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穎 羅 敏
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與專利政策對接的建議
黃 穎 羅 敏
低碳財稅政策與專利政策的對接就是指從技術研發到產品推廣,推行稅收政策、政府資助政策和專利政策于一體的多體系政策支持,具體而言,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利用財政預算和碳稅投入,設立低碳技術創新資金。在公共財政預算中增設低碳經濟發展預算項目,按一定投資比例作為低碳技術創新資金,用于基礎性低碳技術的研發、專利化與產業化。將與低碳有關的稅收收入作為創新資金的補充來源,實施低碳技術專利申請的專項科研資助,進一步鼓勵低碳技術專利申請。在支持低碳產品的市場推廣方面,可以將稅收的一定比例以財政補貼或價格補助等方式回饋給推廣和使用低碳產品的單位及個人,鼓勵低碳產品的使用和消費。這種方式集政府財稅資助政策和專利政策于一體,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局面,既限制了排放量,又為技術研發提供了資金支持,并通過申請專利保證了技術的專有性。
2.實行政府采購專利技術,加速產業低碳化。實行以低碳為導向的政府采購政策,從生產工藝節能標準、產品類型指定、產品生態標志等方面來完善采購標準,從消費端拉動低碳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對于綠色技術轉讓,可以通過政府收購或出資的方式來形成有力的技術許可環境。通過政府采購承諾,達成電力采購協議,形成推動新能源、新技術發展的動力。對于外國綠色技術專利技術,政府可以部分或全部買斷專利權,作為公有知識產權在國內加以推廣使用。
3.通過財稅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加快低碳專利技術共享。可以借鑒由世界可持續發展商業委員會啟動的環境專利共享項目,在不同低碳行業的企業之間建立專利聯盟,通過財政購買、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政策,讓聯盟內的企業能免費或優惠共享基礎性低碳技術。通過產業政策、財稅補貼,引導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建設中試基地,對已有的低碳實驗室成果進行“熟化”與“孵化”,使無形的技術通過技術集成向有形的成果轉化。這種具有中試功能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具有上承高校、科研院所,下接生產企業的作用,把來自科研機構的初試成果進行熟化、二次開發,縮短了科研成果與產業化之間的距離,解決了技術與市場脫節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制約因素,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夏摘自《中國財政》(半月刊)2014年第8期《促進低碳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與專利政策對接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