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開偉
隨著存款利率全面市場化大限的臨近,銀行經營失敗和破產也將成為現實,銀行業的“優勝劣汰”,能夠推動行業生存更加生態化,更好地保護廣大銀行消費者權益。要實現金融資源最優配置,也離不開“破產”這一靈敏的“調控器”,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硬幣的兩面性,銀行破產同樣具有較強的社會負面震蕩效應,它不僅對銀行經營者和存款人是打擊,也會動搖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因此,筆者認為,實現銀行破產“軟著陸”是當前亟須破解的一道命題,除做好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破產法等頂層制度設計之外,還應夯實三項工作:
銀行破產不是銀行的事,各級政府部門不能當旁觀者,不能認為銀行有了存款保險制度,能夠應付民眾存款兌付就萬事大吉了。政府應該把銀行破產當成分內事,破產前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媒體向民眾宣傳與銀行破產有關的法律規范,讓民眾了解,銀行作為企業,經營上虧損和破產是必然,政府對其經營風險不再兜底。這樣,當銀行破產發生時,民眾能正確面對,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不致發生恐慌性擠兌。銀行破產后,相關部門要主動配合做好存款保險賠付、疏導民眾情緒、防止各種謠言、防范騷亂危害銀行營業網點安全等善后事宜,使銀行破產能夠按法律程序有序推進。
銀行破產不是單個銀行的事,而是系統性、全局性的大事。因此,存款保險公司要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建立相關監督體系,引入社會外部監督:一是破產前,要引導銀行肩負高度社會責任感,讓每家銀行把經營得失與行業整體命運聯系到一起,珍視自己的經營聲譽和發展命運,在經營上始終樹立長遠發展眼光,把防范經營失敗和規避破產命運當成經營頭等大事來抓。同時,建立科學評價機制,隨時掌握銀行經營動態和風險狀況,督促銀行建立自我約束機制,尤其讓銀行打消以為上繳了存款保險費,民眾存款風險就與己無關的不負責任行為,克服信貸投放及其他投資中不顧風險的“經營惰性”;二是破產后,要及時按法律規定賠付民眾存款,化解民眾積怨,穩定社會秩序,減少社會負面震蕩。
銀行應對破產之虞,必須要有長久之策、有逆經濟周期之舉,破產前應做好三項準備:
一是要切實調整經營戰略,實現經營轉型,走內涵式增長之路,放棄信貸規模擴張的老路;
二是緊跟宏觀經濟政策,不斷優化信貸資產結構和投資結構,消涂追求高利和資產“泡沫化”的行為,分散經營風險,提高抗風險能力;
三是銀行相互間應進行科學合理布局,避免惡性競爭。
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提高差異化競爭能力,消除經營失敗隱患,破產發生后,及時向社會發布告知信息,正確應對社會輿論。主動配合監管當局、存款保險公司、國家審計機構做好清產核資,進行資產重組和機構兼并。理順各種債權債務,造好存款清償人名冊,使存款人及時受償。
(田風摘自2014年1月17日《上海金融報》《實現銀行破產“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