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范
作為政府理財系統的財政體系,包括縱向多個層級、橫向多個部門,流經多個環節,涉及眾多主體,構成了一個復雜巨系統。信息理論與信息技術正逐步在財政及國庫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賦予這個復雜巨系統一個健全的“腦”、敏銳的“眼”、強壯的“心臟”、完善的“血管”以及勤快的“手”與“腳”,從而引發了一系列重大變革。
“金稅工程”是我國政務信息化起步最早的“三金”工程之一。借鑒稅務信息化的成功經驗,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認識與推動建設現代國庫的“數目字管理”系統。數據的科學管理與深度利用是稅務信息化的關鍵,而數據集中則是數據管理與應用的前提。從2002年起稅務系統開始實行稅收數據的省級集中,2006年年底全國共有31個國稅局推廣應用了總局統一的綜合征管信息系統,相關數據實現省級集中,在此基礎上征管數據進一步集中到國家總局。稅務數據集中使省局、總局獲取到大量原始信息,較好地解決了上下級政府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對解決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信息不對稱也有較大的幫助。
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現代國庫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國庫管理應用支撐平臺有效解決了標準統一和系統整合等問題。順應這一趨勢,建立國庫數據“以省級集中管理為主、以若干地市分中心協管為輔”的目標模式,是適應我國當前國情、較為現實的明智選擇,有利于將國庫管理及其信息化水平推向更高的發展平臺。
縣級財政部門各自按照平臺要求建立財政業務應用系統自主管理數據,是國庫數據管理的可選目標模式之一。由于我國縣級財政部門改革步伐相對緩慢且進展不一,信息化建設的機構、編制、人員難以解決,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及資金投入困難等原因,縣級管理模式具有諸多嚴重的弊端。省級財政部門建立國庫數據中心集中統管全省數據,也是可選目標模式之一。雖然省級財政部門具備技術人才優勢、改革意識與推進力度相對強大,但由于管理任務繁重、服務半徑過大、響應能力薄弱等原因,實際上難以有效實現科學的國庫數據管理和利用。
因此,較為現實、明智的選擇是,在成立省級國庫數據中心的前提下,各省根據實際選擇若干具有區位、技術等優勢的地市級國庫信息中心成為省級國庫數據分中心(以下簡稱分中心)。分中心的設立可以借鑒中國人民銀行的大區制經驗,打破省域內行政區劃,一個分中心可以協管周邊若干地市及其縣區的國庫數據。這一模式可以有效發揮分中心上聯下傳的作用,彌補省縣兩級數據管理的不足,推動基層國庫數據向高層集中。
數據集中不是目的,而是數據管理的手段。在數據集中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增強數據挖掘、分析和深度利用水平,避免停留在數據簡單集中的初級發展階段。依托于平臺建設推行國庫數據集中管理,可以從源頭一次捕獲信息,實現業務流與信息流的高度重合,并根據輕重緩急將政府職能中帶有不變性質的業務流逐步信息化,以達到財政業務重塑的目的;可以使得財政管理操作執行層與決策層直接溝通,促使金字塔式的管理結構轉變成為扁平式的管理結構,建立跨部門、跨層級的有效聯通渠道,實現財政組織體系縱向扁平化與橫向一體化;可以建立“以客戶為中心”、“一站式”服務的管理模式,促使財政及國庫工作方式由控制型向參與性和自主型轉變、由注重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本轉變、由經驗決策向科學決策轉變、由簡單事務操作向知識智能管理轉變、由被動執行向主動創造轉變。至此,現代“數目字系統”的建立,標志著國庫的現代化進入高級、成熟的發展階段。
(成林摘自《地方財政研究》2014年第2期《國庫制度歷史演進及其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