力汽車銷量達40萬輛,占整個電動汽車銷量的90%,與2010年相比增長了42%,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實現全年3萬輛的銷售,同比增長近3倍。預計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超過20%,總體銷量達到2000萬輛,美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將展示出令人矚目的“加速度”,并將發掘出相關行業及區域市場的投資價值。
生態經濟學從誕生發展至今,經歷了理論批判、外生以及內生發展階段,目前,其理論和實踐都朝著內生生態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前進。然而內生生態經濟學理論尚處于起步階段,這一理論體系的建立仍有許多問題函待解決,比如自然資本的增值規律、定價及產權界定等,有待今后的生態經濟學家繼續探索和研究,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新經濟模式夯實理論基礎(見表1)。

表1 西方生態經濟學的興起及演化概覽
① [美]萊切爾·卡森,呂瑞蘭、李長生譯:《寂靜的春天》,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275~295頁。
② [美]丹尼斯·梅多斯、德內拉·梅多斯、喬根·蘭德斯,李濤、王智勇譯:《增長的極限》,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年版。
③ 李懷政:《生態經濟學變遷及其理論演進述評》,載于《江漢論壇》2007年第2期,第34頁。
④ [美]巴巴拉·沃德、雷內·杜博斯:《只有一個地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頁。
⑤ [英]E. F. 舒馬赫,虞鴻鈞、鄭關林譯:《小的是美好的》,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6頁。
⑥ 丁艷:《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在世行新報告〈增長的質量〉前言中指出——增長不僅要速度更要質量》,載于《中國經濟導報》2000年第10期。
⑦ [英]E.J. 米香,任保平、梁煒等譯:《經濟增長的代價》,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頁。
⑧ [美]比爾·麥吉本,林麗冠譯:《幸福經濟》,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0頁。
⑨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