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達
促進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建議
梁 達
一、優化居民收入分配模式,改善收入預期,逐步縮小差距,大力增收減負。
1.適當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占比,提高居民實際消費支出占比。在初次分配環節,通過制定行業工資指導政策、設定最低工資標準、建立工資集體協商機制以及實行工資增長與消費價格指數掛鉤、與企業效益掛鉤等制度,保證勞動者報酬占比維持在相對合理的水平上,在動態變化上穩中有升,使勞動者享有應得的經濟發展成果。
2.著力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如果城鄉居民消費潛力能得到有效釋放,足夠支撐未來10~20年我國經濟年均8%以上的增速。因此,要盡快建立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提高城鄉居民的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收入比重,為擴大消費、提高消費貢獻率奠定基礎。
3.努力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負。對于低收入者的生活必需品實施低稅率,減少重復征稅,降低增值稅稅率等,來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提振居民消費的信心。
4.縮小收入差距。打破行業壟斷,進一步使收入透明化;農村應大力發展經濟,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提高其收入和消費能力。
二、完善社會保障,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支出,提升居民消費信心。
1.擴大社會保障范圍。將城市未納入社會保障范圍的人口全部納入社會保障的范圍;將農村無子女戶、無子戶、獨生子女戶、喪失勞動能力戶的人口納入社會保障的范圍;將其他農村人口全部納入社會保障的范圍并最終實現全民社會保障的目標。
2.增加社會保障項目。將教育、住房納入社會保障,對城鎮低收入戶實行住房保障,提供廉租房、低價福利房等;普及城鄉12年制義務教育,大幅度降低居民普通教育的開支;降低居民高等教育的費用開支,對城鎮、農村低收入戶子女上大學或職業學校,實行免學費并提供助學金的保障制度。
3.提高社會保障力度。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增加社會保障項目的同時,逐步提高失業、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所有項目的社會保障力度,解除或減輕居民的后顧之憂。
三、拓寬投資渠道,提高居民投資理財水平。
1.創造條件,激發居民創業熱情,拓寬群眾財富增長的渠道。在硬件上,要創造暢通的物流、信息、能源、交通等條件,方便群眾創業;在軟件上,充分利用稅收等經濟杠桿,鼓勵更多人投入到創業之中。積極創新金融管理體系,開發適宜普通群眾的投資品種,為居民財富的增長提供多元化途徑。
2.加強對城鄉居民金融理財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培養居民理財意識。理財培訓應優先在農民工、村干部、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骨干和其他有一定文化知識的農民群體中開展,充分發揮其引領和帶動作用。面向城鄉居民的專業理財顧問,深入城市社區、農村開展金融投資知識宣傳,引導居民科學理財。
四、加大力度降低房價,減輕居民的消費負擔。
安居才能樂業,住房消費應該提倡,也應該鼓勵,但應千方百計把房價降下來,保證絕大多數消費者有能力承受相應的房價。擴大住房消費,一方面,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大多數民眾的存款都投放到住房上,要盡快改變已出現的居民住房消費透支現象,改變因購房而擠占其他消費的問題,努力使居住開支占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內;另一方面,不能把發展房地產開發業作為戰略重點,而應當是在不影響耕地和環境保護等關系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因素的基礎上,發揮住房消費對內需的拉動力。
(夏摘自《宏觀經濟管理》2014年第3期《讓居民收入增速跑贏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