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 飛
(江蘇省交通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南京210017)
根據交通功能、行車條件、道路技術等級進行分級,城市道路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以及等外道路;公路則分為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以及等外公路。從承載交通量方面來看,都是由特重交通到特輕交通進行分級,但承擔同一等級交通量的城市道路與公路的服務功能明顯不同,城市道路是通達城市的各地區,供城市內交通運輸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娛樂活動,并與市外道路連接負擔著對外交通的道路。公路則是連接城市、鄉村和工礦基地之間,主要供汽車行駛并具備一定技術標準和設施的道路。
在結構上,城市道路根據城市各自的特性及不同的定位,規劃出不同的空間布局,導致城市的道路走向、連接方式及組合方式不同,產生不同的路網形式,基本的路網形式有環形放射式、方格網式、自由式以及混合式等。
道路能夠按計劃建設完成并滿足服務功能且達到相應的技術標準。
道路建設及運營投入的成本能夠有效地控制以及建成后能帶來相當的效益。
城市道路更多體現在城市地塊的功能定位及開發利用,在設計中除了保證一定的交通量,還應考慮城市景觀美化,降噪、降塵等功能。而公路則更注重道路本身的技術指標和走向以滿足行車的安全、舒適以及交通量增長的需要。
城市道路需滿足道路相鄰地塊以及城市內部的各個區域的交通出入,在設計中較少考慮自然環境與地物地貌的限制,而較多考慮城市的規劃發展,城市道路的平縱線型通常與規劃基本一致,僅根據相關規范稍作優化或者不予調整,平曲線、豎曲線甚少或者沒有。
公路則是保證城、鎮、村、礦等點與點之間的交通來往,一般不受限于周邊地塊及運輸管線,而著重考慮自然環境與地物地貌的限制對平縱線型的影響,路線隨地形起伏發生變化,平、豎曲線的應用較為繁雜。
城市道路的橫斷面設計主要根據機動車的交通量對中央分隔帶、機動車道進行確認,提出道路等級,但同時作為非機動車、行人以及各種管線的載體,需根據這些因素論證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以及綠化帶布設。在以前的設計中,非機動車道多布置在機動車道與人行道之間,隨著汽車的普及以及公共交通的大力發展,為提升城市道路機動車的交通功能,同時保證行車安全,近年來在很多城市道路規劃中,非機動車道都被取消,或布設在人行道上或是另設慢車道。
公路的設計一般只考慮機動車的交通量,橫斷面的布置主要考慮中央分隔帶、車行道、硬路肩、土路肩、邊坡、排水溝等。
對于未建成區的新建城市道路,路基路面的設計較為保守。在《成都市城市道路瀝青路面結構設計導則》(2011年版)中就明確規定:非建成區的支路和次干道應分別采用中等交通和重交通等級進行路面結構設計。城市道路路基路面的設計還應同時考慮對沿線構筑物的組合,如各種管線的施工工藝、檢查井的井周加強等。
新建公路的交通量則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公路的路基路面設計主要根據公路使用年限內的交通量針對路基、路面本身的材料和結構進行研究論證。而公路沿線的構筑物相對城市道路要少很多,主要是涵洞、橋梁等,對路面設計的影響較小。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大多通過紅綠燈、標志標線等設施對車流進行渠化,同時根據實際條件考慮行人過街需求,設置人行橫道、安全島、天橋、地下通道等。立體交叉一般分為互通交叉或分離式交叉,立體交叉的選型除了滿足應有的交通功能外,在具體的設計中,更多考慮城市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故很多城市互通交叉的設計較為緊湊,線型指標不高,占地范圍較小。
公路上除了臨近城市的地方,其余路段大型的平面交叉口相對較少,更多的是沿線低等級道路的接入。立體交叉的設計除了滿足應有的交通功能,更多考慮行車的舒適、安全,故公路的互通交叉的線型指標較高,占地范圍較大。
公路的構造物以及附屬設施一般為橋梁、涵洞、交通安全設施等。而城市道路除此之外還存在著自來水、雨污水、電力、通信、燃氣等大量的市政管線,交通系統中紅綠燈的應用遠大于公路,更有照明系統在夜晚點亮城市。
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運營過程中,對環保措施都有相當嚴謹的要求,如避塵、降噪等。除此之外,城市道路還對綠化率有一定的硬性要求,在一個橫斷面中,根據道路的不同等級,綠化寬度所占百分比也不同。公路則是在建設過程中避免水土破壞,盡量保持環境的原生態,在項目建設完成后對沿線環境進行恢復。避塵、降噪的要求低于城市道路,公路的綠化除了沿線原來的環境,在公路兩側種植行道樹;高等級公路中間增設綠化帶,為滿足行車視距要求,中間帶一般選擇低矮的植物種類。
無論公路或是城市道路的設計,需要考慮的方面還有很多。總的來說,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應以人為本,和諧、生態、自然,促進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1]黃興安主編.公路與城市道路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