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必虎
市 場
用市場化手段推進一體化
吳必虎
京津冀一體化并非新話題,而是喊了很多年都難見動靜的老話題。之所以難推動,其內因是大量優質資源和中央權力集中于北京,沒有人愿意離開。外因是京津冀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沒能像長三角那樣形成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梯形結構,而是以北京為圓心形成的圓柱形經濟結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的深化改革措施,特別是強調以市場為主導配置各種資源的改革大方向已經在高層取得一致。
因此,筆者給政府的第一個建議是,盡量疏散各種非必要的權力、資源,鼓勵全國各地承接北京現有壓力。比如,央企、科學、教育、文化機構去行政化后,沒必要集中在北京。有些去行政化的事業機構可以放到最需要它們去管理與服務的地區,比如鐵路總公司可以放到鄭州。
去行政化后的各大協會可以根據區域特色置于不同的城市,比如中國考古學會可以放到西安。“中國”字號的使用權完全可以放開,國字頭的博物館可以按照各地特色分散到全國。北京好看的東西太多了,很多收藏品豐富的國字頭博物館常常是門可羅雀,可以考慮把中國電影博物館放到上海,中國戲劇博物館放到昆山,中國地質博物館放到嵩山。
很多大學更可以搬到其他城市,相信很多城市求之不得。哈佛不在華盛頓,牛津不在倫敦,中國科學院各大研究所可以分散到全國各地的大學中,讓科學機構通過政府采購和知識產權轉讓形式獲得科研經費,養那么多人真的沒用。有人說,這些機構如果搬離北京會有人辭職,但要看到,如果真釋放集中管制,會有人愿意發揮能動性和創造力,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一旦他們在最適合他們發展的地方成長起來,就會成為推動民主、市場化改革的新動力。
第二個建議是,對北京市政府的考核去經濟增長化,代之以環境治理與城市管理水平的考核。同時,將京津冀一體化規劃實施程度和整體生活質量提升納入三地政府的統一考核體系,這樣才能真正改變各自為政、各為其錢的惡性循環格局。
具備以上兩個基本條件,才談得上是市場化推動下的京津冀一體化。弱化北京的經濟中心功能,特別是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定位要下調,買東西不必千里迢迢到北京,到上海、香港就成,看故宮可以來北京。整個京津冀地區都不應再圍繞工業,特別是重化工、鋼鐵工業展開經濟競賽。根據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以及天津作為華北地區海港城市和工業商業城市,考慮到京津冀地區在水資源、生態承載能力約束下的地理條件,以京津為雙核中心城市,周邊形成與其發展配套的支持性城市群。
此外,還要強化北京、天津、保定、石家莊、秦皇島等地之間的城際高鐵與輕軌通勤系統,在空間上形成真正跨行政區的大首都圈,圈內實行統一的無線通信覆蓋體系,形成完整無縫的城市服務與管理框架,讓此間的城市在交通、生態建設、戶口與就業、醫療教育、社會管理等方面全面實現—體化。
一句話,要充分結合市場手段,而非單一行政手段逐步推進京津冀的一體化進程。
(曉宇摘自《京華時報》2014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