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梅
(中國人民銀行四平市中心支行,吉林四平 136000)
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狀況的調查與思考
——以吉林省梨樹縣為例
徐雪梅
(中國人民銀行四平市中心支行,吉林四平 136000)
近年來,農村資金互助社充分利用自身“小、快、靈”的優勢,在支持“三農”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也日益凸顯。本文在調查研究基礎上,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就如何實現農村資金互助社可持續發展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農村資金互助社;存在問題;可持續發展;措施建議
梨樹縣現有農村資金互助社4家。其中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是全國第一家經銀監局批準掛牌的資金互助社,注冊資本10.18萬元。其他三家資金互助社---梨樹縣十家堡鎮盛源農村資金互助社、梨樹縣小寬鎮普惠農村資金互助社、梨樹縣小城子鎮利信農村資金互助社于2010年3月經吉林銀監局批準籌建,2010年8月頒發金融許可證掛牌營業。截至2013年11月末共有在冊職工43人。注冊資金共計397萬元。4家農村資金互助社資產總額5,409萬元,其中流動資產為5,355萬元;負債總額3,875萬元,其中流動負債為310萬元,同業拆入120萬;存款余額3,755萬元,占負債總額的96.9%,其中儲蓄存款3,735萬元,企業存款20萬元。貸款余額4,256萬元,占資產總額的79%。所有者權益1,534萬元,其中,實收資本1,508萬元,資本公積53萬元,未分配利潤26萬元。4家農村資金互助社核心資本1,542萬元,資本凈額1,561萬元,資本充足率36.7%。除閆家村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年末虧損外,其他3家農村資金互助社年末均盈利。
通過綜合分析判斷,目前梨樹縣農村資金互助社經營狀況良好,各項指標符合標準,均能正常經營。資產質量良好,截至2013年11月末貸款余額4,256萬元,按五級分類,全部為正常貸款;最大單戶貸款是10萬元,最大十戶貸款為100萬元;貸款全部為互助社社員種養業貸款。貸款方式為信用貸款和社員之間互保貸款。
(一)成長環境差異,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不平衡
調查發現有以下原因。一是地域差異明顯。由于農村資金互助社不能超出地域范圍開展業務。因此,經濟基礎影響發展規模。閆家村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出生貧寒”,所在地梨樹縣閆家村位于平原地區,沒有資源和區域優勢。閆家村的社員多是以種植業為主,人均收入較低,社員沒有多余資金入股及存款,導致資金互助社存款少。而其他三社所在地礦產資源都較為豐富,經濟基礎好,老百姓較為富裕,有閑余的資金入股。二是農村金融網點布局影響農村資金互助社規模發展。如:十家堡鎮盛源農村資金互助社,由于行政區劃合并,當地農村信用社網點也隨之撤銷,造成了金融機構網點的空白,并且其在農村信用社原址開業,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三是法人代表能力、素質等綜合條件影響農村資金互助社的持續發展。如:發展較好的十家堡鎮盛源農村資金互助社發起人高祿自家資產雄厚,企業年產值達千萬元,在當地口碑好、有威望、號召力強。小寬鎮普惠發起人、理事長原是農行分理處的主任,有從事金融業務的豐富經驗和管理的能力。
(二)認知程度有限,農村資金互助社資金嚴重短缺
眾多農戶認為農村資金互助社是“私人銀行”,更愿意把錢存放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造成農村資金互助社資金短缺問題十分明顯,形成吸儲難和貸款需求量大的矛盾。以閆家村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為例,截至2013年11月末存款余額僅有21萬元,貸款也只有38萬元,很難滿足社員的資金需求總量。
(三)存貸比例失衡,經營風險逐漸呈現
農村資金互助社為追求資本最大收益,一直處于超負荷狀態,存貸比例較高,超過監管指標。高負荷的信用業務是建立在公眾高度信任基礎上的,當公眾信任度下降時,極易出現階段性或系統性支付風險。據調查,梨樹4家農村資金互助社存貸比例達102%,其中閆家村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高達187%、利信農村資金互助社高達156%、普惠農村資金互助社高達121%。
(四)經營游離監管,日常管理出現真空地帶
調查發現農村資金互助社多數沒有與人行賬戶、征信等業務系統相對接,不便于人行監管。一是沒有在人民銀行開立賬戶,不能向人民銀行繳納存款準備金,人民銀行也不能對資金短缺及一旦出現支付風險的農村資金互助社給予再貸款支持和救助。二是沒有與人行的賬戶系統對接,違規為企業開戶。如:閆家村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只有一戶企業存款20萬元,因為沒有經人民銀行賬戶系統核準而被銀監局定性為私自為其開立賬戶。三是多數資金互助社沒有與人行的征信系統連接接。不能進入征信系統,對客戶信用狀況無法全面掌握,每筆業務都要多花很多精力對客戶詳加調查。對客戶的考察出現一定的不便,不利于風險的管控。而且所在地農行分理處和農村信用社對農戶的信貸投放量更多,如果農村資金互助社不掌握農戶已經發生的貸款情況而重復貸款,容易引發信貸風險。四是大額支現及反洗錢方面沒有納入人民銀行的監管范圍。
(五)缺乏專業人才,發展后勁明顯不足
農村資金互助社設立于農村,技術支持落后,在結算、匯兌、大小額支付、信用卡、區域通存通兌、柜面通等業務上存在困難。如:銀行匯票業務只能借助其他銀行平臺來進行,業務結算受到限制。另外,在吸引人才方面無法與大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相比,更難以與外資銀行競爭,造成缺乏高素質的人才,金融專業知識的人員少,具有金融從業經驗的則更少,尤其是高管人員。以梨樹4家農村資金互助社為例,43名從業人員中只有1人有會計證。另外,在農村資金互助社中存在“近親繁殖”現象。可見農村資金互助社拓展業務、提升競爭力、推動發展的平臺尚未建立,智力支持不夠,發展后勁明顯不足,制約了持續發展。
(一)對接業務,政策傾斜,人民銀行加大對農村資金互助社扶持力度
一是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作用,扶持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采取中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戶模式,對有金融許可證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在符合審慎經營監管條件下,可以向人民銀行申請再貸款,農村資金互助社再零售給農戶,落實國家的惠農政策。二是制定《向農村資金互助社再貸款管理辦法》, 按照資本約束、總量授信、按月發放、年度增信、周轉放貸原則對貸款進行監管。三是做好與人民銀行的業務系統對接工作。農村資金互助社應盡快與人民銀行業務系統實現對接,促進其業務合規經營發展。
(二)融通資金,創新模式,建立與銀行機構的對接機制
一是創新建立“農村信用社+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模式,將農村信用社資金“批發”給資金互助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社將貸款轉貸給三農。這樣,既有效解決農村信用社規模效益問題,又可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問題,提高農戶資金需求和使用效率,實現生產和購銷的聯合與合作,推動農村生產方式變遷,引導農民進入市場。二是創新建立“國有商業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模式。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網點幾乎是空白,手中閑置大量資金。商業銀行(包括農業發展銀行)可采取通過向農村資金互助社提供貸款的方式來擴大農村資金互助社資金實力。一方面促進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落實了國家支持三農政策,通過農村資金互助社將國家的政策支持傳導給農民、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同時,國有商業銀行資金獲取了最大收益,實現三方“共贏”。三是建立“郵政儲蓄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模式,將郵政儲蓄銀行資金強制回流農村。界定郵政儲蓄銀行當年新增存款除用于繳存存款準備金和自己新增貸款外,其余部分“拆借”給農村資金互助社,通過農村資金互助社投放三農,解決農村資金外流問題,實現農村資金反哺三農。
(三)以獎代投,財政支持,發揮財政政策的扶持作用
財政部門應建立“專項擔保基金”,按照“有效監管、審慎經營、資本約束”的原則,為農村資金互助社向金融機構融資提供擔保和增信支持。要深化財政支農改革,制定《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增信擔保辦法》,將財政資金轉化成對農村資金互助社擔保基金,通過資金互助組織傳導到農戶,發揮財政杠桿效應。要將政府的扶貧資金以獎勵的方式投入到農村資金互助社,讓市場和農民自己決定項目。
(四)拓寬業務,靈活經營,創辦融資擔保等新業務品種
在審慎經營條件下,農村資金互助社開業融資、擔保等新業務,以保證金方式擔保,農業銀行及信用社等要降低農村資金互助社融資擔保合作門檻。如,村級農村信用擔保最低保證金額為5萬元,鄉鎮級擔保最低保證金額設為10萬元,銀行授信額度不低于保證金3倍額度。
(五)苦練內功,提升素質,增強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后勁
農村資金互助社應招聘懂專業知識的人才,尤其是一些比較熟悉農村、了解農村金融、經驗豐富、懂經營管理的人才。同時要加大金融知識、稅務知識、涉農知識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要避免內部治理“裙帶化”,力避任人唯親,建立合理的制約和監督機制。■
Investig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und Cooperatives -- Taking Lishu County of Jili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U Xuemei
In recent years, rural fund cooperatives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small, fast, the spirit of" advantage,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support of the "three rural" development. But in the face of growing up in the problems and diffi culties are also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s in rural fi nance.
Rural Fund Cooperatives; Existing Probl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F830
A
1009 - 3109(2014)02-0057-03
(責任編輯:何昆燁)
徐雪梅,女,漢族,本科,中國人民銀行四平市中心支行,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