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偉娜
書 評
中國養老年金市場發展的戰略思考
——評《中國養老年金市場》
齊偉娜
人口老齡化,不僅是當今中國,而且是貫穿整個21世紀中國的基本社會背景。在這一背景之下,如何發展中國的養老年金市場,構建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北京大學孫祁祥教授和鄭偉教授等所著的《中國養老年金市場》一書系統研究了中國養老年金市場的發展現狀、國際經驗與未來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養老年金市場》一書共分七章。第一章“中國養老年金市場:新環境呼喚新思路”從人口、經濟、社會、法律、國際等五個方面分析中國養老年金市場發展所面臨的新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反思呼喚改革新思路。第二章“年金市場發展:現實困境與機理分析”系統考察了當前年金市場發展面臨的困境,并深入剖析了造成困境的深層機理。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別就年金市場的三大部分——企業年金、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商業年金進行了專題探討,并各有側重,企業年金針對現狀與展望,職業年金針對醞釀與規劃,商業年金針對模式與變革,抓住了各個部分的關鍵問題。第六章討論年金市場發展的國際經驗借鑒,并對若干典型國家的年金市場進行案例分析,提取經驗啟示。第七章對2013-2023年中國年金市場的發展戰略提出了系統性的政策建議,供政府決策參考。全書框架清晰,邏輯合理,圍繞主題,環環相扣,既立意高遠,又有具體可操作的政策建議,是一部研究力作。
該書有一條貫穿始終的背景主線,即如何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這與該書出版半年多之后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重要精神遙相呼應?!稕Q定》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其實,很多情形下,保險與財政的關系,就是一種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比如,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政府主要負責提供基本保障,如基本養老保險,市場則負責提供非基本的、補充性的養老保險(如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等,政府與市場共同構建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如果政府不提供基本保障,就“缺位”了;如果政府去提供非基本保障,就“越位”了。此外,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品和公共品中,既可由政府直接生產提供,亦可由政府向市場采購后提供。同時,要逐步做到凡適合面向市場購買的基本公共服務,都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不適合或不具備條件購買服務的,再由政府直接提供。
關于養老年金市場,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制定實施免稅、延期征稅等優惠政策,加快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保險,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釋放了國家要發展養老年金市場、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明確政策信號。緊接著,2014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鼓勵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商業保險”,即是要鼓勵發展養老年金市場。進一步地,2014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現代保險服務業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定位——保險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產業和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會文明進步、經濟發達程度、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標志;并提出要使現代保險服務業成為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撐,促進保險與保障緊密銜接,把商業保險建成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
可見,政府已經著手從“處理好市場與政府關系”、“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來統籌規劃養老年金市場的發展。政府不是為了發展年金市場而發展年金市場,而是為了實現更高層次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目標,是為了發揮年金市場在“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從這個視角看,《中國養老年金市場》一書具有十分重要的選題意義和決策參考價值。
養老第一支柱的可持續性問題、企業年金發展緩慢問題、養老保險“雙軌制”改革問題等,都是當今中國養老保障領域深化改革的熱點問題,《中國養老年金市場》一書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值得與讀者分享。
第一,關于養老第一支柱可持續性的量化研究。該研究從人口、經濟、社會、法律、國際環境等視角,論證了中國養老年金市場發展所面臨的新環境和緊迫性,通過系統量化測算,指出“在中等情形的人口、經濟和制度假設下,中國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不可持續,養老保險基金當年收支將在2037年出現赤字,整個基金將在2048年耗盡枯竭”,為第一支柱養老保險敲響了警鐘,為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第三支柱(商業年金)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二,關于企業年金發展緩慢的機理研究。該研究對阻礙中國企業年金發展的深層原因進行剖析,從企業內生動力缺乏和外部環境激勵不足、以及國有企業分配雙績效目標特點等視角,從更深層次解釋了目前中國企業年金市場格局形成的內部機理。該研究提出,“盡管中國企業年金制度從建立初期就蘊含了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將發達國家主流模式植根于中國土壤的思想,但如何與中國特有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更好地融合,克服路徑依賴,突破傳統觀念的桎梏,卻是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所在”。該研究強調,“長遠來看,若要使企業年金真正成為養老保障的一個支柱,頂層設計至關重要,通過有意識地進行養老保障體制的結構性調整,給第二、三支柱以實際的政策性支持,是企業年金市場發展的根本保障”。
第三,關于養老保險“雙軌制”改革的研究。養老保險“雙軌制”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該研究提出,“中國機關事業單位的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已經暴露出諸多弊端,而要克服這些弊端,我們就必須對其進行‘結構性改革’”。而且,作為改革配套,應當“努力推進事業單位分類制改革、公務員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公務員工資福利制度改革等”,為職業年金的發展創造良好外部條件,使企業年金與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可以相互銜接轉換。
“養老靠誰”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中國養老年金市場》一書關于“養老靠誰”的討論,引用了2012年7月美國著名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的一份題為《平衡傳統與現代:東亞地區退休養老前景》的報告的調查數據,從多角度討論了“養老靠誰”這一問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長久的思考。
該報告基于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韓國和馬來西亞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在“誰最應當負責為退休養老提供收入”的回答中,選擇“退休者自己”的比例,中國最低(9%);選擇“政府”的比例,中國最高(63%);選擇“成年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比例,中國最低(4%)?!吨袊B老年金市場》一書作者認為,從這組數據看,如果說“養兒防老”是中國人以前的傳統觀念的話,那么,現在已經演變成“養老靠政府”了。
接著,《中國養老年金市場》開始討論“為什么中國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現在開始信奉‘養老靠政府’了呢”,作者從計劃經濟影響、社保擴面影響和媒體宣傳影響等角度進行了分析。
之后,筆鋒一轉,作者開始討論“養老真的僅靠政府就夠了嗎”這一嚴肅話題。作者從法律規定、國際經驗和中國國情等三個方面展開分析。分析發現,從法律規定看,《社會保險法》明確寫道,“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社會保險水平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這意味著,政府提供的保障只能是低水平的基本保障,不可能超越相應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從國際經驗看,似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為全體國民提供長期高水平的養老保障,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其政府提供的社會養老保險的替代率目前也只有40%左右;從中國國情看,中國正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即使當前政府能支付較高水平的養老金,以后也不可持續。
作者這部分分析的基本結論是,養老僅靠政府顯然是不夠的。試想,到了21世紀60年代,在職職工與退休職工的人數比是1:1,這意味著在職職工20%的養老保險繳費率亦僅可為退休職工提供大約20%的養老替代率。如果按照70%的養老替代率標準來衡量的話,另外的50%無疑需要依靠第二支柱(如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第三支柱(商業年金)來解決。至此,養老年金市場發展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了。
《中國養老年金市場發展》一書的最后一章對2013-2023年中國年金市場未來發展戰略提出了系統的政策建議,該章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將未來年金市場的發展戰略劃分為三個實施階段,勾畫了中國年金市場未來十年發展戰略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發展戰略的三個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2013-2016年),第二階段(2017-2020年),第三階段(2021-2023年)。每個階段都分別從支柱調整、稅制改革、監管優化、技術革新和產品創新等五個方面進行系統討論,并標示出每個階段的戰略重點,清晰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決策參考價值。
該書最后提出,“年金市場的建立、發展與改革是一個復雜而宏大的工程,它需要學界、業界和監管部門各方以謹慎的態度、科學的思維和探索的精神來共同破譯”。其實,《中國養老年金市場發展》一書就是這項“共同破譯”工作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經濟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