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 張影強
與會者認為,聯合國一直關注全球經濟治理,尤其是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但是,面對新的挑戰,世界各國需要達成新的共識,重新界定各國責任。新的全球治理不僅要促進發展,也要兼顧公平,同時還包括貧困援助。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持續不斷的融資來源,當前全球尚缺乏一個長期的投融資機制,沒有建立全球性規則,并通過正確的實施途徑引導儲蓄轉化為投資,從而為全球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正確的實施途徑是2015年全球發展議程的關鍵,包括金融和非金融政策,比如貿易、免稅、市場準入等。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張曉強認為,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六年以來,全球治理改革舉步維艱,新興經濟體參與全球治理困難重重,人類社會面臨諸多新的全球性挑戰。近年來,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積極探尋治本之策。二十國集團(G20)逐漸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標志著全球治理民主化進程取得一定進展。但是,如何讓國際社會更多地傾聽發展中國家的合理訴求,還需要認真研究。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低收入國家的發展是關鍵。然而,現存國際機構,尤其是國際金融機構并沒有為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提供足夠的話語權,很大程度上未能考慮其合理關切,從而造成近年來在解決一些重大全球性問題上進展十分緩慢。解決這些事關全人類根本利益的大事,需要各國政府和政治家們能夠表現出信念、智慧和勇氣,求同存異、管控分歧,建設性地開展工作。全球治理機制完善,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需要國際社會廣泛參與。聯合國在世紀之交提出了“千年發展目標”,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為此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中國一直秉承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精神,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履行大國責任,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徐浩良認為,亞洲是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區,包括大多數新興國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亞洲經濟一體化取得了重要進展,中日韓三國的自由貿易區(FTA)談判有了積極推進,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規劃和大圖們江倡議得到有效落實,還有東盟十國和中日韓的“10+3”合作機制及清邁倡議等區域性合作機制大大提升了區域間的互聯互通,對于推動區域間合作,幫助本地區更好地避免危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亞洲要實現真正區域一體化,最大限度發揮區域內各國的協同效應和減少對其他地區的依賴等還需要做很多工作。G20也是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應運而生,包括5個亞洲國家。當今,全球經濟治理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清算銀行和金融穩定委員會等,這些機構還不能充分代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因此,現行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接納發展中國家。比如,金磚國家發展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這些機構如何支持區域發展和全球發展。
張曉強認為,當今世界,和平、發展與合作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不可逆轉。但是,全球發展依然很不平衡,南北差距大,地緣政治動蕩頻發,金融市場劇烈波動。解決這些復雜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國際機構合作,形成新的全球治理體系。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潔勉認為,當前全球治理正面臨一些新的變化和挑戰。第一,我們面臨傳統議程的復雜化,以及一些非傳統議程的新常態。從21世紀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很多傳統和非傳統的議程,比如2001年的“9·11”襲擊,以及之后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海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2010年的偶債危機,2011年北非和西亞的一些動蕩,2013年的烏克蘭危機,以及現在的埃博拉問題等,給全球傳統治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二,制度建設無法跟上應對這些新挑戰的需求。經濟是全球治理的基礎和主要內容,全球制度改革和建設遇到了一些障礙,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改革陷入停頓,全球政治安全、經濟治理和氣候治理等也面臨類似的情況。
第三,更讓人擔憂的是,我們的想法跟不上快速的變化。現在很多國家,他們選舉制度選出的都是一些短視的政客,而不是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致使全球治理缺乏激勵和上進心。
各國正在為實現聯合國在2000年提出的千年發展目標而努力,并期待后2015的發展議程。在這一全球治理的關鍵時刻,我們制定的目標必須能夠滿足當前和未來的需要。第一,國際社會應確保有效全球治理有一個和平和穩定的環境。第二,國際社會應該促進可持續的包容性發展,并且要遵守公正、平等、公平的原則。第三,國際社會應該更多地意識到議程設置、規則制定和制度建設的緊迫性,這樣才能夠應對全球性挑戰,并且采取相應措施。
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是全球發展的重要源泉,并且在金磚國家區域和區域間合作中具有相當的活力。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海倫·克拉克在致辭中表示,在改善全球治理方面,發展中國家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越來越顯著。中國除了在全球貿易、投資和發展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外,在參與全球市場和多邊貿易體系以及解決自身發展和就業等問題上,為正在尋求轉型的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同時,中國正在利用其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的影響力,呼吁增強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使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治理問題上贏得了更多主動權。
徐浩良認為,中國通過大量不斷增加的對外投資與貿易,在援助其他國家發展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中國的對外白皮書中可以看出,中國對非洲有很多援助,包括農業、教育、交通、能源、通信和衛生,對推動非洲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趙進軍認為,過去20年,全球共減少了1.3億貧困人口,其中中國就減少了1個億,中國對世界減貧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超乎外界想象的發展難題,如大規模脫貧、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結構轉型、環境保護、新型城鎮化、健全社會保障體制等。盡管如此,中國政府做出了最大努力,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有關機制建設,全力協助全球擺脫經濟危機。近年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對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拉動力名列前茅。特別是去年以來,中國提出并大力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兩大倡議,得到周邊國家的積極響應與熱情支持,體現出中國大力支持全球治理的國際責任意識和積極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融資的實際行動。今年中國將主辦APEC會議,顯示了中國在亞洲和全球治理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
趙進軍認為,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穩定的增長、平衡的增長、包容的增長和有質量的增長,這是國際公認的發展目標。最近幾年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經濟逐漸走出了嚴重的金融危機,恢復了增長,但增長還很不平衡,基礎很不堅實,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根據多個國際機構近期公布的數據,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的指標普遍下調,2015年全球增長預測也有不確定性。可持續發展對大多數國家來說仍是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對新興經濟體而言。例如,2011年全球每天低于2美元消費的極端貧困人口有10億之多,占全球總人數的14.5%,給全球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壓力。
要更好地解決世界經濟發展所需資金問題,這就有賴于良好、高效的金融體系和金融貨幣政策、深化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第一,應進一步加強G20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作用。G20機制集合了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和主要新興經濟體,應當而且能夠在促進全球可持續平衡增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G20也應在全球金融政策方面協調一致,更加主動形成有效監督,使其真正成為引領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機制。第二,應進一步發揮現有國際金融合作機制的作用。無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是世界銀行都需要提升自身的融資能力,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創新其治理機制和融資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正在變化的世界經濟格局和經濟發展的新理念。第三,應進一步構建新型多元金融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