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普偉
(山東大學 財務處,山東 濟南 250000)
由于在創業階段,企業的經營規模尚小,產品還不成熟且市場風險較大,因此外源融資作為籌資不僅難度大且融資成本高,于是中小企業不得不把內源融資主要通過企業自籌和向關系人借貸兩種形式,自籌通常表現為在流動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企業向職工集資;向關系人借貸。
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還很不完善,大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難以通過直接融資渠道來獲得資金,從股權融資來看,作為企業發行股票上市的唯一市場,滬深交易所設置了很高的門檻,絕非一般中小企業能問津。從債券融資看,目前我國企業的債券市場的發展遠落后與股票市場的發展,大企業都難以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融資資金,規模小,信譽等級相對差的中小城市企業就更不用說了。靠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來解決我國眾多中小企業,尤其是非國有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不現實。
在我國中小企業的間接融資渠道中,商業銀行貸款占絕大部分比重。而商業銀行在向中小企業貸款方面一直存在著種種限制。
政府因素,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政府對國有企業的重視程度。長期以來,國家扶持政策一直實行向大企業傾斜,而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不夠,這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歷史原因。大型企業能夠容易地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上得到資金,而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門檻卻相應被提高了許多,中小企業要取得貸款必須付出更大的成本。
金融機構因素:(1)銀行金融機構的運作機制約束中小企業融資。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各國政府為有效地避免金融危機帶來更深層次的危害,都采取了謹慎性原則。這一宏觀調控,使得中小企業貸款首先受到傷害。(2)缺乏與中小企業相適應的金融機構。在國有商業銀行中,中小企業的規模歧視依然存在,大銀行從節約成本費用角度出發,不愿向中小企業投放資金。雖然城市商業銀行、信用社和地方性商業銀行等成為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主導行,但是這些金融機構的資金實力不能完全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最終還是制約著當地中小企業的發展。
信用擔保體系因素: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還不完善,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的機構少,并且擔保基金的種類和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民營擔保機構受到所有制歧視,只能獨自承擔擔保貸款風險,而無法與協作銀行形成共擔機制。由于擔保的風險分散與損失分擔及補償制度尚未形成,使得擔保資金的放大功能和擔保機構的信用能力受到較大制約。
直接融資因素:企業的直接外源融資主要是通過發行股票的股權融資和發行企業債券的債券融資。從股權融資來說,上市的門檻太高,使得大多數中小企業無法通過這種方式解決急需的資金。從債券融資來說,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股票市場和銀行信貸市場的發展,而且中小企業往往達不到債券發行額度的要求,因此,中小企業要通過債券融資幾乎沒有可能。
法律體系因素: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一直缺乏比較有效的法律保護,盡管我國的《公司法》、《合伙企業法》等少數法律對中小企業有一定的規范,但是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擔保、上市等融資方面的保護甚少。
中小企業素質較低,信用狀況較差,我國中小企業的素質普遍不高,有相當一部分是城鄉企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缺乏競爭力,市場風險高,這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敢向其發放貸款。中小企業大多為私營企業或合伙企業,管理水平落后,經營風險大,信用觀念差,財務制度不健全,使得金融機構不能把握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增加了放貸風險。 中小企業缺乏擔保物,無論是什么企業要求貸款或者擔保,都需要有擔保物來提供保證。中小企業僅有的抵押品就是其有限并且價值低廉的土地、房產和機器設備,其規模也就制約了這些抵押品的價值。中小企業人才匱乏,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為私營企業,企業領導者的素質不高,缺乏現代的管理理念和領導力,同時中小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較低,留住人才的能力弱,使得企業新鮮血液注入少,先進理念和技術難以運用于企業,制約企業的發展。
家有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想要吸引資金的目光,中小企業必須先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來增強自身融資能力。
塑造良好形象。在不同場合,企業形象的定義不同,在銀行中的企業形象就是信用。銀行決定是否會打開資金大門,將企業迎接進來的關鍵就是信用。因此,中小企業一定要以誠信為本,樹立良好信譽,遵守國家政策、法律法規,按時繳納稅款,以防止在銀行、稅務、工商等有關部門留下不良記錄。
優化產業結構。中小企業要拓寬自己的資金來源,還要不斷優化自己的產業結構,無論是銀行還是其他融資機構,都對那些產品科技含量高,且市場潛力大的企業青睞有加,資金也傾向于流入高新技術產業。中小企業要重視產業升級,增加對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且附加值高的產品投入,將一些高污染、低產出、高消耗的產品淘汰,這樣才會對金融機構產生新引力。
提高金融知識。中小企業融資難,一部分是有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一方面,各家銀行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已經推出了一些創新產品;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業不了解信息,會錯過一些貸款、擔保、抵押等貸款品種。事實上,中小企業也并非只有通過擔保或者提供抵押才能獲得貸款,只要適時向銀行展示和宣傳自己,主動向銀行咨詢是否有合適的融資產品適合自己,中小企業就可能以較低成本獲得銀行支持。
中小企業貴有自知之明。人貴有自知之明,企業也是如此。中小企業再向銀行貸款之前,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明確自己是什么類型的企業,處于發展過程的那個階段。這樣企業才會心中對能否獲得銀行貸款有底,一些企業竭盡全力地與銀行打交道,卻常常事與愿違,屢屢以碰壁告終,其根本原因就是企業對自身現狀缺乏基本且清晰的認識。
對銀行要有清晰的認識。知已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企業認識銀行,就是要了解銀行的房貸標準,將此與自己進行對照,來看自己是否符合銀行的標準,如果差距較大,最好不要將希望放在銀行身上。此外由于不同銀行的放貸出發點、側重點差異,銀行放貸標準也不盡相同,了解不同銀行的放貸特點,也可在向銀行借貸時住自己一臂之力。
建立良好的銀企關系。作為一種公關技巧,企業還應該主動向銀行匯報自己的經營狀況,這至少表示了對銀行的尊重;從與企業經常性的聯系和溝通中,銀行也會增加對企業的信任,對中小企業的偏見和不信任也會有所改觀。摸清銀行的心理,體諒銀行的難處,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銀行,中小企業就可以在借貸中先人一步,占據優勢。
與政府打好交道。政商關系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但離開政治,企業談不上更好更快的發展;企業家不能駕馭政治資源、形勢變化,所以只能理智并清醒對待,并用之有度。只有與政府建立良好的關系,才能夠讓有潛力的企業獲得政策支持從而更好地發展,而政府也能夠通過領頭企業的發展,獲得稅收、更多自主權利、區域特惠等好處,實現真正的雙贏。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想要獲得政府的扶持,還要學做融資“包打聽”,認真學習政府有關產業政策和扶持政策,看清楚政府扶持對象是哪些產業,自己是否屬于其中之列。
包裝自己。企業搶占市場不能打無準備之仗,先要對市場需求進行科學調研,同樣,企業申請政府基金也不能莽撞而行,直奔主題,在此之前,先要將自己進行包裝,將申請前的準備工作做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