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萌萌+上官鐵梁
【摘 要】 分析了煤炭開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現狀,以山西昔陽豐匯鐵炭窯溝煤礦為例闡述了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建議與改善措施。
【關鍵詞】 煤炭開采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煤炭作為我國最主要的能源,其開采過程對區域環境造成的影響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1]。在近十幾年煤礦環境影響評價中,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作為重點內容進行了多次研究。煤炭開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在取得大幅進步的同時,諸多問題有待更深入的探討。本文對近十年煤炭開發生態評價現狀進行研究,并以山西昔陽豐匯鐵炭窯溝煤礦作為研究對象,在對礦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分析煤礦開采對礦區自然環境與資源的破壞。
1 煤炭開采生態評價現狀
煤炭開采對自然生態破壞的表現主要有:植被破壞、局部地貌破壞、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和生物生境影響、景觀生態影響等。目前從煤炭開采生態評價內容來看,主要為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定性描述,生態影響評價的深度差異較大,評價方法呈現多元化,沒有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也有小部分煤炭開采生態評價采用定量分析,采用的方法有生產力評價法、敏感度指數法、生物多樣性指數法等[2]。
2 山西昔陽豐匯鐵炭窯溝煤礦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2.1 生態環境現狀
2.1.1 生態系統現狀
根據遙感影像解譯和實地調查,礦區主要分布有3種生態系統類型。森林生態系統:主要物種為油松、側柏等樹種,群落結構復雜,呈不規則斑塊分布于礦區的山地和丘陵區;草原生態系統:主要物種為白羊草、蒿類等,主要分布山區、丘陵區的荒坡和荒山地;農田生態系統:主要物種為玉米、谷子等,群落結構較簡單,主要分布于平原區域。
2.1.2 植被現狀
采用典型抽樣法,在評價區域設置二十個樣方,記錄植物種類及其數量特征。在調查中共發現植物58種,隸屬于28科47屬。植被類型主要以針葉林、灌木林為主,草本層主要物種集中于菊科、禾本科,多為喜溫暖耐干旱物種。
選用豐富度指數、Simpson多樣性指數、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對評價區生物多樣性進行分析。代表地段的群落物種多樣性從大到小依次為:礦界外評價區>礦界內非開采區>工業廣場>排土場>采掘場。礦界外評價區、礦界內非開采區植物群落多樣性較高,物種較為豐富,受到的人為開采干擾較小。而采掘場、排土場、工業廣場周邊環境破壞較大,植物群落多樣性較低,物種較少。
2.1.3 土地利用現狀及土壤侵蝕現狀
通過遙感解譯,鐵炭窯溝露天煤礦礦區范圍內土地利用類型有:耕地、有林地等。林地面積最大占58.08%,耕地次之占16.72%,評價區土地利用較均衡,林地所占比重較大,生態系統較為穩定。
整個評價區土壤侵蝕程度,以中度侵蝕為主,輕度侵蝕次之,分別占評價區面積的81.25%和12.52%。從侵蝕形態看,以水力侵蝕為主,兼有微度的風力侵蝕。
2.2 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措施
根據不同分區的特點分別進行生態環境恢復整治。采掘場:采取土壤重構和植被重建及配套工程措施,采掘場平臺恢復為有林地,邊坡為灌木林地。外排土場:采取土壤重構和植被重建及配套工程措施,外排土場平臺恢復為有林地,邊坡為灌木林地。表土堆場:外排土場生態恢復重建,采取表土堆存和養護工程措施,表土運走后復墾為旱地。辦公生活區及輔助生產區:充分考慮防護功能和綠化美化功能,通過綠化措施使辦公生活區綠化系數要達到20%。
3 煤礦生態評價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山西昔陽豐匯鐵炭窯溝煤礦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發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生態現狀資料不全。缺乏可供查詢的生態歷史基礎資料,如動植物種類、群落特征、瀕危物種、生態系統特征等,評價無法通過生態現狀與歷史資料對比,準確判斷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加之現狀調查不深入,難以真實反映礦區生態質量及變化趨勢。
(2)實踐環節薄弱,可操作性差。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面,采取的遠期措施較多,近期措施不具體,且目標不確定,難以操作,對于生態環境敏感區的避讓、減緩、修復、補償和重建措施也不明確。
(3)缺乏整體性。昔陽豐匯鐵炭窯溝煤礦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范圍,是礦井邊界向外延伸500m。在人為劃分的井田時,并沒有考慮區域生態環境的特征。因此由一個礦井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作出評價,缺乏整體性,對整個區域生態系統影響的宏觀分析也顯得不足。
4 應對措施
(1)加強生態現狀調查。生態現狀調查是實施生態影響評價的前期基礎性工作。建議在現有方法的基礎上利用兩期衛星遙感信息資料結合現場調查,利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展開土地利用格局、土壤侵蝕類型、植被覆蓋等現狀和動態變化趨勢分析[3]。
(2)創建指標體系。目前生態評價還沒有被普遍認同的國家或地方標準,現階段的指標體系一般由評價者自行確定,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隨意性[4]。因此,構建煤炭開發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十分必要。體系中各指標從不同角度反映生態環境現狀、生態影響程度,通過指標定量化,實現從定性描述為主,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目標。從而,為制定針對性的生態恢復、綜合整治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據。
(3)創新生態影響評價模式。建議生態影響評價采用多因子關聯分析法說明各個生態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和連帶影響,從生態影響的累積性、長期潛在性等方面對煤炭開采的生態影響進行評價。生態評價應從更加宏觀層面平衡煤炭開采和自然保護的關系,規避生態影響于煤炭開采之前,極大地提高重要自然資源的保護機會。
參考文獻:
[1]杜瑤.煤炭開采生態環境影響特征及案例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3(1):153-154.
[2]李宏偉.黑岱溝露天煤礦生態恢復生態環境影響綜合評價[J].露天采礦技術,2008(3):61-63.
[3]顧廣明.煤炭開發項目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有關問題討論[J].能源環境保護,2007,21(4):53-56.
[4]上官鐵梁.淺析天然氣管網建設的生態影響評價方法[J].山西化工,2013(1):46-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