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風寶
(海原縣樹臺學區,寧夏 海原 755299)
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它有獨特優勢:拓展了語文教學的信息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大了容量,提高了教學的效率。也正因為此,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語文教師的重視,運用得也越來越普遍。大凡優質課、公開課、觀摩課幾乎都運用了多媒體,甚至形成了“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的局面。多媒體儼然承擔起“拯救”現代教育的重任,成為了評價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標準。但是,在最初一陣驚訝、激動、興奮、疑惑之后,我們開始冷靜思考這個高科技產物對語文教學的弊端。
多媒體教學課件大多是教師以個人對文章和所選擇使用的媒體的理解替代文章和媒體本身的內涵,由于教師受自身素養所限,對圖片、影視、音樂等媒體的認識和理解大多都較為簡單化和表面化,甚至有時會出現片面或錯誤的認識。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借助這樣的媒體將這種認識傳輸給學生,客觀上對學生的閱讀就起了限制和誤導的作用?,F代中學語文教學的特點之一就是,在分析課文時,必須給廣大學生留下一個進一步探究的巨大空間,允許并且鼓勵學生對文章有自己的看法,多媒體的使用固然能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內容,但同時,卻強化了學生對多媒體所傳達的既成觀點的認同和依賴,也就相應地弱化了學生本就需要亟待提高的創新能力。語言文字有其抽象、概括的特點,就直觀性而言,它遜于其他傳媒,但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通過語言文字的精彩描述,可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思。語言文字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只有插上聯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在語言文字構筑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倍Z文教學中多媒體的盲目進入、“先入為主”客觀上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這個巨大的想象空間縮小了。林黛玉、哈姆雷特只剩下電視屏幕上的一個形象,不再是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它將學生的想象力封殺了。
語文教學是有其特性的,它主要通過語言去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對文本本身的感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語言文字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當學生在閱讀中遇到困難時,應當引導他們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反復閱讀,正是古人所謂的“循文入義,披文入情”,而不是依賴圖片、影視、音像之類的媒體去替代他們的理解過程。各種媒體對課文的注解大多只是幫助學生學到了文章里所包含的知識內容,是一種“看上去很美”的短期行為,而學生們通過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卻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也就是說,運用多媒體教學,注重的是閱讀結果,而語文教學本身應該注重學生閱讀的過程。這樣的多媒體教學必然會弱化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閱讀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果我們不去引領學生觸摸文字、品味語言,而一味地去追求多媒體的輔助,怎么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好的文學作品總有圖像傳達不出的東西。難怪作家鐵凝把那部視為心愛的孩子的小說《永遠有多遠》拒絕改編成電視連續劇。
語文課的魅力在于教師成功地引導學生去認真閱讀,激活思維,形成師生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教師不應該只是多媒體的一個操縱者,而應是師生情感交流的調控者。而“媒體”充其量只是一個“熱鬧”的工具,難以起到讓師生進行正常交流的作用。竇桂梅老師曾說過這樣一番話:“語文脫離了感情,語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語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蘊,這樣的語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學生的心靈世界,根本不可能給學生的生命鋪就一層溫暖的、純凈的底色?!睂W生則目不轉睛地盯著演示屏,忽視了教師的存在,師生之間沒有了信息反饋與情感交流。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都已“目中無人”,人性化的師生“對話”都已被花哨的多媒體取代。
課堂教學具有“生成”的特點,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時常會產生一些不可預見的情況,需要教師隨機應變去應對。學生的超常行為,常常能激發教師的靈感,那些即興式教學環節靈光閃現,常常成為一節課的閃光點。但是多媒體課件對課文內容、問題和答案都是預先設計好的,教學程式是固定的,教學中,為保證教學順利進行,教師只能把學生一步步引導到自己設計的答案中。教師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及時的調整,一旦學生的回答別具一格,超出了預設,不管這個回答多么有創意,教師照樣不置可否,或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課件中結論性的東西越多,學生就越難超越現有結論有自己的思考。而且使學生的情感遭受挫折,積極性受到打擊。長此以往,會嚴重抑制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力,造成思維的單一性。
現行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了一代乃至幾代教育學家從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語言精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大多內涵豐富、風格鮮明,文化底蘊豐厚。如唐宋詩文,課本中選取的每一篇,其中所蘊含的深遠意境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都是其它任何藝術所無法表現的,其系統性、序列性、科學性是其它載體所無法比擬的。在時下的多媒體課堂教學中,演示屏幕上的內容是圖文并茂,聲色俱佳,一節課下來,學生很少有機會仔細研讀文本,認真揣摩語言的精妙,在這樣的課堂里,教材已是純屬多余。新課標提倡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只有通過反復地誦讀,細細地把玩文本,才可能領略文中的奧妙。學生也才能漸漸于“無定法”之中領悟出一些“定法”。
在目前形勢下應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課程整合,勢必改革舊的教學結構,這對于培養創造性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應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課程整合方面以前走過的很多彎路,主要原因就是在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上都做得遠遠不夠。今后要走的路,就應該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教學規律,不斷學習日新月異的多媒體技術,積極推進課件與課程之間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