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岳
關于不同類型公共文化場所夏季溫度控制的探討
李思岳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與綜合國力的提高,各類公共文化場所的建設亦越加完善。由于我國很多地區夏季氣溫比較炎熱,通過空調系統控制溫度,為人民創造健康、高效和舒適的室內環境就成為了公共文化場所必不可少的服務內容之一。而對于溫度的選擇,我國現行GB50019-2003《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對舒適性空調房間的室內空氣參數規定:夏季室內溫度采用22?28攝氏度,冬季室內溫度采用18?24攝氏度。基于此,國務院對公共建筑作出的統一規定是室內溫度夏天不低于26攝氏度、冬天不高于20攝氏度。這一規定主要是在照顧到室內熱舒適感的基礎上,從節能的角度所作出的決定。
熱舒適感,所指的是人體通過自身感覺到的環境狀況與吸收-放出熱量的熱平衡相綜合而獲得的對溫度是否舒適的感受。如前所述,我國目前對公共建筑夏季溫度的規定,是在22?28攝氏度這一舒適性空調房間的室內空氣參數范圍中所取的一個較大值。確實此溫度能夠在確保室內人員舒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減小能耗。然而舒適本身可能并非人們前往不同的公眾文化場所的共同目的,以公共圖書館為例,除了出借圖書供讀者閱覽外,許多圖書館的功能中亦包含自習場所以供讀者在館內研究學習等服務。而在進行這類學習活動中,僅僅是滿足熱舒適的室內溫度未必就是最適合的環境。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人在熱舒適或熱中性狀態時,工作效率并非最高。而在稍微涼爽的環境下,人的工作效率與思維能力卻會達到最高水平。根據不同工作的性質與強度程度,最高效率溫度也有所不同。而對于腦力活動,有研究認為人腦在氣溫為18?20攝氏度時思維最為敏捷,大腦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達到最佳狀態。對于那些承擔了為人們提供學習研究場所功能的公共圖書館來說,這一研究結論是值得關注的。
根據測算,人在靜坐狀態下,一半以上的血氧供應是由大腦所消耗的。而在學習研究等緊張的腦力活動中,可以推斷人的大腦會制造出相當程度的熱量。雖然人的血液循環在為大腦提供氧氣與養料的過程中也會帶走頭部多余的熱量為大腦降溫,然而較為涼爽的環境氣溫應該可以從另一方面幫助人體散熱,所以,相對較低溫度的環境下,人的腦力活動效率可能會高于熱舒適-熱中性環境下人的腦力活動效率。
制定公共建筑溫度標準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在前文所述的情況下,為了向人們提供最適合其需求的環境,不同公共文化場所的溫度要求不宜一刀切。對于人們主要去尋求精神娛樂的場所,如戲院,影院等,舒適性確實應作為主要考慮,并在此基礎上盡量節能。而對圖書館這類場所,或許也該考慮到人們研究學習的需要,提供更能增加工作效率的環境。當然,這并不是說公共圖書館應不考慮節能與舒適等因素,一味追求最大化工作效率的環境。必須考慮到,公共圖書館還有著組織社區公共活動,提供娛樂性閱讀等諸多功能,而為部分讀者提供學習研究資料與場所只是其任務的一小部分。同時,此前的研究還表明室內空氣質量與環境整體評價在對人的工作效率影響上還要大于溫度因素,同時濕度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人的熱感覺。另一方面,假若室內氣溫與室外氣溫溫差過大的話,也會增加出入室內人群患感冒等疾病的可能,這些因素均應該在實際調節公共建筑室內氣溫中加以考慮。
一種可能的折中方法是,在某些公共場所中設立若干提供特殊服務的房間。以圖書館為例,可將幾間小型閱覽室與自習室的溫度設置在20攝氏度左右,以此為需要最大化工作效率的學習與研究人員提供合適環境,并保證其他休閑閱讀與社區活動參與人員感覺舒適。同時,只為幾間房間提供較低氣溫而不是將整間建筑的溫度設置在低溫狀態,也并不會比目前的國家規定多耗費太多電能。為了提高公共文化場所對人民的服務質量,希望在未來制定新的溫度規定時,能夠允許各機構根據其具體情況更加靈活地調整室內溫度。
責任編輯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