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麗
(海原縣第三小學,寧夏 海原 755299)
《一夜的工作》是小學六年級的一篇傳統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徹夜未眠,通宵工作的一件事,抒發了崇敬愛戴總理的思想感情。課文記敘的是平平常常的事,全文沒使用華麗的詞藻,幾乎沒有任何鋪陳、點染。作者對總理敬仰、贊佩之情,充盈于字里行間,引起讀者的共鳴。但是,語言文字要有背后的東西來支撐,才能反映出精神。走近總理,僅靠課文文本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有大量的補充材料,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地去體會作者想要通過這樣的語言表達出的情感,從而理解文章的中心,咀嚼出令人回味的東西,獲得深深的震撼。在這里,我將談一談我在執教這一課時,是如何大膽創新,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通過媒體輔助教學,整合優質資源為我所用,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傳遞的質量、容量、速度、效果等達到最佳狀態。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預習時讓學生廣泛涉獵與課文相關的信息資料,能激發閱讀興趣,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對同一主題領域素材寬泛的閱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他們“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理解”。《一夜的工作》就文章的內容而言,對學生來說是沒有什么難度的。但是我們的學生生活在20 世紀90年代,距離總理生活的年代比較久遠,他們對總理的認識尚還淺顯,總理的形象在他們心中是公式化、概念化的,沒有生活的積累,閱歷的補充,學生很難在情感上產生與作者那樣的共鳴,學習時體會也不深刻。所以,如何讓總理的高大形象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將作者的心、教師的心,學生的心三心相連,將作者的情、教師的情、學生的情三情相動?就成了我在教學中要關注的核心問題。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務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小學生對讀書對閱讀不可能頃刻之間就“如饑似渴”,必須循循善誘,逐步培養興趣。基于此,我在課前播放了《歌唱敬愛的周總理》MTV,不僅在于增強氣氛,也為的是讓學生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輕松地走進課堂。針對學生年級高,有著一定知識儲備的特點,我在揭題時請學生說說你讀過哪些關于周總理的故事或文章?提供多元信息,增加知識積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播下課外閱讀的種子,可謂一舉多得。
學生對課文的鑒賞和感悟,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點。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總是以自己的知識貯存,生活經驗,認識能力豐富課文的意蘊。課中我積極引導學生感悟,在感悟時滲透多種內容,擴大閱讀含量,無疑會有利于學生更深的理解課文的內容,在課堂教學環節上播放出精彩的小插曲,有利于閱讀感悟。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作者明明只看到總理一夜的工作,為什么說每一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呢?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點,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作者明明只看到了總理一夜的工作,我們也僅僅讀到了總理一夜的工作,他為什么說總理每一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呢?通過這一問題激活學生課外的儲存作補充。學生出示了課前收集的《總理的一天》等相關資料,我也適時出示了《總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歷程》這段資料。這些生動、鮮活、感人的文字材料給學生提供了理解課文的支撐點,豐滿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學生可以真真切切地從這一夜的工作看到周總理一生為國家操勞的縮影。當學生感受到總理這種偉大的人格之后再讀“我看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這一句時,他們腦海中浮現的便不再是一個夜晚的情景,他們“看”到的是一位一生勞苦,一生儉樸的總理,一種崇敬之情便會油然而生。正是有了課程資源的有效拓展,降低了理解的難度,不但使教學的重難點自然瓜熟蒂落,而且也讓文本更加豐厚了。
情的感染是需要強化的。在已經形成體驗的情況下,再用重錘定音,學生一時的情緒才能穩定為情感。就在學生盡情表達對總理的崇敬之情時,我告訴學生:1976年1月8日,這顆巨星隕落了,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聯合國破例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我為學生誦讀了聯合國秘書長的悼詞。話語雖不多,但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周總理的崇敬之情。下面請讀一讀詩人宋小明為紀念周總理誕辰一百周年時所寫的《你是這樣的人》,你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誦讀《你是這樣的人》既是贊美,又是懷念,也是對語文之美的領略,更是促進學生繼續去了解人物與追隨人物的號角。正可謂,拓展之下,文之昭昭,情之昭昭。
對閱讀教學而言,文本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但文本卻并非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教師如果一味地帶領學生局限于教材的學習,只會死死地撲在教材上,有時會丟掉文本所蘊涵的東西。周總理的一生是一部值得世人研究學習的大書,一節課只有40 分鐘,要想讓學生一下子深入全面了解周總理是不現實的。在課的結尾,我給學生的課外閱讀指明了廣闊的空間。我告訴學生,歲月和風雨,可以洗去我們很多的記憶;歷史的車輪,可以磨掉我們很多的往事。但是,同學們,我們的心應該永遠刻著我們總理的名字。下去以后,希望同學們繼續閱讀有關的書籍,查閱相關的資料,繼續了解周總理這位偉大的人物,了解他光輝的一生。可以想象,下課時,一定是學生主動尋找相關讀物進行新一輪閱讀的開始,這樣的拓展,起到了擴展學生視野,延伸課堂學習的作用。
學習因自主而發展,課堂因高效而精彩!語文課外學習資源是取之不盡的,它就像一座豐富而亟待開發的"寶庫",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新課標賦予我們語文教師新的職責,我們不再是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而是課程的構建者和開發者,我們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把學生從小課堂引向大課堂,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健康地去求知,生成更有效、更富活力的課堂教學,實現語文課堂的效益最大化。
[1]董麗榮.淺談閱讀教學中課外學習資源的運用[J].
[2]顧小蘭.語文教學改革不能脫離文本[J].
[3]義務教育新課程語文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M].
[4]孫春成.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漫談.語文出版社[M].
[5]走進課堂:小學語文新課程案例與評析.高等教育出版社[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