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典舞劇中感悟舞蹈藝術
任夢怡
舞劇藝術通過舞蹈演員的表演,結合音樂、舞美等其它輔助手段來刻畫人物,塑造舞臺藝術形象。舞劇具有高度凝練、概括的特點和強烈的抒情色彩,它通過演員表演,讓舞蹈語言盡情展現,常常會將觀者帶入詩一般的境界,喚起人們對生活的思索和對社會的認知,同時,也會使人們在不同的舞蹈段落中,慢慢體會和領悟人生的哲理。
我國的舞劇藝術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才逐步建立和發展的。很多經典劇目如:《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絲路花雨》、《寶蓮燈》等已經名留史冊。進入新時期以來創作的《一把酸棗》、《三更雨?愿》、《沂蒙頌》等也已深入人心。《白毛女》是一部經典的傳統劇目,為我們塑造了喜兒、楊白勞、大春等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這部劇通過舞蹈演員深厚的芭蕾功力的展示,結合我國民族舞蹈的藝術特色,讓二者完美結合。同時,作品也引發人們更深層的思考,即對黑暗的舊社會充滿仇恨,對勞動人民所受的苦難深表同情,讓我們對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現代舞劇《三更雨?愿》于2013年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作品意在通過舞蹈語言詮釋生命輪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生命的歸宿起始是帶有一些神秘色彩的,該劇采用象征手法,通過花、鳥、魚、蟲的擬人形象,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與厚重。
通過這些經典舞劇的研究比較,我們首先會感到,任何優秀的舞蹈作品,都是編導們通過對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提煉才最后實現的。他們運過舞蹈的藝術手段來實現自己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藝術闡述。在整個藝術生產過程中,作品的情節安排、舞蹈語言其實都是要受到作品主題思想制約的,由于作品主題思想的積極和深化,才讓作品令人感動,使人振奮。確立了主題思想的作品,無論是藝術構思還是人物形象都會更加具有特色和完整性,從而會使作品更容易獲得成功。
其次,從舞蹈創作角度來說,也讓我們對如何選用、發展和創造新的舞蹈語匯進行思考。舞蹈語匯越多、越豐富,他在創作中的思路就越廣闊。我們看到的這些經典舞劇,正是掌握了大量豐富的舞蹈素材、舞蹈語言并賦予它們新的生命,才使它們放射出奪目的光彩。這些富有色彩與激情的傳遞,是生活和民族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機結合的產物。一成不變的照搬傳統和原有的舞蹈樣式,一定缺乏對新時代和新社會、新形勢的表現。要展現時代面貌,就必須“推陳出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再次,從舞蹈動作設計來看,要求對每一個舞蹈人物都要賦予性格化表現,并以此為基礎,根據人物情感變化來進行動作安排,著重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無論是獨舞還是雙人舞、集體舞,都要突出表達主要人物的思想和行動。有了鮮明的主題涵義,又有個性化舞蹈動作,人物的性格一定會躍然紙上。當然,作為舞蹈設計,還必須選擇生活細節來揭示人物的內在情感,展示人物之間的關系,使作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舞蹈細節的選取,應該有一定的生活依據,應該避免細節的虛假以及圖解式的繁瑣表達,要以舞蹈美學觀念來摘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性、富有象征、隱喻特點的內容,來進行舞蹈創作的夸張、提煉與加工,真正讓舞蹈細節能夠為人物塑造和主題深化服務。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燦爛的舞蹈文化,猶如晶瑩閃亮的明珠,散發著奪目的光芒。舞蹈藝術在當今繁榮發展的新時代,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精神領域的文化支柱。當今的舞蹈藝術,不僅僅只局限于舞臺、廣場,還擴展到集體活動的很多場所,這種舞蹈活動的不斷壯大與拓展更加證明,它在人類生存的需要和自娛中誕生,它的一切形態都建立在特定的歷史和文化基礎上。在歷史的輝煌進程中,是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才讓舞蹈藝術的創造靈光閃現,寫下了許多絢麗篇章,讓一代又一代的人沐浴在它的藝術海洋里,感受著它的精彩與魅力。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