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勇
財政與稅收
現代財政制度的主要特征
楊志勇
1.現代財政制度是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制度。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國家現代化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財政制度。現代財政制度的建立應與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相適應,要致力于提供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相適應的公共服務。現代財政制度建設要適應現代化的不同階段的不同要求,致力于形成城鄉統一的財政制度。中國市場經濟逆向成長的過程,決定了現代財政制度應公平對待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應支持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應從根本上改變政府在某些領域缺位同時又在某些領域越位的狀況。
2.現代財政制度的建立必須有相應的專門的財政管理機構。專門的財政管理機構是現代財政制度建立的不可或缺的內容。具體事務的專業管理與專門的財政管理,并行不悖。專業分工替代不了專門的財政管理。政府部門間職責分工不合理,特別是部門功能交叉重疊,不僅專業部門的優勢不容易得到發揮,造成資源浪費,而且不利于政府效率的提高。從中央層面來看,各部門都或多或少帶有專門財政管理機構的功能,中央層面在財政部之外,政府性基金林立,實質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為數眾多的財政部。
總之,要將政府收支事務和國家財富管理事務集中在財政部門,并將財政部門建設成專門的現代化財政管理機構。
3.現代財政制度下的財政是民主財政。現代財政是民主財政,是人民當家作主的財政。現代財政制度建設中,要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的作用,讓人民代表的意見得到最充分的表達。要充分發揮人民在財政資金籌集和使用中的監督作用。要積極推動財政透明度的提高,除少數國家機密外,政府預算決算信息應盡可能有效公開,為人民監督財政事務提供必要的基礎。民主財政還應表現在有效的社會輿論對財政事務的監督上。
大國的民主財政建設是多層次的。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實行分級管理。分級管理有利于財政制度激勵與約束作用的發揮。從全球的視野來看,立法機構對政府收支的約束分兩個層面,一是制度層面,二是日常運行層面。制度層面表現在政府收入和支出及國家財富管理制度的形成,就受到立法機構的約束,充分反應人民的意見。政府的年度預算和多年度收支計劃(規劃)的編制和執行,屬于日常事務,也要受到立法機構的監督。
4.現代財政制度下的財政是法治化財政。現代國家是市場經濟國家。征稅必須建立在稅收立法的前提下,不僅要有稅收的實體法,還要有稅收征管的專門立法。不僅征稅要立法,而且是所有構成市場和社會負擔的政府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均應嚴格立法,避免隨意開口,導致政府負擔的不確定性,干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發揮。
現實中,只要是屬于有效政府應該履行的職能,都屬于財政應保障的范圍。法治化財政建設不能顧此失彼。一定時期內,某種職責的法定支出比例規定,有助于政府職責的落實。但是,現實不斷變化,企圖一勞永逸地解決財政資金保障問題的做法,是以靈活應對空間的喪失為前提的。當前中國有一半左右的財政資金受制于這種比例約束,極其不利于法治化財政制度建設。
5.現代財政制度以專門的治理技術為依托。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需要實現數目字管理。不同于傳統財政制度下的統治,現代財政制度基于一整套專門的財政治理技術體系。
形成科學的財政收入預測方法體系,是現代財政制度建設的內容之一。政府購買性支出從簡單的直接從市場購買商品和服務,正在轉變為統一規范的政府采購制度。從財政管理上看,要形成現代化的國庫管理制度,讓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效率得到最大的發揮。現代財政制度中的專門治理,還表現在多方磋商和制衡的基礎之上。現代國家提供公共服務,人民為享受公共服務而納稅,國家有責任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務。財政治理需要人民的充分參與,治理技術應能滿足人民參與的要求。專門的財政治理技術還包括政府內外的制衡機制。
6.現代財政制度是適應動態財政治理需要的制度。面對現實和未來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現代財政制度能夠致力于調動各方積極性,在各主體之間平等磋商上的基礎之上,實現財政的動態治理。
動態財政治理需要未雨綢繆,及早關注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態勢,把握重點領域的演變趨勢。財政治理還必須重新審視一些陳舊的假設和價值觀,以應對不斷涌現的新問題。財政的動態治理旨在將一系列支離破碎的直覺轉為“治理”的整體概念,增強實際操作的系統性和可行性。
(成林摘自《地方財政研究》2014年第6期《現代財政制度:基本原則與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